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头条,看到了《郭班长图说历史》(今日头条,2024-3-15)一文。在图片之前,作者说明:“这张全家福拍摄于1965年,奶奶带着9个孩子的一张珍贵合影。奶奶有四个女儿,5个儿子!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带着九个孩子特别难,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衣服上都是补丁包补丁!一件衣服要穿一遍,基本是老大穿完给老二,然后就这样传下去!如今奶奶90多岁了,回忆起从前依然泪流满面!那时候太苦了,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对此,有网友评论:“那么苦吗?能一个女人养活九个孩子,应该是时代的功劳,现在找一个普通女人,让她养九个试试,看能养活不? 另外,就这样的家庭也没看到象莫言说的15岁前没裤子穿。”“苦还能养活九个,现在呢?应该是感恩时代。”
的确,对老百姓而言,普通人家可以生养多个孩子,应该感恩那个时代。
在许多人看来,改革开放前的时代很穷。但是,如果我们从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来看,那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那时候一对夫妇生养九个孩子,那是较少的情况。但一对夫妇生养四、五个儿女的情况却是相当普遍的。这里的生养并不是说有饭吃,只是让他们活着,而是包括了这些儿女能够成家立业。自然也包括了能够接受教育等等。
在人民公社时期,从物资供给的角度看,相对来说是比较贫乏的,不能与今天相比,但比之以前当然是要好。我小时候,连日常用品都要带一个“洋”字,例如“洋钉”,“洋火”、“洋皂”等等,那时我国工业薄弱,产品短缺是非常普遍的。但是,若从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来看,却是相对富有的。一对夫妇能够抚养两个孩子,那是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而如果能抚养三个及以上的孩子,那是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了。如果夫妇两个孩子能抚养四个孩子,那扩大再生产的增长幅度就达到了100%。从1956年到1983年这二十多年,我国人口增加了四个亿,人口的增长率达到60%以上。许多人认为人民公社体制不适合我国农业的生产力状况,超前了,太先进了。但人口增长的铁一样的事实却说明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是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许多人把发展生产力理解为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却对人的自己的发展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排除在外,这是很荒谬的。在体力劳动为主体的经济环境中,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人口的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体现。而且人口的大量增加,这本身也说明了财富的大量增加,只是这些财富被快速增长的人口消费了,并已经形成了现实的劳动力。许多人不停地说,人民公社好,就是吃不饱,那你有没有想过,这增加的4亿人,要额外多消耗多少生活物资和粮食吗?还有更多的人则认为人民公社是失败的。但失败的人民公社怎么能使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在二十多年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呢?农业生产力水平从能够养活6亿人发展到养活10亿人,这都叫做失败,那怎么才算成功?事实上人民公社的实践没有失败,但被许多人感觉失败了。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民公社体制,形成了一种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完全不同的新的生产方式,那就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说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按照劳动者的劳动差别进行产品分配,由劳动者按照各自的劳动量提供的多少进行生产成果的分配。这是人民公社体制区别其它一切产权体制的地方。消费价值生产相比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特点,在于它是以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为生产目的的。其生产方式是物为人服务,而不是物统治人。因此,即使人民公社时期整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但还是使我国人口的数量和素质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与提高。人民公社的发展不仅使人口快速增长,同时也使人的文化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中学教育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状态。这也成为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对于许多人来说,如果没有二十多年人民公社实践的存在,他可能连出生来到这个世上的机会都没有。因此,我们每个人,特别从时代成长起来的人,都应该感恩那个时代。
那种一对夫妇两个劳动力可以仅仅靠种田抚养四、五个孩子到成家立业的时代,是古今中绝无仅有的存在!
【文/钟建民,红歌会网专栏作者。原载个人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