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8日是中秋节,9日凌晨毛主席逝世。
回顾毛主席的一生,“中秋节”在他的人生篇章中留下了不少印记。从中展现给世人的,既有吞吐天地、气壮山河的英雄之豪气,也有铁血柔情般儿女情长。
又到中秋,在我们追思伟人的同时,也从他度过的几个重要的中秋节里,管窥其丰富多彩的人生。
1917年中秋·泛舟湘江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1917年中秋,贺培真和毛泽东等湖南一师的同学过了一个浪漫的中秋佳节。那天傍晚,十个同学一起吃了晚饭后,提着一包月饼、一兜水果来到湘江边。他们在朱张渡口雇了一艘船,决定泛舟湘江。
皓月当空,清光万里。大家任小舟在江面上漂着,一时都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毛泽东提议大家比赛背唐诗,每句诗里要有个“月”字。大家展现诗情,随后毛泽东缓缓地站起来,背诵了一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琅琅的诵诗声,阵阵的欢笑声,和着桨声、水声,在湘江里回荡。
1919年中秋:回乡祭母
1919年,毛泽东三兄弟与母亲文七妹在长沙合影。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积劳成疾,年仅52岁就不幸辞世。噩耗传到长沙,正在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毛泽东,悲痛欲绝。
三天后,也就是1919年的中秋节,他才从长沙星夜兼程赶回韶山,母亲已入棺,他禁不住放声恸哭。
毛泽东跪守在母亲灵前,以泪和墨写下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母文》。“养育深恩,春辉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这一年的团圆佳节,26岁的毛泽东至亲。
1925年中秋:赋诗言志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阙词填于1925年秋,当时毛泽东受到湖南省长赵恒惕通缉,不得已离开长沙到广州。
据称,这阙词最后一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并非当时的实境,而是描写了更早的一个中秋节。据陈赓回忆,“中流击水”发生在1914年中秋节。毛泽东等几个青年泛舟湘江,有人提议游泳,陈赓第一个跳下水,激起一片浪花。众人纷纷跳水,毛泽东在水中喊:“莫把我的布鞋打湿了!”当时他刚买了一双新布鞋。
毛泽东写《沁园春·长沙》时提及10余年前童年趣事,既是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更是抒发了准备投身革命洪流的坚毅和豪情。
1927年中秋:宣誓起义
1927年中秋节,秋收起义爆发后一天。
时任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青年毛泽东,由安源到达湘赣边陲山城铜鼓。在临时驻地肖家祠堂,毛泽东指着一轮圆月对大家说:“今天是中秋节,我没有给同志们带来月饼,但我带来了比月饼更好的东西,这就是党的“八七”会议的精神。”
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把二十军独立团的番号改为中国工农革命军三团。他还激情豪吟《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沉,霹雳一声暴动。”
1947年中秋:喜闻捷报
1947年的中秋节,毛主席是在胜利欢庆中度过的。
解放战争中,刚刚结束的沙家店战役改变了西北战局。在葭县朱官寨的一个院子里,毛主席与战士们席地而坐,就着辣椒喝酒、赏月、谈天,还吃到了两块月饼和几串葡萄,小院里传来开心的欢笑。
毛主席抑制不住胜利的喜悦,诗兴大发,挥毫赋诗《喜闻捷报》: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诗曰: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1957年中秋:湘江游泳
1957年的中秋节,也是个晴天。毛主席来到长沙,决定去游泳。这时的湘江水大大减少,两岸河床露出好几十米宽,有深达六七十厘米的淤泥地带。湖南省有关领导听说毛主席要游泳,马上去安排。毛主席上了船,看着两岸熟悉的景物,想着几十年来风雨沧桑,他的心头百感交集。船到江心,毛主席脱衣下水游了起来。游了好一会儿,他才不慌不忙地上岸。
之后,他又去了杭州,观看钱塘江大潮,并在钱塘江游泳,从此留下了“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雨台。人山分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的壮丽诗篇。
1961年中秋:外交宴请
1961年9月,毛主席会见蒙哥马利
1961年9月24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毛主席与来访的蒙哥马利元帅共进午餐,他们谈得极为深入,就领袖的魅力、权威和他所领导人民的关系交换了看法。
这是蒙哥马利第二次访华。作为一个军人,蒙哥马利当面向毛主席请教如何理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论断,“在和平的日子里,这句话是否还有效?”“当然!”毛主席用很慢很慢但极其坚决的口气说。
据称,毛主席很少参加礼节性的外交宴请活动,但对个别重要的国际友人,有时也举办私人性的小型宴会,但在中秋节举行外交私人宴会,仅此一次。
本文综合自: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新网、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