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评述毛泽东

东方直心:《毛泽东大传》之 第五卷 谁主沉浮 第183章

2018-06-07 10:54:27  来源: 毛泽东大传   作者:东方直心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83

  “只要粮食埋藏好,敌人找不到,就会饿肚子,我们就好消灭他。

  粮食比枪炮子弹还重要,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敌人那么多军队,

  光靠蒋介石送粮,就会吃不上饭,打不死也得饿死。我们的部队

  只要有粮食吃,就能打胜仗。”

  话说国民党军的先头部队离毛泽东的住地也只有5公里地了,毛泽东这才率中央前委离开枣林沟。汽车把毛泽东、任弼时、江青等人往北送了十几里地,到了绥德南边田庄就回去了。毛泽东率部突然来个猛转弯,徒步向西奔去,向着子洲县高家塔方向转移。

  此时的江青,在这一支小部队里特别招眼,只见她一身戎装,不再长发披肩,而是梳成两条辫子,在脑后盘成一个发髻,戴着军帽,打着裹腿,足蹬黑布鞋,骑在马上俨然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她在行军路上有时还搞点小鼓动;诸如给大家出个谜语之类。有一次,江青出的谜语是:

  “日行千里不出房,有文有武有君王,亲生儿子不同姓,恩爱夫妻不同床。”

  大家猜了很久猜不出来,原来谜底是“唱戏”。

  后来在转战陕北的100多天里,一个女干部跟着党中央在山沟里转,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江青在物资极端匮乏的情况下,把毛泽东的起居生活照顾得倒也算得上周到。正是有这些经历,江青在全国解放后,要求保留了她的军籍。此是后话。

  再说胡宗南的十几个旅沿着公路朝东北方向追击,他们以为中共中央机关向东北方向转移,一定会在紧要关头东渡黄河。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料到,毛泽东竟然逆着他们走来,只隔着一架山梁,擦肩而过。

  毛泽东不久前得过一次肺炎,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况且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长途行军了,如今这一徒步跋涉,一开始还真有点不适应,一段路走下来,脸上身上都出了汗。他擦擦汗,脱掉一件衣服,坚持往前走。卫士看他走得很艰难,就牵过马请他骑上,他没有推辞就骑上了。对于毛泽东来说,骑马也不是轻松的事情,走了一会儿,他就说腰酸腿痛,要下马。卫士们扶他下了马,他弯弯腰,蹬蹬腿,活动一下又开始步行。

  “还是让主席坐担架吧。”

  一个卫士提议说;于是,担架组将打开的担架放在毛泽东面前。毛泽东摆摆手,说:

  “出发前我就说过,我是不坐担架的,现在你们又让我坐。走路累一点怕什么?什么事情开始总会有困难的,行军也一样,现在走路有些累,再走几天就会好的。”

  要说服毛泽东坐担架是办不到的。他不愿意做的事,谁也休想让他做。警卫员孙振国就把挑干粮的柳木棍子交给他拄着走,他试一试很满意,就笑着说:

  “有这东西省力多了。”

  孙振国再也想不到,他的这一根柳木棍,毛泽东竟然再也舍不得扔掉了,一直伴随着他走过千山万水,直到走进了北平城。

  毛泽东拄着棍子在前边走,还不住的念叨着长征时候的事,他说:

  “长征时走的路和条件更坏,大家克服了种种困难,长征也就胜利了。那时也有马,有时有病号就把马让给病号骑。警卫员也让我坐担架,除一开始因为有病坐了几次,后来就没有坐。现在行军比那时好得多了,也很自由,想走就走,想住就住,还用得着坐担架?”

  毛泽东走了一程,朝后边看看,说:

  “咱们休息休息再走吧。”

  说着就在一块稍平的地方坐了下来,任弼时下令部队原地休息。他走过来对毛泽东说:

  “以后咱们就这样,1天走五六十里,15里小休息,30里大休息,吃顿饭。”

  “好,就听你的。”毛泽东说罢又和卫士们议论起来:“行军是个学习的好机会,最好谈些什么,既可以减轻疲劳,又可以增长知识。这是第1条。第二条,行军时谈些什么呢?”

  阎长林说:

  “就请主席像刚才一样给我们讲长征的故事吧。”

  毛泽东说:

  “我可以讲长征的故事,你们也得讲,这才公平嘛。你阎排长是从太行来的,就讲太行的故事,石国瑞从晋察冀来,就讲晋察冀的故事,张林是绥远人,就讲内蒙古的故事。人人都讲怎么样?”

  孙振国接过话头说:

  “把学习文化也搞起来吧,请主席给我们上课。”

  毛泽东说:

  “好呀,孙振国提议行军中学习文化,是个好办法。我看,上课不一定合适,我出题目或你们出题目,咱们一起讨论,也就等于上课了。”

  大家都说这样好。毛泽东又说:

  “这算第3条。谁还有新建议?”

  朱劳士提议说:

  “让伍银岭讲《红楼梦》吧。”

  毛泽东问伍银岭:

  “你读过几遍《红楼梦》了?”

  伍银岭说读过一遍,毛泽东笑着说:

  “读一遍没有发言权,要讲,起码要读3遍到5遍。”

  正说着,绥德地委派遣的一位区委书记来了,毛泽东指着他说:

  “这又来了一个好老师,请他给我们上课,讲一讲这一带的情况,这算第5条,不是很有现实意义嘛。”

  大家都拍手赞成;毛泽东总结说:

  “好,这5条就是我们的行军计划,以后就按这5条办,办完了再换新的。”

  暮色降临了,部队又开始了行军,毛泽东说,请区委书记先上课,介绍一下这一带的情况。这位区委书记也是个年轻人,爱说爱笑爱热闹,也不推辞,便说道:这道川非常富庶,水土肥沃,庄稼生长良好,玉米长得比小孩子的胳膊还粗,老百姓都管叫这里米粮川……

  毛泽东听了区委书记的介绍,又与他约定,每到一个村子,都要把村干部和党员找来谈话。

  部队走到下半夜,来到了一个村子,叫邱家坪。任弼时问毛泽东:

  “是否可以在这里住下?”

  毛泽东说:

  “听你的。”

  任弼时说,第一天徒步行军,大家都很累,就在这个村子里宿营吧。战士们接到命令,在村干部的安排下,到了指定的窑洞,放下背包,倒头便睡。毛泽东问区委书记:

  “能不能召集村干部开个会?”

  区委书记说:

  “首长太累了,先休息一下,明天再谈吧。”

  “那怎么行!路上说好了的,怎能随便改变呢?明天要行军,时间靠不住。我不累,累一点也没有关系,我想了解一下这里的情况。如果他们没有什么不方便,就请来谈谈,他们不会不同意吧?”

  “他们怎么能不同意呢,我已通知他们等着了,主席愿意现在谈,我马上让他们来。”

  “好,现在就谈。”

  不一会儿,村里的民兵队长、粮秣主任、党支部书记和委员们六七个人都来了。毛泽东自我介绍说:

  “我是支队队长,睡梦中把你们吵醒,打扰你们了。”

  村干部都认出了毛泽东,他们非常兴奋,不过毛泽东说他是支队队长,大家也不好说破。毛泽东问年纪大的支书说:

  “你们村有多少党员啊?”

  党支部书记说:咱村是一个支部,有十几个党员,在座的都是。毛泽东问民兵排长:

  “你们有多少民兵呢?”

  年轻民兵排长回答说:全村有100多个民兵。毛泽东打趣地说:

  “好呀,你这个官不小,比我这个队长带的兵还多呢!当然,算上没有来的是要比你的民兵多。”

  毛泽东问他有多少枪?胡宗南来了怎么办?民兵队长说:敌人来了就打,我们有十几条枪,全队分成2组,1组支援前线,1组准备迎击敌人。毛泽东说:

  “你们的胆子不小啊!十几条枪,要组织好,能起很大作用。打是可以的,但要看机会。你们应该分成3组,除了支前,扰乱敌人,还要有1组负责保护老百姓。这该是你们最主要的任务。如果敌人来搜山抢粮,你们打他一下;有小股掉队的,你们就消灭他;如果敌人住在这里,你们夜间就扰乱他,叫他们睡不好觉,日子不好过。这样就可以配合主力部队消灭敌人了。”

  毛泽东又问粮秣主任:

  “粮食埋好没有?”

  粮秣主任说:公粮全部埋进山里了,是党员和积极分子埋的,敌人有神法也找不到。毛泽东夸奖说:

  “只要粮食埋藏好,敌人找不到,就会饿肚子,我们就好消灭他。粮食比枪炮子弹还重要,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敌人那么多军队,光靠蒋介石送粮,就会吃不上饭,打不死也得饿死。我们的部队只要有粮食吃,就能打胜仗。”

  粮秣主任说:对呀,打仗也和庄稼人种地一样,没有吃的,再好的家伙也不顶事。毛泽东又问:

  “老百姓的口粮是怎么安排的?”

  粮秣主任说:大部分埋在山里,有个别人家图方便,埋在家里。毛泽东说:

  “这太不保险。家有多大?一翻就翻出来了。现在还不晚,要动员那些人家,把粮食埋到山里去。远一点敌人不容易去,敌人就是去挖粮,民兵还可以打他。这个道理,要反复向老乡讲清楚,千万不能麻痹,不然会吃亏的。没有粮食吃,就不能搞生产,更不能支援前线了。”

  支部书记说:现在有些地富分子已经蠢蠢欲动。毛泽东说:

  “这不是个小问题,那些地富分子有反攻倒算思想,就等着这一天。要教育群众提高警惕,还要警告地富分子,如果他们敢做坏事,将来群众会跟他们算账的。”

  毛泽东还说:

  “陕北根据地十几年没有战争,老百姓多少都有些太平观念,认为敌人不会来,加上敌对分子替国民党散布幻想,群众很容易上当。所以眼前要抓紧思想工作,认真备战,决不可有丝毫麻痹大意。备战做好了,就可以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眼前春暖了,干部要利用一切机会抓生产。敌人不可能在这里常住,敌人来了要转移,敌人走了就抓紧时间进行生产。只要有了粮食,就是打上几年也不怕。”

  天快亮了,毛泽东和区委书记将村干部送出窑洞,和他们一一握手告别。毛泽东休息了几个小时就起来了,阎长林问:

  “主席睡得好不好?”

  毛泽东说:

  “一天走几十里路,比吃两片安眠药还顶事。”

  毛泽东一路调查,发现陕北根据地群众中普遍存在着对战争的麻痹思想,部队快到高家塔了,他把区委书记叫了来,说:

  “你现在立刻回去,告诉地委,把群众立刻发动起来,搞好坚壁清野,粮食财物都要妥善安排,确实做到家喻户晓才行。”

  区委书记说:

  “地委给我的任务是一路送主席,介绍情况,把主席送到驻地再回去,现在任务没有完成,回去不好交代。我还是把主席送到再回去吧。”

  毛泽东说:

  “你回去地委不会责备你的。他们可能还没有发现问题,我现在发现了问题,你回去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敌人来了,群众就可以少受损失,这件事情重要。我没有关系,敌人没有来追,走到哪里都有群众,有吃的有住的就可以了。如果地委问你,你把我的意见告诉他们就是了。”

  毛泽东待区委书记走了以后,感慨地说:

  “陕北根据地的老乡没有经过战争,在和平的环境里体会不到战争的危害。区委书记回去,大概可以解决了。现在他回去了,他以前的任务就由你们担负起来,每到一地,都要详细了解情况,做好群众工作,把情况汇报给我。这件事我以后就不再交代了。”

  阎长林知道毛泽东说了的事,是要马上办的,就告诉打前站的张林说:

  “你要按照主席的吩咐去做,一安排好住处,就注意了解情况。”

  1947年4月2日,毛泽东率部到达子洲县高家塔。

  部队在离开高家塔向涧峪岔转移途中,因这一带常有国民党军小股部队滋扰,中央警卫团专门在通往瓦窑堡的大路上派了1个班进行警戒。毛泽东听说徐业夫和文件驮子还在后边,干脆不走了,让大家原地休息,一直等到驮子来了,才重新上路。毛泽东问卫士们:

  “如果敌人向我们冲来,我们也走不了,你们首先一件事要干什么呢?”

  卫士们争着说:与敌人拼命,保护主席脱险。毛泽东说:

  “与敌人拼命,争取脱险,这都是对的。可我讲的是已经走不了啦,敌人要把我们活捉去,你们怎么办?”

  朱劳士说:走不了也要拼,拼死几个不就赚了呗!毛泽东说:

  “你还是没有回答我的问话。我是指敌人冲上来,你们是先保护我呢,还是先保护徐秘书呢?”

  徐业夫是毛泽东的机要秘书,负责保管文件。阎长林这才明白毛泽东的意思,是要在紧急情况下保护好机密文件,就说:

  “我们有分工,真到那时,首先集中力量保护主席脱险,同时派人去保护拿文件的秘书。”

  毛泽东加重语气说:

  “我说的情况是已经走不了啦,你们光说脱险,你们就不能朝最坏处想想吗?”

  石国瑞、朱劳士、孙振国仍然坚持他们的观点。毛泽东不说话了。马汉荣想了一会儿说:到了万分紧急的关头,一方面和敌人拼,一方面赶快和徐秘书一起把文件烧掉。毛泽东听了马汉荣的话,这才开腔说道:

  “到那时我们拼也好,打也好,反正走不脱了,就要被敌人活捉。捉你们几个人没关系,捉了我还有能代替我的人,可是不能让敌人把我们的文件拿去了。这是关系胜负命运的问题,不得了哇!到那时保护我也没有用了,你们都被敌人绑住了,还怎么保护我呀!所以,到那时你们不要管我,先帮徐秘书烧文件,把文件烧了,就减少损失,光顾我,结果咱们都被捉去,文件也被人家拿去,多危险呀!”

  毛泽东看卫士们还是想不通,就又说:

  “我是要大家重视这个问题,思想上有个准备,不至于事到临头手忙脚乱,束手无策。大家的想法也有道理,先保护人,只要人在,丢点东西总比人被活捉强。我说的是在走不了的时候,就先烧文件,千万不能让敌人连人带文件都弄去。”

  4月3日,毛泽东率部转移到子长县涧峪岔。

  4月4日,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等部为配合陕北军民作战,在晋南举行反攻,连连获胜,直接威胁胡宗南集团侧背的安全。

  4月4日,毛泽东率部转移到子长县石家湾。

  4月5日,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横山县青阳岔。由于这里相对安全,昆仑纵队就暂住下来。

  毛泽东在青阳岔抓紧时间为中共中央起草一个重要的文件:《一九四七年四月九日的通知》。由于春季气候变暖,毛泽东的皮肤过敏,手肿得利害,还起了水泡。江青找来黄树则大夫,给毛泽东敷了药,包扎起来。毛泽东无法动手书写,只好自己口述,由江青执笔记录。

  4月6日这一天,国民党军在山东开始发动了重点进攻。由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的汤恩伯、王敬久、欧震3个兵团,共13个整编师计34个整编旅25.5万人,沿临沂至泰安一线,并肩向西北鲁中的新泰、蒙阴地区推进,企图聚歼华东野战军于沂蒙山区。

  华东野战军实行高度机动回旋,力求调动国民党军,捕捉战机。

  胡宗南的主力部队自从3月25日在青化砭损兵折将后,一直到4月6日,走了200公里路,费时12天,求战不得,兵疲粮缺。如今由于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等部的攻击,晋南又告急,已经进退维谷了。

  4月6日,胡宗南被迫以第135旅留守瓦窑堡,主力南撤蟠龙、青化砭,进行休整补充。

  这一天,毛泽东电示彭德怀、习仲勋说:

  为策应太岳兵团在晋南作战,要拖住胡宗南部,不让其南下援晋。

  4月6日,彭德怀为拖住国民党军,策应晋南作战,命令各纵队和教导旅在永坪地区,追歼南下的整编第29军军部和整编第17师第12旅。但因各部之间协同不好,此战只杀伤国民党军600余人,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当胡宗南发现西北野战兵团主力就在背后时,他随即命整编1军、整编29军向蟠龙、青化砭西北地区扫荡;调驻守清涧的整编第76师72团到瓦窑堡,接替第135旅在子长的防务;令第135旅南下,以10个旅的兵力,向蟠龙和青化砭西北方向进攻,围歼西北野战兵团。

  4月8日下午5时,周恩来和社会部的汪东兴,从河东返回到了青阳岔。毛泽东见了汪东兴,问道:

  “汪东兴啊,河东好呢还是河西好?叫你和我们一起在陕北和敌人斗争,你害怕不害怕打仗啊?”

  汪东兴说:

  “没有什么怕的,在什么地方打仗我都不怕,就是担心毛主席的安全问题。”

  毛泽东说:

  “这就是怕嘛。我就不怕。总是为我担心,没有必要。”

  晚上,毛泽东召集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开会,叶子龙、汪东兴列席了会议。

  毛泽东主持会议,讨论前委机关的组织问题。会议决定对留下来机关和警卫部队进行轻装整编,共编为4个大队:1大队包括参谋值班室、机要科、警卫科、行政处、卫生处、调查组和军委作战室;作战室由李涛负责,卫生处由黄树则负责。2大队负责情报工作,由胡备文负责。3大队包括电台、有线电话,担任通讯联络工作,由崔林负责。4大队为新华社,由范长江负责。

  前委机关对外称为“3支队”,代号为“昆仑纵队”,由任弼时任司令员,陆定一任政委,叶子龙任参谋长,汪东兴任副参谋长,廖志高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江青任政治协理员。

  周恩来提议说:机关有了代号,我们也应有个代号,以便保密。毛泽东表示同意,就给自己起了个名字,他说:

  “我们一定能得胜,我叫李得胜。”

  周恩来说:

  “革命事业必定成功,我叫胡必成。”

  任弼时一时想不起来,就说:

  “我叫什么呢?”

  毛泽东说:

  “你是支队司令,就取谐音叫史林。定一同志是政委,就叫郑位吧。”

  自此,任弼时作为3支队司令员,担负着保卫毛泽东和中央前委的重任,纵队的衣食住行、安全警戒、敌情侦察,他都要一一过问。后来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任弼时身体很不好,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他带病工作。毛泽东总是劝他注意休息,嘱咐医务人员注意他的病情。吃饭时,毛泽东总是争着吃粗粮和榆树面糊,把细粮留给任弼时吃。有一次,急行军之前,卫士好不容易给毛泽东做了一盆面汤,毛泽东要卫士把面汤分成几份,要周恩来、任弼时等人每人喝上一份。毛泽东一直看着任弼时喝完了,才高兴的端起碗喝。任弼时对毛泽东的吃住行更是精心照料,每到一地,他都亲自查看毛泽东住的窑洞,布置和检查岗哨。遇到紧急情况时,他总是先组织人员护卫毛泽东和周恩来,向安全地区转移,自己指挥部队警戒或阻击,确保毛泽东的安全。有时行军遇到暴风雨天气,任弼时就让战士们组成人墙挡风,扯开大衣挡雨,让毛泽东处理军务。此是后话,容后细述。

  且说4月9日,毛泽东向党内发出《关于中共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毛泽东选集》中的总标题——笔者注)的《一九四七年四月九日的通知》。全文如下:

  国民党为着挽救其垂死统治,除了采取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宪法,驱逐我党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代表机关,宣布国共破裂等项步骤之外,又采取进攻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之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一项步骤。

  国民党之所以采取这些步骤,丝毫不是表示国民党统治的强有力,而是表示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业已异常深刻化。其进攻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还为着妄图首先解决西北问题,割断我党右臂,并且驱逐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兵力进攻华北,达到其各个击破之目的。

  在上述情况下,中央决定:

  一、必须用坚决战斗精神保卫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和西北解放区,而此项目的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二、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必须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此区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余地大,安全方面完全有保障。三、同时,为着工作上的便利,组织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或其它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之工作。

  以上3项,为上月所决定,业已分别实行。特此通知。

  4月11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习仲勋,指示西北野战兵团继续在现地区同国民党军周旋;注意侦察其135旅动向,并准备乘该敌南下时在运动中歼灭之。

  4月12日上午,毛泽东因为青阳岔是个集镇,处在绥德通往安塞、保安的大道上,来往行人很多,对保密极为不利,于是就率领昆仑纵队转移,下午到了靖边县的王家湾。

  王家湾位于陕西安塞县的北部,距县城60多公里,四周环山,树木葱笼。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绕村而过。村中10多户人家,大多姓高。相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高闯王高迎祥兄妹,就出生在这里。

  王家湾村子太小,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都住在贫农薛如宪老汉腾出来的有两个半房间的一孔大窑洞里。这窑洞又黑又破,还摆满了酸菜缸,站在院子里就闻到一股酸溜溜的味道。

  毛泽东和江青住在里间;周恩来、陆定一睡在外间迎门一方土炕上,这个地方还是开会和讨论问题的地方;右边名为半间,其实只是一个小土炕,任弼时就在这里办公睡觉。大家除了吃饭,办公和休息都挤在一起,基本上过上了集体生活。毛泽东办公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周恩来坐在一个木墩子上,趴在锅台上办公。

  阎长林看首长们这样挤,过意不去,就和薛如宪老汉商量好再腾一个窑洞,让毛泽东和江青住。阎长林回去就先和江青商量这事,江青一听说薛老汉一家有3个媳妇,还有婆姨孩子一大群十几口人挤在一个窑洞里,就说:

  “你是一片好心,可就没有好好想想,他们那么多人住在一个窑洞里,时间一长闹出意见就不好了。就是不闹意见,主席也不会同意老乡再腾房子的。你来的时间不短了,还不知道主席吗?”

  此时毛泽东正在西墙边坐在小凳子上看文件,阎长林朝毛泽东看了一眼,意思是要不要和毛泽东说说。江青看出了阎长林的意思,就说:

  “我们现在住在一个窑洞里,互相之间可能受到些影响,但他们不会说什么的。在困难的条件下,照顾得过分了,他们反而会有意见。我们住在一起很好,不要让老乡再腾房子了。”

  阎长林觉得江青说的很有道理,于是这才作罢。

  老乡的粮食、咸菜都放在毛泽东住的里间,薛老汉每天都要来拿粮拿菜,卫士们每次都要跟着一个人,说是帮助拿东西,实际上是不放心。有一次,薛老汉又来拿菜,哨兵说:

  “你拿一次吃几天不好吗?不要每天进去嘛!”

  薛老汉和卫士们都熟悉了,就笑着说:

  “好后生,多些是好啊,可是没地方放。”

  哨兵也开玩笑地说:

  “你真麻烦!”

  不料这句话被毛泽东听到了,他从里边出来,站在门口,严肃地说:

  “不要这样说,人家的东西人家还不能随便拿吗?”

  他向薛老汉招手说:

  “来吧,来吧,你什么时候想拿就进来拿,我们住你的房子给你添麻烦了。”

  陆定一递给薛老汉一支烟,薛老汉接了烟,进到里边拿一碗酸菜出来就走了。周恩来对卫士们说:

  “你们工作灵活些嘛,我们都在这里办公,老乡进来拿东西你们就不要跟进来,他也不可能偷我们什么东西。”

  王家湾离国民党占领的瓦窑堡只有35公里,所以国民党常常派便衣特务潜伏在王家湾一带活动。

  毛泽东在工作之余,经常出去散步,有时翻山,有时走石头路,有时骑马,以便适应行军生活。有时候,毛泽东骑上马,一出去就是二三十里,只带一两个警卫员,他与老百姓一谈就是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多小时。这样一来,大家见到毛泽东一走出去,就提心吊胆。负责毛泽东安全的阎长林,知道明着派保卫人员跟着会受到批评,只有在暗地里派几个警卫员,远远的走在毛泽东前边。谁知毛泽东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几个暗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于是,阎长林干脆就派上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将周围的山头、路口都放上暗哨。偏偏不巧,布置得最多的一次,正好被毛泽东发现了。他问阎长林:

  “那边山上是不是你们的人呀?”

  阎长林不好说假话,半晌才吐出两个字:“我怕……”

  毛泽东说:

  “怕什么呢?敌人目前不会到这里来的。武装来不了,便衣也不好来,我们有老百姓嘛!现在农活多忙,你们不多派几个人去生产,都跟着我做什么呢?我们要相信群众。敌人头上虽然没有写着‘反革命’几个字,可是群众心里是有底的。外地来的坏人,总瞒不住老百姓的眼睛,我们群众工作做好了,用不着我们动手,老乡就会把他捉起来。我们应该多做群众工作,只要我们认真做了这一点,群众就会永远跟我们在一起,做我们的铜墙铁壁,任凭刀山火海摆在眼前,也绝不会离开我们。”

  毛泽东又问阎长林:

  “你听说过我们机关的‘六多’么?”

  阎长林说:

  “老百姓说我们背盒子枪的多,骑马的多,电线多,妇女多,手电多,驮骡多。”

  阎长林说的妇女是指电台报务员;毛泽东微笑着说:

  “这是我们这支队伍的特点。可见老百姓是很有分析能力的,恐怕我们的同志还不知道这个特点呢。不过,我们要告诉群众,注意保密。如果敌人得到这样的信息,我们就会住不长了。”

  毛泽东停了一会儿,问阎长林:

  “咱们今天打破常规,去个新地方,怎么样?”

  阎长林想了想说,南沟去过了,东沟去过了,往西的山也爬过,只有往北顺沟走了。于是,毛泽东就向北走去。这条沟是他们从青阳岔来时走过的,村子多,而且村子里都住着机关里的人,于是,他们就找了一条小沟,走了进去。这条沟虽小,却有树木,有流水,山清水秀,毛泽东说:

  “这么好的地方,过去怎么没发现呀!”

  毛泽东说着下了马,看看树木,又走到水边,用那根木棍搅搅水,兴致极高。阎长林提醒他该回去了,他说:

  “咱们再往里边走走,看还有什么好玩的。”

  毛泽东走到一个悬崖的下面,来到一个不大的水塘边。这是由瀑布冲积而成的水塘。毛泽东突然被一种野菜吸引住了,他说:

  “你们看,这是什么菜呀?”

  石国瑞跑过去拔起两棵递给毛泽东,毛泽东一看说:

  “这个菜好呀,你们吃过没有?”

  卫士们没吃过,都摇摇头。毛泽东说:

  “这个菜南方有,来北方很少看到,在延安时种过,很好吃,拔一点回去,给我炒个菜。”

  卫士们回到王家湾,将野菜交给高师傅,高师傅惊奇地说:

  “这是好东西,在哪里找到的?”

  阎长林说:

  “这是主席发现的,他说这种菜好。”

  “当然好了,长征时没有菜,就找这种菜吃。到延安后没有找到这种野菜,还托人弄了一点种子种过呢。”

  “你多炒点,我们也尝尝什么味道。”

  阎长林见高师傅还有点舍不得,又加了一句:

  “山沟里多的是,明天再去拔。”

  高师傅说:

  “早发现就好了,省得让主席吃苦菜了。”

  吃饭的时候,高师傅端出来两盘野菜,毛泽东和江青一盘,卫士们一盘。毛泽东那一盘吃完了,他又让高师傅再去炒一盘。

  后来,周恩来、任弼时的饭桌上都有了这种野菜。

  自此,毛泽东在王家湾住了56天,他在这里部署了羊马河战役和蟠龙战役,还为中央起草文件和电报114件。

  欲知毛泽东在王家湾如何指挥羊马河战役和蟠龙战役,请接着往下看。

  《毛泽东大传》第三版电子版已上传至毛泽东大传QQ群:327239730的文件夹里,请诸位网友下载,并广泛转发。

  《毛泽东大传》第三版实体书一套全十卷共六册,有需要的读者可复制淘宝店铺网址进店查看,店铺网址:shop70334099.taobao.com/, 也可淘宝搜索“毛泽东大传东方直心”,店铺号:87161787.请大家看后多提宝贵意见,作者东方直心电话/微信:13937776295,QQ:242575130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