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初创时期的毛泽东,曾被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称作“毛大帅”、“毛司令”。殊不知,这些称谓早在毛泽东还是一个捌玖岁的孩童时,就有了。孩提时代的毛泽东,在乡村“玩龙灯”活动中,被作为“司令”,引领整个活动队伍;在乡村私塾的教室中,毛泽东又是“大帅”,他领导着同学们嬉戏、玩耍,甚至和老师闹对立。
石三伢子
毛泽东乳名“十三伢子”,这个名字颇有来历。毛泽东外婆家龙头山南麓又快平地拔起的大石头,是一尊高达二十米的青色岩石。岩石大小两块紧密相连,作搂抱状,如婴儿偎依在母亲的怀抱。岩石底下有一股清泉,终年流水不竭。传说这里出山妖,观音显圣,将山妖踩在脚下,自己化作石头,永远镇压住它。此石遂名观音岩,老百姓把它当做大神参拜。毛泽东幼年,母亲、外婆带着他来观音岩,拜此石为干娘,因排行三,取乳名石三,唤作“石三伢子”。
放牛娃的领导力
童年毛泽东放牛放牛的时候,显示了他的领导能力。他把附近的放牛娃组织起来,一面看牛,一面做各种有趣的有戏。把孩子分成两班,一班负责放牛,另一班到山上采野果子。每天轮换班地做。等野果子采到了,他就按人数分成几份,每人发一份。有时把没有分完的野果子,用草绳拴起来,撩得高高的,叫大家来抓。抓得好,跳得最高的,他还把自己的那一份拿出来,作为奖励。这样,大家牛放得也好,玩得也高兴。
玩龙灯的“毛司令”
乡村每年过春节,或在秋季,农民们玩龙灯。毛泽东很会玩龙灯前面的龙珠。玩龙珠的就等于戏剧的导演或乐队的智慧,是玩龙灯者的“司令”。(《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第10页)
教室里的“元帅”
毛泽东读私塾时,经常违反课堂规矩,给老师捣乱。他不愿意读四书五经,就和同学们串通起来,反对背书。先生不在教室的时候,便组织小朋友排队打仗,他当元帅,让大家冲锋,把教室弄得乱糟糟的。
你坐我也坐
尹高朝《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毛泽东八岁,在南岸邹氏族校读书,塾师邹春培。一次,轮到毛泽东背书,他不按规矩,仍旧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先生问他为什么不站立,他回答:“你是坐着的,我也要坐着。”
大枞树还在否
毛泽东八岁在南岸邹氏族校读书,塾师邹春培家房子周围载了不少果树,有桃子、柚子、枇杷等。毛泽东和同学们经常乘塾师邹春培和他的母亲看不住的时候,爬树摘果子吃。当然,被捉到也会挨打。建国后,有韶山冲老乡看望毛泽东,他突然问:“南岸两棵大枞树还在吗?”老乡不解为什么问这两棵树,说还在。毛泽东说:“这两棵树,是我们那帮伢子的救命恩人啊!”原来,他们偷果子被老婆婆追打,有时就爬上这两棵树躲避起来。按,枞树,学名冷杉。
偷果虫
毛泽东在南岸邹氏族校读书,塾师邹春培的母亲在房顶上晾晒了梅子、黄瓜、茄子、姜片等干果干菜。对于毛泽东和他的私塾同学来说,这些又酸又甜的干果,有如山珍。怎么能偷下来吃呢,毛泽东和小伙伴们想出了办法。他们捉来螳螂,在腿上拴上常常的线,抛上房去抓果子。随后,把螳螂拉下来,果子也就带了下来。
诚实的孩子
毛泽东在南岸邹家私塾读书时,一次和小朋友一起,到一个农民家菜园里摘黄瓜吃。主人发现了,大家都一个个跑了,只有毛泽东没有跑。主人没有怪罪,反而赞赏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青年毛泽东》,第10页)
南岸池塘
毛泽东对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嗜好,从几岁时,就敢在南岸的塘里打滚。他还用跳水的拿手好戏,躲过父亲的追打。在今南岸池塘边,还立着一块铁牌,上书:“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代游过泳的池塘。”郭沫若参观韶山,曾指着这口池塘说:“毛主席是小时候游池塘,老年游长江啊!”
“孔子说可以游泳”
毛泽东在南岸邹氏族校读书。一年夏天,燥热难耐,但老师不让他们到池塘嘻水。毛泽东不顾禁令,带着同学们到池塘游泳。事后,老师要惩罚毛泽东和同学们。毛泽东翻开他们正在学的《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说:“先生,你看,孔夫子不是说可以游泳吗?”先生语塞。按,《论语·先进》,孔子让学生“各言其志”,曾点说:“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孔子很赞赏,说:“吾与点也。”
罚跪香
旧时代私塾的先生是最喜欢鞭打自己的小学生。那时候流行着一句这样的话:“棍子底下出好人。”旧日的父兄师长就是根据这个“理论”来教育儿童。打板子,打手心,打头、脚、股,罚跪香等。罚跪香,是叫小学生跪在有棱角、用来拦铜钱用的“钱板子”上,或砂石上,一根香燃完,才许起身。有时叫小孩子跪下,手捧一把香,香的烟熏着鼻子很难受,但不许动。
罢课胜利了
毛泽东对于这种体罚,非常反感,大胆反抗。毛泽东在南岸邹氏族校读书时。一年夏天,燥热难耐,但老师不让他们到池塘嘻水。毛泽东不顾禁令,带着同学们到池塘游泳。事后,毛泽东怕老师告状,自己回家挨打,不敢回家,逃跑了。后来父亲带人把他找了回来,没有打他,一场“游泳风波”得以平息。毛泽东多年后,面对美国记者斯诺提起此事,还颇感自豪,说: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一个山谷里。乱跑了三天以后,终于被我家里的人找到了。我这才知道我只是来回兜了几个圈子,走了那么久,离家才八里路。可是,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老师的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毛泽东还与斯诺回忆起他对父亲的一次反抗斗争: 我大约十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中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进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旧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从教室中反抗老师,回到家里反抗父亲,童年、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反抗气质。“天地君亲师”的“师”与“亲”,最先引起毛泽东的反抗。不过,对于“师”、“亲”的反抗,是温和的、妥协的方式。当毛泽东走上共产主义道路,成为一名革命领导者,反抗封建军阀和买办阶级这些所谓的“君”时,他采用的是武装斗争和“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革命道路。当推翻了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这些“君”的统治时,毛泽东带领人民,改换了“天”和“地”。当长征以后,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众望所归的领袖时,王明曾说,毛泽东不懂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精通孔孟之道”,头脑里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的一个传统儒者。显然,王明这是别有用心地曲解。从毛泽东从到大,从开始温和反抗“师”、“亲”,到暴力反抗“君”,以改“天”换“地”,毛泽东虽然精通传统文化,但却是一个反封建的、反孔孟之道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者。
原题:娱乐中的司令,孩童里的元帅——毛泽东的故事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