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怀念追思

青年毛泽东:我的一生之师

2021-09-10 14:31:30  来源: 栩然说   作者:赵清 栩然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

  今天是教师节,在此祝全国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这段时间,在教育领域,大家讨论最多的一件事,应该就是“双减”政策: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不得不说,长期以来,学生的普遍负担确实过重了。其实,学习从来都是好事,关键是要搞明白学什么、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连“为什么学”都搞不清楚,岂不是本末倒置,越学越糊涂?

  仅仅盲目轻信书本上的知识,将其当做工作、生活乃至人生的“标准答案”,不加以实践的照搬照抄,这样可行吗?

  为了抵制从书本上生搬硬套的做法,毛主席还特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在有着亲身经历的革命者看来,党史明明是生动活泼、深刻体悟和立意深远的,为什么到了如今,学生们学习课本上的党史,却普遍感觉到教条、生涩和困惑?

  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出于兴趣和好学。多么精彩的革命史,却成了这样?正如《反对本本主义》中写的那样:

  “要不得!要不得!......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

  有一次,我在视频上看到了记者对《解读青年毛泽东》作者张锦力先生的采访,张先生激动的说:“现在的老师,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学、学、学!强调分、分、分!你去看看杨昌济对青年毛泽东的栽培,人家根本不是这样做教育的!”

  看了张先生的采访,我就想起了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一段发人深省的台词:

  “你们为获得新知识而激动吗?好奇吗?没有!你们都陷入了疯狂的竞赛中!你们的知识会增加吗?不会,增加的只有压力!这是一所大学,不是高压锅。”

  学习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只是如果“我要学”变成了“要我学”,学生们就会疲于应付学习压力,却丝毫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老师、家长、学生好像集体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惧之中,然后加入疯狂的分数竞赛......反正学习未必快乐,但不学习就是痛苦的,那貌似代表着没分数、没名次、没学历、没资格、没出息......

  不知什么时候,学生们的作业总量和时长在增加,作业负担在增加,老师和家长们明知道学生们负担重,但又被恐慌情绪所裹挟,只能要求学生继续......

  此次“双减”政策,真是狠狠的踩了刹车!

  在这里澄清一下,本人也是国内211、985大学的全日制毕业生,学生时代曾在题海里“游泳”过,也在考场里“拼杀”过,所以并不会因未受过高等教育而产生“酸葡萄”心理。

  相反,我对于学生的学业负担是有切身体会的,与大家是有共鸣的。那时就产生过一个疑问:如果不加以理解,只是去死记硬背那些知识,又有什么用?把大脑当存储器吗?如果这样,用U盘不是更简单?如果U盘内存不足,用移动硬盘啊!

  尤其是读了《解读青年毛泽东》一书之后,“双减”政策更是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深度思考,并不是要否定过去,而是想着眼未来,探讨新的可能性。

  值此教师节,特意发此文,就是想与大家探讨一下,年轻人应该学什么?怎样学?

  以下部分文字内容节选于《解读青年毛泽东》一书,在此向作者张锦力先生致敬!

  2

  1913年春至1918年夏(1913年春—1914年春在第四师范,1914年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前后共做了五年半的师范生。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评价一师时,毛泽东曾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国外留过学。我的知识、学问,都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

(合照中第四排左二为毛泽东)

  在一师,毛泽东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了导师杨昌济。杨昌济不仅在学习、品德、体育、修身等方面对毛泽东进行了全面的引导,而且对他的思维方式、志向选择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很多人都评价说,杨昌济对毛泽东真可谓有再造之恩。

  杨昌济常讲,很多学生入学后,都急迫的想学习知识和技能,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杨昌济认为,对年轻人来说,首先要培养的是哲学的思维和视角。

  说得通俗点,就是要学会一种看待世界、洞察世界的能力和方法。

  所以,他一再教导学生:“没有哲学思想的人是庸俗的。”

  他还说:“欲解宇宙之现象,不可不用科学的研究,欲认识宇宙之本体,则不能不依赖哲学的思考。”

  杨昌济的这些教诲,让毛泽东深受触动。为此,他迷恋上了哲学,他不仅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也经常跑到阅览室,借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哲学大家的原著,进行仔细研读。

  最让同学惊讶的,是他曾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将杨昌济所编译的《西洋伦理学史》逐字抄写。一部十万字的讲义,他竟抄了整整七大本。在给黎锦熙的信里,他就恳言:

  “愚以为,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之人,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故愚以为,欲使愚人归于智,非普及哲学不可。”

  为了开阔弟子的视野,杨昌济还力邀毛泽东,参加了他与黎锦熙、方维夏等人创建的哲学小组。每逢周末,诸位同人齐聚一堂,不仅相互介绍新书,沟通读书心得,还常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

  通过跟杨昌济学哲学,毛泽东的最大收获就是站得高了,看得远了,判断事物不再拘于细枝末节,而是能从大局观、全局观去考虑。他说:

  “登上高山之巅,方可一览众山小,只有殚精研思,穷高极远,才能拿得定、看得透。”

  毛泽东入学没多久,就显示出了非凡的见识。

  比如议论时局,其他人都爱就事论事,为些小点喋喋不休。毛泽东则不然,他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一种全局的思维,以现实问题进行点评和分析;在观察问题上,毛泽东也喜欢追根溯源,非要弄出个理来。

  求学期间,毛泽东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应反复思考、认真论证,决不轻易下结论,急着做判断。他说:

  “大宇之内,万象之众,息息相通,惟明而后断,只要用心,则小物也能辟大理。”

  1917年时,杨昌济推荐给毛泽东《伦理学原理》--一本极富哲学色彩的书,毛泽东读起来废寝忘食,写下了一万两千余字的批注,并写下了一篇名为《心之力》的文章。

  《心之力》一文尽显哲学思想,从宇宙、世界、进化、人类、天下、中华、民族、文化等哲学的高度上探寻真理,寻找人生使命。

  值得说明的是,据《毛泽东年谱》记载,毛泽东确实在青年时期写过《心之力》一文,但原文是否是网络所传的版本,未得到官方确认,在此不做争论。

  回首毛泽东的一师历程,虽然他和老师只相处了短短三载,但杨昌济却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了他,并使他化蛹为蝶,人生涅槃,有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以毛泽东的天赋,即使没遇见杨昌济,他也一定会成为栋梁之材,但平心而论,如果没有杨昌济的栽培、杨昌济的启迪,毛泽东的一生绝不会如此辉煌和灿烂。

  3

  杨昌济对青年毛泽东的教育,使中国出现了一个未来开天辟地的伟人。就如毛泽东在一师学习期间有人的预言那样:以毛泽东的这种天分,必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干出一番惊天动地之事。

  从恩师杨昌济对青年毛泽东的栽培过程来看,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呢?

  其一,关于哲学上的深度思考。

  表面上来看,哲学是很“虚”的,但通过哲学的学习,才能深入探究人生、世界一些本质性的东西,比如对“矛盾”的认识。

  毛泽东在一师求学的那几年,国内形势非常混乱,重压下的老百姓都活得提心吊胆,可毛泽东却能积极应对、认识深刻、见解不凡,他常言:

  “人生在世,总会矛盾相生,对立相伴,世界无此差别,就不构成我们的历史与生活。”

  哪怕是当今,也有很多人在向往“无矛盾的理想世界”,当时的人们更是如此。毛泽东则说:

  “这样的人生境遇,恐怕只有陶渊明笔下的仙境才能实现,而当今时代绝无此境。”

  面对一些剧烈的冲突、激化的矛盾,毛泽东则处变不惊,他在后来的著作《矛盾论》中指出:

  “矛盾双方并非总是对立,相互排斥,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也可相互转化,形成统一。”

  对于毛泽东的探究哲学、追寻真理的态度,杨昌济不但进行了引导,而且高度赞赏。

  需要说明的是,那段历史时期晚清政府刚刚灭亡,民国政府在教育体制方面尚不健全,科举制度暂时荒废。因此,杨昌济引导毛泽东学习哲学,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将他培养成一个胸怀大志的人。

  事实上,他做到了!他培养了一个值得自己一辈子骄傲的学生!

  其二,关于深度阅读与写作。

  据周世钊所著《毛主席青少年时期锻炼身体的故事》一书中所记录:

  “一师有个传统,就是对写作非常重视。老师们都认为,教好学生多读文章,多写作文,就是最大的责任。”

  萧瑜在《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一书中也写道:

  “那个年代,作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谁的作文好,他自然就成了老师眼里的优秀学生,他就会受到一定的优待。”

  杨昌济一直非常重视培养毛泽东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之后的人生中,毛泽东正是利用出众的文笔写出了一篇篇为中国革命指引道路的文章,不得不说,这里面有恩师杨昌济的功劳。

  表面来看,文笔好的人只是有一些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句;深入来看,好文笔背后是深度的思维,毕竟任何人都不可能说出超出其阅读范围的话,更不可能写出超出其认知之外的语句。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当下很多人都喜欢看一些搞笑类、娱乐类、恶搞类的爽文和短视频,但这些东西只能让人短期乐一乐,反而让人只关注事物浅层次的内容,却看不到深层次的东西。

  如果是只关注考试分数的教育,那么学生学习时,很容易只记住表面的语句,考试之后就忘光,更别说有深层次的见解。

  古往今来,那些流传了几百年、几千年的文章和书籍,哪个不是有思维深度的?哪个是靠人们死记硬背而流传下来的?

  当然,有人会说“深度学习很费精力”,这一点我丝毫不否认,说小一些要看你想有什么收获,说大一些要看你人生想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毕竟走上坡路一定是费劲的。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杨昌济的修身之道让毛泽东深受感染。

  言行上,杨昌济提倡静默多思,少说多听,兼收并蓄;为人处事上,杨昌济主张“要积诚积德,念念仁厚,不怨不尤”;在生活上,杨昌济衣食简单,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与人交流时,杨昌济提出“不谈琐碎、不论是非、不设狎邪”。

  在长期的言传身教过程中,毛泽东养成了与老师一样的修身之道。在《杨昌济文集》里,就记载过杨昌济对毛泽东的谆谆教诲:

  “故修身乃道德之基,立世之本矣。”

  对此,毛泽东说道:“老师是个品格高尚的人,他总是努力教导学生,要做一个光明正大,有益于社会的人,他的这种教诲,对我影响很大。”

  4

  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将杨昌济对青年毛泽东的栽培一一列举,但相信以上内容已经让人有了足够的感悟:

  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栽培出优秀的学生;

  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终生,甚至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恰逢“双减”政策执行之时,国家已经对教育问题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社会在进步,相信时代将会出现更好的教育方式。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方式。正如青年毛泽东说的那样:“人生在世,总会矛盾相生,对立相伴,世界无此差别,就不构成我们的历史与生活。”

  教育是国家的根基,教师是伟大的职业,值此教师节之际,我们有必要去思索一些关于教育的深层次问题:

  我们究竟想要怎样的教育呢?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