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评述毛泽东

赵磊:毛主席扔掉了半截香烟吗?

2023-10-07 08:47:31  来源: 昆仑策网   作者:赵磊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图片

  一、特写镜头

  央视一频道最近播出《大道薪火》第18集,剧情开头有一个细节:

  ——1933年在红色苏区,因市场上不断出现假钞,毛泽东、项英、邓发、邓子灰、毛泽民等人一起开会商量对策。会议结束后,众人起身陆续离开,毛泽东站起身来,把抽剩下的半截香烟扔进了桌上的烟灰缸里。

  我十分不解的是,导演还专门给这个细节拍了一个特写镜头:

  ——毛主席站起身来一边和项英说话,一边用茶缸里的水浇灭自己抽剩下的半只香烟,随手扔进了一个竹节做的烟灰缸里,然后转身离去。

  耐人寻味的是,在第21集也有一个特写镜头:

  ——毛主席和邓小平坐在田埂边上谈话。邓小平起身与毛主席告别时,将手中抽剩下的半只香烟掐灭,然后小心翼翼地装进了自己的衣服口袋里……

  二、细节决定成败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一生反对铺张浪费,生活之简朴甚至到了苛求自己的地步,他老人家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终生不改。

  我纳闷的是,一个连喝茶水剩下的茶叶都要吃掉的伟人,在经济和物资十分匮乏的红色苏区,他能舍得把抽剩下的半只香烟随手扔掉吗?

  我之所以追看这部电视剧,并不是因为剧情主线展示了“苏区经济工作”,而是因为,剧情力图客观再现中央苏区主要负责人与毛主席之间的路线分歧。

  《大道薪火》的看点在于,编导和演员再现中央苏区主要负责人与毛主席的路线分歧时,没有为尊者讳。

  瑕不掩瑜,“扔掉半只香烟”或仅仅是无关紧要的细节而已。

  虽说历史剧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但是,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更何况,细节必须在符合真实人物的性格和基本历史的前提下,才能“小事不拘”。

  恕我直言,剧情中编排“毛主席随手扔掉半只香烟”的细节说明,要么编导或演员未能准确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得历史再现缺乏深度,要么就是编导或演员随心所欲地想当然耳。

  剧中扮演毛主席的,是青年演员侯京健。

  试想,如果扮演毛主席的不是侯京健,而是古月、唐国强或者佟瑞欣呢?

  果如此,窃以为,这个特写镜头或许就不会出现。

  三、最大的任务是“扩大经济”?

  也是在《大道薪火》第18集,刚到红色苏区的博古、张闻天等人,一起去看望养病(受到排挤)的毛泽东,于是发生了毛主席与中央苏区领导人之间面对面的冲突。

  针对博古提出“进攻大城市”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毛主席说:“我认为,我们苏区当前最大的任务,还是扩大经济……”。

  毛主席说过这句话么?我深表怀疑。

  所谓“扩大经济”,就是“发展经济”。

  所谓“最大的任务”,就是“第一位任务”或“首要任务”。简言之,苏区“最大的任务是发展经济”;用今天的话讲,苏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战争时期的经济工作重不重要?当然重要。1933年,毛主席在《必须重视经济工作》中说:

  “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能保障,人民在长期的战争中就会感觉疲惫。……所以这种以为革命战争的环境不应该进行经济建设的意见,是极端错误的。”

  然而,在白军围剿与红军反围剿的残酷阶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核心工作,是红色政权的建立和生存;由此形成的工作重心,是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正如毛主席在《必须重视经济工作》中严肃指出:

  “在现阶段,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是为着它的,环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那种以为经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切任务的中心,而忽视革命战争,离开革命战争去进行经济建设,同样是错误的观点。”

  换言之,苏区的中心任务或最大的任务,不是“扩大经济“,而是“革命战争”。苏区的一切工作,包括“扩大经济”,都必须围绕着革命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来展开。

  四、“最大的任务”是怎么来的?

  我并不是说,发展经济不能成为“最大的任务”——比如,改革开放以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问题是,发展经济是不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苏区的“最大的任务”?这既不取决于历史当事人随心所欲的主观选择,也不是今天后人能随意强加给历史当事人的历史结论。

  那么,“最大的任务”由什么决定呢?它是由中共在不同时期所处的不同环境,以及面临的不同任务来决定的。

  很遗憾,尽管编导(或者也包括演员)在剧中反复通过毛主席的意见,来强调“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神,但是,该剧再现苏区“最大的任务”这段历史,却未必“实事求是”。

  重温一下这段历史就知道,当时苏区的最大任务是:“一切苏维埃工作服从革命战争的需要”(《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争取一切苏维埃工作适合于粉碎敌人‘围剿’的要求,这就是我们的目的。”(《毛泽东文集》第一卷)

  在生死存亡的革命战争背景下,共产党和红军面临的最大的任务,并不是“扩大经济”,而是一切工作都要“服从革命战争的需要”。

  记得之前我审过一篇学术论文,作者断言,当年红色根据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当年红色根据地是否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可以讨论。

  但是,把今天的“政治正确”强加给过去的历史,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历史唯心主义。

  五、经济与政治

  说到苏区的经济工作,那就不得不提毛泽东的《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以及《长冈乡调查》。在调查中,毛主席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农村的经济状况,做了详实客观的科学分析。

  可以说,这些调查是毛主席重视和指导苏区经济工作的经典之作。

  那么,毛主席是怎么指导经济工作的呢?

  我在学习《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中深切感受到,面对苏区的经济工作,毛主席不是单纯地就经济谈经济,不是单纯地从生产力维度谈经济,而是把经济工作置入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之中,把发展经济放在“变革生产关系”(土地革命)的维度来考察并展开的,比如:

  ——在《寻乌调查》的“税捐剥削”中,毛主席深刻揭示了各种捐税背后的剥削压迫的阶级关系;

  ——在《寻乌调查》第五章“寻乌的土地斗争”中,毛主席强调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了生产关系对经济工作的重要性;

  ——在《长冈乡调查》的“劳动互助社”中,毛主席特别强调:“劳动互助社在农业生产上伟大的作用,长冈乡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令人遗憾的是,在《大道薪火》中,除了假钞案,苏区的经济似乎与政治没啥关系,苏区的经济工作成了与生产关系没有关系的单纯事情。

  即便剧情中偶尔涉及到了耕牛合作社和农具合作社,也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不知道,《大道薪火》的编导和演员是否真的理解那段历史中的经济与政治?

  六、“土地革命”不容否定

  用影视艺术来重现苏区的红色经济,其价值和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份。就此而言,我要为《大道薪火》的编导和演员们点赞。

  但是,一边再现苏区红色经济的历史,一边却对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的重大历史闪烁其词、王顾左右,由此重现出来的历史,可信吗?

  在第23集,剧情通过毛主席制止贫苦农民抢夺富农的耕牛,再现了毛主席坚决反对苏区土地革命中出现的左倾错误的历史。

  令人遗憾的是,剧情虽然再现了毛主席纠正苏区土地革命中的“左”倾错误,却有意回避,甚至只字不提苏区的土地革命。

  对于苏区消灭封建生产关系的土地革命(俗称“打土豪分田地”),《大道薪火》的编导为什么讳莫如深、三缄其口、只字不提?

  我不知道,也不妄猜。

  问题是,在苏区土地革命完全缺席的背景下,这段历史中出现的“左”倾错误以及毛主席纠正“左”倾错误的主张,就显得莫明其妙,不知所云。

  在不知土地革命为何物的背景下,《大道薪火》中出现了贫苦农民抢夺富农耕牛的剧情。这样的剧情,别说“70”“80”“00”后的中青年人会懵懵懂懂、云里雾里,即便是了解苏区土地革命历史的明白人,恐怕也不知道编导的意图究竟想干嘛?

  这里我有必要重温一下历史常识: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国民党之所以竭尽全力要剿灭红军,不就是因为共产党要实行消灭封建生产关系的土地革命吗?

  坚决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这才是20世纪30年代红色苏区经济工作的逻辑主线之所在!

  土地革命中出现的左倾错误,抹杀不了消灭封建生产关系的伟大意义。

  抛开土地革命来重现苏区经济发展的成就,只能是南辕北辙。

  七、根本分歧

  在第26集,张闻天与博古有一段对话。

  博古在谈到与毛泽东之间的分歧时,抱怨说:

  “其他的我没看到。我现在看到的,是耕田养牛、妇女互助、修路补路那么点芝麻小事。按王明同志的说法,(毛泽东)就是典型的农民思想”。

  对于经济工作,毛主席与王明、博古有没有分歧,有什么分歧?这可以讨论,其中的细节需要严肃的历史考证。

  但是,把毛主席与“左”倾教条主义的路线分歧,解读成“发展经济”与“不发展经济”的分歧,我以为这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没有看到令人信服的推翻历史定论之前,我必须强调:毛主席与王明、博古的分歧,并不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而是在于毛主席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而王明、博古却“坚持城市中心”“坚决打击富农”的路线。

  对前人已有的历史定论视而不见,又没有推翻前人定论的证据,仅凭艺术想象,就要颠覆历史,这是“实事求是”吗?

  八、政治正确与历史真相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马克思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后人常常依据后人的“政治正确”来解读历史,这并不奇怪,抑或无可厚非。

  然而不论怎么解读,后人强加给历史的“政治正确”,不会因为它是今天的“政治正确”就能颠覆历史真相。

  《大道薪火》不断强调“实事求是”,很好。

  但是,“实事求是”不是选择性“实事求是”。在反对一种倾向时,要警惕“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否则的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