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评述毛泽东

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论断的历史贡献与成就

2024-12-25 14:51:44  来源: 毛邓理论研究   作者:黄玉玺、彭超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原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4年第8期

  [摘 要]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结合国情党情农情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正确指引。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论断经历萌芽、形成、发展等阶段,认识呈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在此指引下,我国农业机械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优化、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渐提升、传统小农经济得到改造、农机人才队伍培养壮大。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论断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准确认识其历史贡献,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实现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毛泽东;农业机械化;演进历程;重大贡献;历史成就

  近代世界工业化进程和科技进步发展表明,机械替代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加速发展的体现,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农业机械的创造与普及,不仅能节省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强抗灾能力,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并非一帆风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擘画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蓝图,致力于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宽广大道。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造性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等一系列论断,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断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重温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断,对开创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视野新征程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论断演进的四个阶段

  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主要矛盾、担负的主要任务不同,农业机械化政策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断表现出鲜明的阶段特征,总体上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曲折探索等阶段,毛泽东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呈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阶段(1937—1949)

  1910—1937年,我国进口农业机械价值约为1174.3万海关两,同时我国自1905年起开始生产部分农产品加工机械,如碾米机、榨油机、剥壳机等。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是毛泽东农业机械化论断形成的基础环境。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断是在长期扎根基层了解中国具体实际、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的基础上逐渐萌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开始发表农业机械化的明确论断,1937年首次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从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谈论农业机械化,这种基于唯物辩证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成为毛泽东农业机械化论断的重要理论基础。随后毛泽东关于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发展的观点逐渐明确,在1943年他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认为生产关系变革要优先于生产工具变革。因此,毛泽东并不赞同中国走苏联“先机械化再农业集体化”发展道路。随着对机械化和农业集体化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毛泽东逐渐将两者视为同等重要。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上进一步强调:“要把一切党外农民,提高到无产阶级的水平……将来我们要搞机械化,要搞集体化,那就是提高他们。”毛泽东认为,农业机械化要克服农民小散弱的局限和不足,把农民有序组织起来。1948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社会主义问答》中指出:“没有工业的大量发展,没有大量的成千上万的农业机器供给农民使用,并使农民团结于集体农场之中,而要实行社会主义的农业,那只能是反动的幻想。”这表明毛泽东在合作化和机械化先后顺序的认识上有过反复。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生产过程中的形成阶段(1949—1956)

  为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农业生产成为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要任务,以此为实现工业化提供原料、市场和资本。毛泽东坚持系统性、全局性原则,对农业机械化开始进行更多的理论思考,在多次讲话中阐释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创造性提出农业生产合作基础上的农业机械化,初步规划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步骤。

  第一,提出在大力增补旧式农具的同时研制推广新式农具。历经多年战争,我国农具遭受巨大破坏,1949年与抗日战争前相比,一般地区农户缺少农具30%左右,部分地区达40%,所以此时主要任务是增补旧式农具,同时研制与推广新式农具。1950年3月1日,毛泽东在沈阳观看农机具展览会,指示将部分展品送北京展览,5月至6月展品在中南海展出,此次展览有力推动了新式农具的研制和推广。按中央要求,1951年1月农业部撤销农业器械局,设立农政司,下设农具处,在重点推广地区设立农具推广站。截至1952年底,全国发放农具贷款1万亿元(旧币),增补旧式农具5900万件,推广新式农具34.9万部、台,其中推广步犁24.4万部,推广中耕器3.3万台。

  第二,提出兴办国营机械化农场。1949年,毛泽东作出《军委关于一九五○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军队要负担一部分生产任务,“人民解放军参加生产,不是临时的,应从长期建设的观点出发”“此种生产建设工作,应形成一种运动,以利推广”。因此,各地纷纷兴办国营农场,大规模开荒造田,其中引进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功不可没。其中,新疆军垦利用1950年秋和1951年引进的拖拉机和农具,在五个试点农场进行机械化生产实验。毛泽东还指出:“每个省区都要建立公营农场和生产新式农具的国营工厂,为农民提供各式农具并起到表率作用。”各地国营农场响应号召,为农民提供机具代耕和技术指导,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发展。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极大调动了广大无地、少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业生产力逐渐恢复。截至1956年,全国共建国营机械化农场730处,拖拉机总动力达到10.8万千瓦。

  第三,初步确立以农业合作化为前提的农业机械化战略。1954年,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作为核心内容包含与社会主义建设总目标。1955年,毛泽东做了题为《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强调指出,“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对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生产合作及工业化的关系进行了透彻分析。1955年10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强调“尽快完成第一拖拉机厂的建设和第二、第三拖拉机厂的筹建,增产化肥和水利机械设备”,做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积极准备。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阶段(1956—1976)

  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生产力提高,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经反复思考与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断内容进一步丰富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战略方向、战略出路、实施步骤、重要保障等内容做了更为系统的阐释,其农业机械化思想体系基本形成。

  第一,强调发展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并举。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认为要以机械化武装农业为工业化服务。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详细讨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指出“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中指出,“过去是重、轻、农、商、交。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为农、轻、重、交、商。这样提还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业优先发展的同时,应重视大力发展农业。

  第二,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957年,毛泽东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批示中指出,“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有步骤地积极地实行农业机械化”“拟出一个适合我国条件的农业机械化方案,为推广农业机械化做好准备,随即制造适合各地的机械,供应农民;随时改良,积极推广”。1958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农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将现代农业科学理论和传统农业实践经验完美结合,高度总结了农业综合技术体系的完整性。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河南新乡视察时指出,农业“八字宪法”必须要和机械化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作负担。1959年,毛泽东在《党内通信》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有十年时间。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试制新式农具。试制成功,在田里实验,确实有效,然后才能成批制造,加以推广”“用机械制造化学肥料这件事,必须包括在内”,为新中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指出农业机械化要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机械化要与半机械化并举。毛泽东认为,中国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农业技术革命,必须依靠群众和集体经济。1956年,毛泽东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指出,“国家要帮助合作社半机械化、机械化,合作社本身也要努力发展半机械化、机械化”。1957年,毛泽东动员全体人民讨论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鼓足干劲发展农业机械,他在《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中强调:“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是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总的说来,实现这个纲要是有希望的。我们中国可以改造,无知识可以改造得有知识,不振作可以改造得振作。”1958—1960年,全国开展工农业生产高指标的群众运动,国家将国营拖拉机站71.2%的拖拉机和农业机具下放给2200多个人民公社经营,鼓励调动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到1961年,社营拖拉机和农机具损坏严重,近2/3“趴窝”“带病”,多数经营单位亏损,因此,中央在1962年11月重新收归国营。对此,毛泽东进行了调整,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机械化要讲,但也不要讲得过头。机械化、自动化讲得过多了,会使人们看不起半机械化和土法生产”,倡导“洋土并举、大中小并举”,毛泽东认为,半机械化、农具改良等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都应该予以重视,同时指出“我们要实现全盘机械化,第二个十年还不行,恐怕要第三个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在一个时期内因为机器不够,要提倡半机械化和改良农具”,改变了对完成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进度预期。196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中明确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规划部署,指出:“在完成反封建的土地改革后我们党在农业问题上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在农业集体化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1961—1965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处于政策调整阶段,地位、路线、方针与战略部署逐步形成。在毛泽东和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取得了一定成绩,截至1965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99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72599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58000部,其中国营拖拉机站1629个,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5885台。

  1966—1976年,毛泽东主要从农业机械化与革命相结合、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对农业机械化做了许多有益探索。1966年,毛泽东在湖北省《关于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设想》的批示中指出,“用二十五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已经过去十年了,这十年我们抓得不大好”。毛泽东在谈到中央与地方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关系时,指出:“为了农业机械化,多产农林牧副渔等品类,要为地方争一部分机械制造权。”。随后地方自主权开始不断扩张,全国各地五小工业得以发展。截至1970年底,全国多数县都建立了农机修造厂,不少县兴建小钢铁厂、兴办农机具制造厂、动力机械厂以及手扶拖拉机厂。

  二、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论断的历史成就

  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断,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农业发展和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作用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等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论断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农业科技尤其农具的更新,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我国汉代已有朝廷官吏推广技术,在悠久的农耕文明中,涌现出大批极具钻研精神的农业科学家、工匠,创造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农具。从汉代赵过创代田法和耧车,到唐代劳动人民发明曲辕犁,从四大农书对农业技术和农具的记载,到《天工开物》对农业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我国古代对农具的探索,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提高。20世纪40年代初期毛泽东就强调过,我国农业生产几千年来以小规模个体农民劳动为主,要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搞机械化、集体化。

  第二,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论断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相关学说。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表现,实质上就是一场生产工具领域内的技术革命。随着人类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率逐渐提高,生产工具随之发展完善,人力、畜力劳动逐步被农业机械所替代成为历史必然。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要思想,并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创造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八字宪法”等重要论断,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论断指引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方向。毛泽东的机械化论断深刻影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早期政策及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毛泽东详细阐述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部署了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步骤。在不断探索和思考中逐渐形成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要以改善农民生活为前提”“二十五年实现农业机械化”“农具改良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必经阶段”“走中国形式的农业机械化道路”等重要思想观点。在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论断的指引下,我国农业机械事业获得极大发展。1949—1980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从的8.1万千瓦增长至14745.7万千瓦,增长了1820倍;大中型拖拉机自117台增长至744865台,增长了6365倍;联合收割机从13台增长至27045台,增长了2079倍。毛泽东的农业机械化论断,蕴含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等党的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珍贵的精神财富。

  正是在毛泽东农业机械化论断指导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总结相关历史成就,对进一步深化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制度与政策,全面推进新时代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力推动了农业机械政策体系形成、体制机制建立发展。在毛泽东农业机械化论断指引下,我国逐渐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农业机械政策体系,相关体制机制建立并发展。1954年10月,中央农村工作部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召开,提出实现农业机械化要分初级合作和高级合作两步走。1958年3月,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意见》中提出“三个为主”方针,农业机械化产品以中小型为主、农业机械制造以地方为主、农业机械的配置以集体为主。1966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贯彻毛泽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论断,制定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计划和地方“五小工业”政策,研究了农业机械“三个为主”的具体措施,有力推动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断,因地制宜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步骤。为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农业机械部于1959年9月成立,统一管理农机制造、修理、科研,各地也设立了农业机械厅或局,农机的使用、管理由各级政府的农业部门负责,基本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1965年5月,中央决定将农业机械业务管理由农业部门划归八机部,并成立全国统一的农机销售公司。为调动地方积极性,毛泽东提出给予地方一部分机械制造、购买权。

  第二,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毛泽东采取了补充旧农具和推广新农具同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的策略,提出实事求是地、因地制宜地、及时地、有重点地、慎重地处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任务。毛泽东着重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提出了生产合作社基础上农业机械化的道路。毛泽东1943年就指出:“将个体经济为基础的劳动互助组织即农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加以发展,生产就可以大大提高,增加一倍或一倍以上”“生产工具根本没有变化,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变化了。”1960年,毛泽东在《同斯诺的谈话》中指出:“什么是生产力呢?除人力以外就是机器。工业、农业都要机械化,工业、农业要同时发展。”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论断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在中国农业领域中的运用和发展。从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来看,他始终坚持与中国农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创新发展了马克思农业机械化思想内容。

  第三,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为工业提供原料和资本。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进口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非常少,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低,无法为工业提供更多原料和资本。毛泽东提出了集体化基础上的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机械使用效率,有力促进了农业集体化,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1952—198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迅速发展,全国机耕面积自161千公顷增长至42102千公顷,机耕水平也从0.1%增加到38.83%。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下,农业生产力水平获得极大提升,1949—1980年,粮食总产量自11318万吨增长至32056万吨。毛泽东认为,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可以为轻工业和重工业提供重要市场,“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农村又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比如,化学肥料,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部分的电力、煤炭、石油,是供应农村的,铁路、公路和大型水利工程,也都为农业服务”。毛泽东倡导的农业机械化运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提供原料、市场和资本,农用机械工业、农用化学工业等工业随之快速发展。

  第四,加强改造提升传统小农,解放思想推动社会进步。毛泽东在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中注重改造提升传统小农,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进程中,消灭城乡差别、巩固工农联盟,必须通过农业机械化。毛泽东立足我国具体国情,把合作化与机械化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变革与技术变革的互动,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合作或联合经济。1954年6月,毛泽东指出解决“有计划地大量增产的要求和小农经济分散私有的性质以及农业技术的落后性质之间的矛盾”,第一个方针是“实行社会革命,即农业合作化”,第二个方针是“实行技术革命,即在农业中逐步使用机器和实行其他技术改革”。关于农村妇女的解放条件,1956年10月,毛泽东在会见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时指出,“只有当阶级社会不存在了,笨重的劳动都自动化了,农业也都机械化了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合作化后,农业生产还是主要靠体力劳动,妇女又要兼顾家务,所以只有当农业机械化以后,才能根本改变这种情况”。关于巩固工农联盟,毛泽东在1959年底指出:“现在,我们的工农联盟要进到建立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单有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而没有机械化,工农联盟是不能巩固的。”

  第五,加强了农业机械化教育,培养了农业机械人才。农业机械化教育主要包括高等专业教育、中等技术学校、干部培训以及技工、机手培训和农民普及教育。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条件,我国农业机械化教育落后,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缺失。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国营农场初步建立实用技术培训班,全国各地也积极开展各式新旧农具的操作和技术培训。1955年,毛泽东号召在每个乡建立技术夜校,农民的学习技术应与消灭文盲相结合,青年团的各级组织应积极参与并管理。1959年,毛泽东谈到推动农具革新时提出,“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1962年在农业机械比较集中的地区相继成了拖拉机驾驶员学校(培训班),成为最早一批农民农机技术培训班。农业机械化教育培养的大量人才,为我国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本支撑。截至1980年,全国1800多个县建立农机技术训练班,有职工1.6万人,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2152个;人民公社系统的农机人员886万人,其中拖拉机驾驶员398万人;全国农机学校l11所,在校学生3.6万人;农机科研机构2013个,农机科研及设计人员2.25万人;设有农机专业高等院校20余所,在校学生3万多人。

  三、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论断的历史贡献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农业机械化道路的过程中不断回答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众多重要科学论断。毛泽东农业机械化论断具有历史贡献,从战略高度阐明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确定了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步骤,为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第一,确立了我国农业机械化道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毛泽东在1938年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中,毛泽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好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毛泽东强调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动群众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等基本方法,科学处理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矛盾关系,提出了解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农业增产和小农分散及技术落后、中央与地方农业机械化管理权限、农民文化水平低与农业机械应用复杂等矛盾的解决方法。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阐释了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重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提出了农业合作化基础上的机械化道路。

  第二,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不同农村之间情况千差万别,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也有其特殊性,对于发达国家的经验不可照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始终从特殊党情国情农情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机械化道路。毛泽东反对全盘照搬苏联经验,在《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一封信》指出,“苏联的农业政策,历来就有错误,竭泽而渔,脱离群众”“苏联的农业不是基本上机械化了吗?是何原因至今陷于困境呢?此事很值得想一想”。毛泽东重视调查研究,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中国人多地少实际,放弃照搬苏联经验和美欧模式,对我国农业机械化进行科学合理的部署指导,制定了特有的“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因地而宜、量力而行”的政策。毛泽东对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针对中国具体农情提出“三个为主”方针,针对片面追求新技术、大规模、高标准的倾向提出半机械化和改良农具。实践表明,我国农业机械化道路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实现农业机械化。

  第三,提出坚持“人民立场”的工作思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决定了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实践证明,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保持人民血肉联系,才能保障党的事业发展。中国共产党将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发展、惠民富民、强国建设的主要举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路。毛泽东在探索农业机械化战略、完善具体措施的过程中,重视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结合群众运动发展农业机械化,坚持为民谋利,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站稳了鲜明人民立场,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戴支持。毛泽东认为苏联模式的失败主要原因是没有从农民利益出发,失去了群众基础,他主张农业机械化要以改善农民生活为前提。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断,包含了大量的人本思想,比如解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巩固工农联盟,解放农村妇女、实现男女平等,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展扫盲运动、提高农民科学素养,等等。这些内容既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愿,也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

  第四,坚持党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确保农业机械化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农业机械化始终是党领导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党和人民的重大事业,关系粮食安全根基。为加强党对农业机械化的全面领导,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上提议成立农业机械部。他提出,“要把农业机械分出来,搞一个小组,由总理专管,总理管不了我来管。把农业机械和其他机械放到一起,就把农业机械挤掉了”。随后毛泽东在《关于发展畜牧业问题》中指出,“用机械装备农业,是农、林、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今年已经成立了农业机械部,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看来为期不远了”。在毛泽东和党中央集体带领下,我国始终坚持党对农业机械化的全面领导,一以贯之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发展措施。党总揽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充分彰显了其领导核心地位。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不断进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实际上,对毛泽东机械化论断的评价并非完全正面,一些学者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部分政策和实施路径进行了负面评价,有些学者对毛泽东农业机械化论断进行全盘否定,这就显得无视史实、有失科学精神。这些学者对于中国式道路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人为地割裂了毛泽东农业机械化思想与当时复杂历史环境的内在联系,以片面不足代替全面成就,以表面失误掩盖内在根本,否定了毛泽东农业机械化论断科学的正确性。因此,评价毛泽东农业机械化论断,要坚持内在思想的正确性和历史贡献的主要性,要坚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支撑和关键抓手,历史也证明了中国农业机械化道路的正确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2012—2023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0.26亿千瓦增加至11.39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57%提升至74%。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智能农机装备加快应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4.5%提升至63%,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要围绕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加大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用创新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些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机械化论断的继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新阶段,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机遇,新的业态不断催生、新生产模式不断涌现,机械化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农机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未来可期。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大国,农机装备水平也名列前茅。以史为鉴,展望未来,要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黄玉玺,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共农业农村部党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彭超,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共农业农村部党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