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人民公社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制度变迁轨迹…
看外国专家学者教授们如何评价赞美毛泽东时代
毛泽东坚持的农村基本社会制度的人民公社,就是共产党人伟大理想与传统农民美好憧憬的现实创造,它以“工农商学兵”于一体的天然优势,创造了无数中国农业的奇迹。
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说:“人民公社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轨迹,两千多年的土地私有制被人民公社打破。”
1968年11月17日出版的《参考消息》报道:“中国人民没有剥削任何人,基本上是自力更生地获得这种惊人的发展的。
一九四九年前,中国实际上只拥有自己工人农民的劳动力,只拥有几乎建立在手工业水平上的工业,只拥有听任旱涝为害的原始农业,而今天在食品和工业品方面已自给自足。中国现在依靠技术上先进的、能够抵抗自然灾害的农业,已有能力生产人民所需要的食品。”
1975年9月8日出版的《参考消息》援引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任之恭的话说:“为了农业建设,现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人民公社,每个公社独立生产,注重农业科学化、水利化及在可能范围下的机械化。”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莫里斯·迈斯纳所著《邓小平时代:1978—1994,对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考察》一书中写道:“尽管毛泽东思想强调农业,称颂农民的创造性,但在毛泽东的时代农业发展却远非如工业成就那么可观。
1952年至1975年间,在工业生产总值增长十倍的同时,农业生产仅仅增长了两倍。然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农业也绝非如今被描绘的那样惨不可言。
维克多·李皮特曾指出,毛泽东时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大大快于1868年后至1912年日本明治年间备受称赞的成功的近代工业化化时期。
从1868年至1912年间日本工业化最强阶段的数字也只有1.7%。正如马克塞尔顿曾指出的:“1977年中国人均占有耕地比印度少14%,而人均粮食生产却比印度高30%到40%,而且是把粮食以公平得多的方式分配到了比印度多出50%的人口。”
莫里斯·迈斯纳在《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一书中对毛泽东时代的农业有这样一些描述:
“农民也获得了利益,但这种利益用收入统计数字是表达不出来的,这种利益表现现为较大的安全感,老弱病残的福利事业,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的发展,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开始试行。……
同时建立起来的声势不太浩大的其他农村工业,却是富有活力的并常常是创新的。
这些工业依靠当地的人力和原料,通常采用比较初级的技术,较好地适应了农村的直接需求,实现了发展这些工业的目标。……
到1976年毛泽东时代结束时,中国的化肥有一半是农村地方工业生产的。国家迅速增加的农机生产数量有相当一部分也是由农村企业制造的。……
到70年代中期,一个县拥有上百家生产数百种不同产品的小工厂也不足为奇。……
拖拉机的产量由1970年7.9万台增加到1976年的19万台。……
农村工业化计划是毛泽东为实现农村地方社会经济自给、缩小城乡差别而制定的宏伟计划中的一个部分(也许是最成功的部分)。
到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农村工业化计划已取得了许多良好的成就,农村中约有2000万农民成了农村工厂全日制或半日制的工人,从而减轻了农村长期存在的半失业问题。……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农业生产以年均递增3%的速度平稳地持续发展。……
在70年代中期,城市工人阶级的人数从1952年的300万人增加到1800万人。
此外,在农村建立小规模工业企业的政策使得2800万农民变成了公社或大队工厂的工人……
除此之外,在毛泽东时代还兴修了大量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设施,如果没有这些设施,那么就不大可能出现这几年来的农业生产和生产率的发展高潮。”
在这本书中,莫里斯·迈斯纳也对后毛泽东时代一些消极现象进行了描写,他说:“由于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在日益多样化和繁荣的市场经济中衰退,集体资金已经耗尽,这就使对农村老年人、残疾人和穷困户进行照顾的福利事业大幅度减少,某些地区的大队诊所关闭,农村学校入学人数减少,质量下降。
……在许多地区,乱砍滥伐林木成为十分严重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农民大兴土木,滥修无计划的房屋……承包制还使农业生产单位小型化和分散化,给未来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带来了新的障碍。……集体制度的取消当然会破坏集体观念,填补这种思想真空的各种传统习俗、信仰、迷信及各种礼仪实践的复活。”
而莫里斯·迈斯纳所看到的这些,不正是毛泽东所一直抗争和忧虑的吗?
1971年11月15日,在联合国二十六届大会全体会议上,智利常驻联合国代表温贝托·迪亚斯·卡萨努埃瓦在欢迎中国代表团的讲话中说:
“今天,一个由尊严的、巩固团结的、充满信心和革命力的自由人们组成的民族出现了。……
中国从落后、破坏、饥荒、水灾和瘟疫的废墟上站起来,
在短短的一些年里
在农业和历史、教育和公共卫生、征服宇宙和原子方面
——还有在使集体和个人的道德臻于完善方面取得了非凡的进展。”
如果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里,用“非凡”这样一个词汇来描写毛泽东对于中国农业的探索与贡献是恰如其分的,
毛泽东的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的“大道农业”,他所做的是大格局之下的“大道之行”,纵然它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在日臻完善,它在朝着一个光明的前途行进,不管未来怎样变幻,它只会偏离,但谁也无法扭转它最终的走向。
「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第十三届全国“毛泽东论坛”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开幕
- 倪鹏云:当今边缘化毛泽东的几种表现
- 毛泽东三大预言如期应验说明了什么?
- 第十三届全国“毛泽东论坛”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开幕
- 石河子大学举办“纪念毛泽东诞辰127周年”活动圆满成功(组图)
- 精品巨献 毛泽东大传 第四卷 风流人物 第63章
- 毛泽东的每一天:12月19日
- 毛泽东的每一天:12月18日
- 毛泽东大跃进思想是中国梦的号角
- 山东济宁金乡县第二实验小学开展主题教育纪念“毛泽东诞辰”127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