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评述毛泽东

青年毛泽东在思考什么问题?

2021-08-01 09:58:00  来源: 红色小兵   作者:红色小兵1226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这是小兵粉丝读韩毓海《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第二章的心得体会,可以看到,青年毛泽东很早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仍是当今青年学习的榜样。

  青年毛泽东是学霸,是不折不扣的语文学霸,他的作文每每被老师评为最优等,满分上面还要多加几分,这个故事早在很多版本中流传,著名的《心之力》一文据说就获此殊荣。不过有网友则指出,《心之力》非毛泽东所作,是与不是,估备一说,他的另一篇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则是实锤满分了。

  那么,这样一名学霸,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下,他又会有些什么样的思考呢?这些思考对于当今社会青年有什么样的启发?

  韩毓海老师在他的《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这本书中,从第三者的视角深度解读了毛主席青年时代的思想走向,形象生动而又发人深省,我初读该书第二章时,就彻彻底底地被青年毛泽东的胸襟与眼见折服了。

  韩老师以一句“惊奇者,人类之生涯也!”作为该章标题,颇具哲理,引人深思。王立华大校写过一本书——《青年毛泽东:要为天下奇》,活脱脱把一个“奇”字说得淋漓尽致。

  那么,这些学者看青年毛泽东,都不离“奇”字,他究竟又奇在哪儿呢?

  我们不妨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十岁上下年纪,我们在做什么,在思考什么,在探寻什么?从自身出发,再看青年毛泽东同样年纪,他又在做什么、思考什么、探寻什么?两相对比,你就知道青年毛泽东奇在哪儿了。

  不管是国家民族大义,还是个人安身立命,青年毛泽东的目光始终紧盯“世界大本大源”的问题!

  我们认为,物质乃世界本源,从唯物主义角度来说,这已然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物质世界并非一尘不变,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如果仅是物质统一,那么与其他动物又有何区别?

  这样就引出了毛泽东的一段思考,伦理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简单把它看成是唯心主义的东西就不加理会!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之后,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是走向了弱肉强食,走向了道德沦丧,走向了作茧自缚。种种社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惊奇地发现,人类出路一片渺茫。

  毛泽东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得西方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等滋养,油然生出许多跨时代的思考!

  比如:他在《伦理学原理》一书中批注:“世界上各种现象只有变化,并无生灭成毁也。”一句话将自古以来的生死观推向了极致!既然没有生灭成毁,只有变化,那么人死后又将作何解释?毛主席说,那是人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只不过这种变化无从得知,所以便产生了惊惧恐怖。佛家有言:“生死之间有大恐怖。”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毛主席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呢?人的精神,由理智与知识、情感与意志两方面构成,达尔文的“进化论”回答了理智与知识的问题,人类伦理则回答了情感与意志的问题。

  毛主席认为,意志首先就是人对于变化所怀抱的积极态度,意志起源于“好奇心”,如果没有好奇心,当然就无所谓探索,更无所谓进步了。所以说,“惊奇者,人类之生涯也。”在诸多好奇中,人类对于生命的好奇是最惊奇而又恐惧的,因为除生死外,其他好奇都可以得证,唯独生死一旦过界,便再无回头。如果人生中的每一次惊奇都是一道波浪的话,对于生死的惊奇就是惊涛骇浪了,这就是人类的恐惧所在。

  但是,换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人死后,仅仅只是变化为另一种形态而存在下去,并且这种形态已经被我们所接受,那么我们又何须害怕?从生之界到死之界,最难迈过的坎无非如此。

  这一思想为毛主席今后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他在多篇重要著作中谈到关于生死的问题,无不与青年时代的思考息息相关。我们耳熟能详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等,无不透露着一位伟人对于生死的看透,对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扬。这种精神,有助于我们的革命走向胜利,有助于我们这个积贫积弱的老大中国走向新生。

  你能想象在二十几岁的年龄,就把生死看得如此透彻的人吗?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位奇男子,一旦解开了生死之谜,他的一腔热血就如滔滔江水势不可挡了,看破生死,便只有生存的问题了。

  人生一世,苟且偷安、消极面对是生存;战天斗地,积极迎难而上也是生存!而且,后者的吸引力远远不是前者所能比拟的,这跟人类赖以“好奇心”而向前发展是一致的,毛主席无疑选择了后者。

  中国自古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功、立言、立德。北宋张载更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后世学者追求的目标,是谓人的价值追求。然而,毛主席尖锐指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

  不管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伦理学,都存在重学轻行的问题,而真正追求人生价值,都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所谓“知行合一”,有知无行是不知。

  青年毛泽东在大学期间,就曾与同学身无分文,跋涉数百里,通过帮工、化缘,从长沙到湘潭,边走边社会实践,与普通劳动者打成一片,看过社会各种辛酸冷暖,然后才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这一行为直接影响了后世青年的社会实践走向,更成为毛主席一生所遵循的重要经验。

  《实践论》是毛主席的一篇重要哲学著作,更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所在,不看《实践论》,你根本不好意思说自己看过毛主席的书。由此可见,青年毛泽东的这些思考对他的一生,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多大影响。

  总之,青年毛泽东就是在这样一些思考、实践、探索中,不断成长起来,不断将自己的思想融会贯通,最后立下大志,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毛主席的这些思考与实践,对我们可谓裨益良多!

  毛主席的生死观为我们指出人生的成长历程,好奇、惊奇、万夫不当之勇,积极面对人生,不被怪力乱神所迷惑,不被万钧之力所压倒,不被一切社会不合理现象所折服!“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毛主席的人生价值观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教益:人生追求,不能局限于学了多少东西,而应该重视做了多少事情,得到多少智慧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谋者大,则为天下苍生;所谋者小,则为个人享乐。谋大者,立大志、行大仁、得大义;谋小者,绝圣弃智、偏安一隅、渐离社会。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多少年来,毛主席的这些思考与实践,无不成为我们检验新一代青年能否堪当大任的重要标准。这对于当今社会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眼高手低的大学生来说,真是一剂苦口良药。这就是我读韩老师这本书第二章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红色小兵

  2021年7月31日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