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微澜,都曾是惊涛骇浪。
一、握手
时间回到50年前。2月21日11时30分左右,凛冽的寒风中,一架飞机降落北京,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走下舷梯,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踏上中国国土的在任美国总统。
下午2时左右,尼克松前往主席的住所。在书房里,这位中国伟人的手和这位美国三军统帅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随后的谈话轻松愉快,原计划15分钟的会面,持续了整整65分钟。
在谈话结束时,尼克松说我想阐明,我们来这里,“你们是冒了很大风险的,这一点我们知道。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个艰难的决定。但是,我读过一些你的论述,知道你善于把握时机,懂得‘只争朝夕’。”
主席则回应道:“如果你们都被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
无疑,对国际格局来说,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
二、惊心动魄
这次中美握手可谓惊心动魄,引发的狂浪首先席卷了西方世界。
日本朝野上下震荡最为剧烈。中美关系的改善让日本反华先锋们措手不及,民众反对政府对华政策的声音排山倒海,日本首相佐藤荣作最终辞职下台。7月,主张改善对华关系的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9月,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英国、荷兰、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相继建交或升格外交关系。这一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外国建交最多的一年,为后来的开放政策创造了重要条件。
面对中美握手掀起的巨浪,苏联领导人强装淡定。3月,勃列日涅夫表示,美中接触纯属正常,符合和平共处的原则,不过他指出,对这一事件的最终评估,要放到不久的将来。
对于偏居一隅的蒋氏来说,这一历史性握手更是“晴天霹雳”。台当局长期以来甘愿被美国利用,成为制衡大陆的棋子,视美国为羽翼和保护伞。尼克松一边访华,一边安抚台当局,这让其感到巨大的背叛感和不安感,老蒋直呼“无耻至极”!
即便是把这次握手放在会晤书房的小背景下,其过程也让亲历者惊心动魄。
尼克松在回忆录里写到,书房里有几个文职和军职人员,会晤开始10多分钟后,总理挥手让他们离开,但他们依然站在前厅里看着。
其实,这些是医护人员,大家无一不忧心忡忡地见证着这场会晤,而会晤的主角,这位中国伟人,在九天前刚刚经历了一场凶险的休克。这次,为了防止意外,急救药物已经抽进了针管,他们随时准备着一场抢救。
三、英雄本色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必然有些常人难以企及的特质。
与上述惊心动魄形成对比的,是主席坚毅沉着的英雄本色。他深知这次握手事关重大,也深知自己身体状况,但在中美苏大三角发生转换的关键时刻,这个手他必须握,而且必须握好。
或许,对于这位经历过“峥嵘岁月稠”的老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生无数大浪中的又一个罢了。
据尼克松回忆,尽管他说话有些困难,但思维像迅雷。陪同尼克松参加会晤的基辛格博士也在书中提到,伟人展现出了非凡的意志力和决断力,让人体会到了他的风趣和谈吐风格。
据他的回忆,主席的谈话“没有威胁,没有要求,没有最后期限,也没用提到过去的僵局”,看似漫无中心,但其实最重要的信息都在其中。
对于接下来要进行的具体谈判,伟人说“我们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何必那么僵着呢”;对于蒋氏,他说“实际上,我们同他的交情比你们(美国同蒋氏)长得多”,意味深长;对于自身的问题,也从不掩饰,“我们这边办事也有官僚主义······坚持不先解决大问题就不谈小问题,我自己也这么坚持过,后来我看还是你们(美国)对,我们就打起了乒乓球”。
这样的谈笑风生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在场的总理不停看表,不禁为伟人的病躯捏了把汗。
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伟人了然于心。会见外宾时,他曾说“我是虚有其表······快了,要消灭了。”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说“我看主席这次比上次好得多了,”主席回答“看起来是这样,实际上,上帝给我下了请帖。”
对于自己的死亡,他理智、冷静、从容,称之为辩证法的胜利,说“新陈代谢嘛,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对于肩上的重担,他积极、清醒、坚韧,常怀“赶考”之心,心系天下,有险偏向虎山行。
忘乎生死,唯有重任。这就是英雄的一生。
【文/笔钧,作者原创投稿,原载微信公号“笔笔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