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毛泽东时代

李克勤:基辛格与尼克松,毛主席为何要如此区别对待?

2023-12-04 10:46:09  来源: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微信号   作者:李克勤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基辛格在毛主席心目中的分量,比不上尼克松。基辛格属于见多识广的学问家,而尼克松属于敢想敢干,敢闯敢创的政治家。

  尼克松作为总统,意识形态和我们有着本质不同,但在做人这方面他是一个说真话的人,毛主席对此十分欣赏。

  一个讲真话的坏人,比一个讲假话的好人,谁好相处,这是不言而喻的。

  但的确这样的人,宁可信假话,也不信真话,因为真话难听。这的确是人性的弱点。

  而我们的毛主席就不一样,这叫异而优的毛泽东文化。

  01—毛主席最后一次分别会见基辛格与尼克松的时间

  毛主席虽然会见基辛格的次数比会见尼克松的多,但最后一次会见基辛格是在1975年底福特总统访华的时候,而最后一次会见尼克松是在1976年2月21日,这是很值得玩味的。

  1975年12月2日毛主席会见来访地美国总统福特及其一家,基辛格作为美国国务卿参加会见。福特在毛主席面前依然回避谈中美建交事宜。

  毛主席对此当然心中有数——在中美建交上这个福特没有什么指望的。

  因“水门事件”辞职的尼克松之后,按照美国法律副总统福特替上任美国总统,他不是通过竞选就任总统,多少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1976年是美国总统竞选年,你福特能否竞选上,还是个不确定的东西。

  对于福特政府的外交政策,基辛格的话语权是很大的,他又做了些什么呢?他又能做什么呢?

  毛主席这个时候觉得,还是尼克松靠谱,尽管那是个下野的,或者说被美国垄断资本集团赶下台的总统。

  那个时候尼克松是个连门都不能出,一出门就要遭人吐唾沫的丧家之犬。

  但毛主席不管这些,老人家按照他一贯风格,依照“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依然决然邀请尼克松再次访华,并且是派中国专机去美国按照总统待遇把尼克松和夫人接来中国访问。

  虽然1975年12月31日深夜毛主席会见了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艾森豪威尔,作了一次预热,可毛主席邀请尼克松第二次方华的时候,全世界震惊了。

  02

  尼克松再次见到毛主席有个动作十分有意思:自然地毕恭毕敬,像不像个学生?

  1976年2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一则《公告》,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于1976年2月21日,即在第一次访问4周年之后,再次访问中国。他们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这一消息不但轰动了美国,而且引起世界瞩目,包括引起第一世界的美苏的震惊,第二第三世界国家都都普遍感到诧异。

  因为时任美国总统福特刚刚于1975年12月1日至5日访问了中国,刚刚过了2个月,为什么中国领袖又邀请这位“不光彩”的前总统访华?1976年又是美国大选年,2月24日福特将在新罕布尔州共和党预选中争取候选人资格,为什么中国政府安排尼克松于2月21日到达北京?对此,人们自然会有各式各样的分析,产生种种猜测。

  2月17日晚,美国广播公司高级记者、美国驻联合国前大使约翰·斯卡利报道说:“尼克松先生在这次访问期间将同他在1972年一样由中国最高领导人毛主席接见。这次访问将由一批美国记者陪同采访。这是一个肯定的迹象。表明中国人认为这次访问是一个重要事件。因此,在新罕布尔州竞选运动的最后几天,肯定会刊登许多照片以提醒选民在尼克松执政时期的情况,而那时同中国的关系比今天远为友好。”

  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称,“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中国人现在就给了这个失去总统职务、而且信誉扫地的人以这样的荣誉”,这就“引起了美国各种非常不同的政界人士的伤心和批评”。但是“中国人是不难无视这种批评的”,因为他们“对过去两年中同美国关系正常化的缓慢进程感到失望”,“假如尼克松继续执政,本来是会一切顺利的”。现在美国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因此,“让他继福特总统之后这么快进行议程,显然是表明中国对华盛顿的现行政策感到不悦”。

  在尼克松看来,由于他在总统任内打开了通往中国的大门,而他辞职后美中尚未建交,他认为自己有理由再次访问中国,为促进美中关系正常化继续努力。他在给《时代》周刊专栏作家威廉·萨菲尔的一封信中写道:“1972年我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因为我认为,要想有太平洋地区和全世界的持久和平,就必须在美中之间建立起一种崭新的、建设性的关系。我相信在今天,这样一种关系比4年前更为重要了。我期待着再次会见中国领导人。”

  然而,尼克松访华的活动却使福特政府如坐针毡,作为福特政府要员的基辛格的心情可想而知。

  因为此时总统竞选活动正处于关键时期,政府内的许多人认为尼克松的访华行动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甚至有人指责尼克松这是对中国的“阿谀奉承”。但卸任后的尼克松已经是平民身份,他们也不好限制其自由,所以虽然不满也无可奈何。

  1976年2月21日晚10点16分,尼克松乘坐上毛主席亲自派到美国的专机到达北京。第二天,中国政府为他举行国宴。一切都和4年前一模一样:一样的布置,一样的尊敬,一样的礼仪,就连餐桌上的十道菜也和当年一模一样。宴会临近结束时,尼克松起身发表了一个简短的讲话:“全世界人民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两国为世界各国的安全稳定,以及为人类的和平事业而做出的通力合作。而这种合作必须是可靠的,可能的,并且是富有决心的。”

  宴会后的第二天上午,尼克松夫妇去拜访了毛泽东主席。后来,在回忆录中尼克松介绍了当时的情形:“1976年我再次到中国访问时,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已经十分不佳。但是他的思想依然那样敏捷、深邃。……在我们会晤结束时,秘书们把他从椅子上扶起来,搀着他陪我走向门口。在电视灯光和摄像机要记录我们最后的握手时,他却推开了助手们,自己站在那里向我们告别。”

  他们的会谈进行了1小时40分钟。会见结束时,尼克松送给毛主席一只由已故美国烧瓷大师博姆烧制的瓷熊猫,毛泽东主席则以绿茶代酒为他干杯。

  2月23日下午,新华社发表消息说:“毛泽东主席今天会见了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夫人及其随行人员约翰·布伦南。”

  “会见时,毛主席和美国客人一一握手,对他们前来我国访问表示欢迎,并且同尼克松先生就广泛的问题进行了友好的交谈。谈话结束后,毛主席请尼克松先生回国以后向福特总统转达他的问候。”

  新华社还发表了毛泽东同尼克松握手时的照片,可以看出尼克松当时可谓百感交集。

  外国媒体立即根据新华社的上述消息发出电讯,并转发了照片。美联社称:“毛主席今天中午会见了理查德·尼克松,使这位前总统重温担任总统极盛时期的情景。”合众国际社称:“这是尼克松和这位82岁高龄的中国领导人的第二次会见,第一次会见是在4年前他抵达中国后不久。”路透社称:尼克松同毛泽东“进行了1小时40分钟会谈”,“只比福特总统去年12月同毛泽东的会谈少10分钟。”

  会见后,尼克松回到宾馆,向接待人员兴奋地说:今天能同毛泽东就当前国际重大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广泛的交谈,感到非常愉快。

  他说:“使我惊讶的是,毛主席如此高龄,思想仍如此明晰敏锐,对当前国际重大问题仍如此关切注意。毛主席是充满思想活力的伟人。”

  虽然美国政府强调尼克松只是以平民身份去中国访问,但是,他们却越来越希望了解尼克松的访华内容。基辛格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当然希望了解尼克松此行的性质与结果。”

  中国政府安排尼克松尽可能多地参观浏览一些地方。在访问了桂林、广州、从化之后,尼克松和夫人由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朱传贤陪同,于2月29日下午乘中国政府专机离开广州回国,从而结束了这一举世瞩目的中国之行。

  3月5日,世界各地14名“中国问题专家”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聚会,研究尼克松访华的意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的安德鲁·内森博士说:“中国人邀请尼克松是既向美国也向苏联发出的一个信息。这个信息说,我们肯定利用美国作为对俄国的抗衡力量。尼克松是传递这个信息的理想人物,因为他曾是利用美国抗衡苏联的政策的象征。”

  英国伦敦大学《中国季刊》主编迪克·威尔逊说:“我认为,将来在世界史中回忆起尼克松的,主要是他对华工作,而不是水门事件。”他说:“中国人认为尼克松在改善中美关系方面所做的事情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03

  基辛格同样在毛主席面前毕恭毕敬

  1975年10月21日,毛主席会见基辛格及夫人,这幅照片很有意思,老人家坐着看东西,基辛格夫妇恭恭敬敬站在一旁。

  基辛格在历史上的地位,是由他的外交生涯决定的。而他的外交生涯最出彩的是在尼克松总统领导下,在改善他的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上做了一些事情。

  基辛格不是美国政策的决策者,这和尼克松总统完全不同。

  基辛格至多只是一个战略、政策的策划者和执行者。

  这叫人的定位。

  毛主席对基辛格的定位是精准的。

  尼克松是政治家,在任总统时他是美国很多新政策的发明人和决策者,因此他就容易触犯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他被搞下台也是必然的。

  由于尼克松的想法说法做法,在对中国问题上是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的,所以他成为一位能够影响中美关系最重要的美国人。

  对此毛主席看的最清楚。

  请注意,只有毛主席能够有如此洞察力。

  排开意识形态,毛主席和尼克松总统的确在中美关系上的确有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味道。

  毛主席对尼克松敢讲叫真话这一点十分欣赏。

  这一点基辛格就差远了,1975年10月他来访时说中美之间不存在有求于对方,毛主席很不以为然,据说主席当面点拨这个美国人——你不有求于我,那你来中国干嘛?

  斯人已去,除了写点东西表示一下对他的悼念之情以外,更多还是面向未来。

  对于美国的人和事,我们未必能看得清,毕竟像尼克松那样的美国人比像基辛格那样的美国人少很多。

  如何在雾里看花,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除了多学习老人家的方式方法,多学习老人家的哲学方法论以外,我看别无他途。

  来源:“济学”公众号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