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毛泽东时代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73年前那次义无反顾的出征

2023-10-27 16:14:14  来源: 中国军网   作者:李佳琦 王皓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951年11月5日,一封战地家书登上了《志愿军前线战报》的头版,作者是一位年仅16岁的重庆籍志愿军战士,名叫易禄亨。

  当年,这个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孩子,在此生从未见识和体验过的霜雪寒风中与强敌鏖战五天五夜。战斗间隙,在冰冷的战壕里,借着微弱的亮光,他将自己在朝鲜的战斗经历和真实感受写给父母,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风吹裂了我的脸,霜雪冻伤了我的手脚,但我心里还是热的,因为我有一颗赤诚的心。爸爸妈妈,孩儿在部队学习了很多革命真理,知道为谁当兵,为谁牺牲。如果我有不幸,你们不要悲伤,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

  那天的报纸上,这封家书字字滚烫、句句情真,向所有人诉说着一位青葱少年在血火交融的战场上,所获得的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和成长。阵地上烈火冲天、硝烟弥漫,但正当花样年华的易禄亨,在面对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蜂拥而至的凶恶敌人时,却不惧牺牲、乐观以对,始终秉持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烽火给予他最特殊的“成人礼”,便是让其明白自己是为谁而战、为何而战。

  军旅作家王树增曾描写过这样一个真实的英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曹玉海。

  当曹玉海得知老部队奉命北上入朝作战,途径武汉后,他毅然放弃转业后优渥舒适的生活,告别两情相悦的未婚妻,一再要求重返部队投身抗美援朝战场。经军、师首长和中南军区组织部长梁必业与地方领导协调后批准,曹玉海重着戎装担任志愿军114师342团2营营长,于1950年10月25日出国,先后参与了抗美援朝前四次战役。几个月后的1951年2月,调任1营营长的曹玉海亲自指挥三连坚守350.3高地,接连打退敌人6次进攻。在敌人发起第7次进攻时,团长孙洪道正在电话中询问战场情况,他说了一句“团长,再见了!”就带头冲向敌人。激战中,曹玉海壮烈牺牲在炮火连天的阵地上,再也无法与心爱之人团圆相见。跨过鸭绿江前,曹玉海曾给未婚妻留下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愿意打仗。可是为了和平,为了世界劳动人民的幸福,我就得去打仗……”

  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黎民摄影

  易禄亨和曹玉海的所感所言,道出了无数志愿军战士的心声。新中国都成立了,过上了和平生活,还要去打仗,不是因为我们的战士有多么地酷爱杀戮和战争,而是舍生忘死迎来解放的他们更加懂得和平安宁之所贵。若不是为了保护父母亲人不受战火侵害,若不是为了捍卫人民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哪有人肯丢下刚刚开始的好日子,告别至亲、舍弃一切,义无反顾地奋勇参军、远赴前线呢?

  向前,是炮弹横飞、流血牺牲的残酷战场;转身,是幸福安稳、亲人相伴的甜蜜生活。当年曹玉海和万千志愿军将士们远离家乡、浴血奋战,换来的是家国安宁、山河无恙。正如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经此一战,我们彻底洗刷了近代百年来的民族屈辱,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让中国和中国人民在国际社会上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经此一战,我们不仅让美国等西方列强看到了敢于“用大炮、机关枪去辩论”的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而且深刻改变了二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让根基尚浅的新中国获得了长时间的和平发展环境,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朝鲜停战协定及其临时补充协议上签字。(资料图)

  以志愿军英烈为杰出代表的中国人民,用一场伟大的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各式各样的反华势力对此是十分不甘心的,想尽办法要诋毁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对中华民族拔根去魂。时至今日,当谈及73年前那次义无反顾的出征时,我们还会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些奇谈怪论:有人说,是志愿军运气好,“联合国军”前期轻敌了,中国取得胜利是偶然的;也有人说,志愿军是靠“人海战术”,用不计代价的巨大牺牲,才在外国土地上换取了毫无意义的胜利;更有所谓的“知名学者”“网络大V”公然歪曲历史真相,选择性失明,侮辱英雄烈士。对于这些论调,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坚决用真理和事实去击碎谣言。

  志愿军第9兵团向美军发起反击。(资料图)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20军60师在断粮三天的情况下,仍顽强坚守阵地,挖野菜、吃树叶,也决不后退。第9兵团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野外爬冰卧雪,冻饿交加,有的连队成建制牺牲在阵地上。即便如此,还是能歼灭美军步兵第7师一个团,而且将随时有空中支援保障的美军陆战第1师打得丢盔弃甲,逼得美军高层指挥官不得不扯起了“反向进攻”的遮羞布。

  装备精良、物资丰足的敌人始终无法理解,武器简陋、缺衣少食的志愿军为什么总能跨过道道“天堑”,如“神兵天降”般冲杀至他们面前,只能称之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可这世间哪有什么“天兵天将”,有的只是一群甘为国家民族前赴后继、牺牲奉献的年轻人。毛主席这样夸赞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骨头,比美利坚合众国的钢铁还要硬!”

  志愿军战士发起进攻(1951年摄)。(资料图)

  “困难只能在软弱者面前存在,挡不住久经锻炼的士兵。”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里,这句诗词被周全弟、涂伯毅等志愿军老战士广泛传颂、铭刻于心。同时,这也是他们年轻时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不畏困难牺牲、艰苦卓绝斗争、保持高昂士气的生动写照。如今,走下战场,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们依然发扬着当年在战场上磨砺锤炼出的顽强乐观的品格,继续将人生的余热挥洒在新的“战斗”岗位。老英雄们常说:“我们是革命军人,尽管不能拿枪了,但只要还活着,就要继续冲锋。”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老战士宣讲团几十年如一日克服身体残疾的困难,义务做传统教育报告万余场,受众超过300万人次。“中国退役军人”微信公众号发

  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里的英烈墙。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应该向当年的志愿军前辈们学习,时刻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步履不停、前行不止、再立新功。

  (执笔:李佳琦、王皓)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