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史无前例的探索
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捷老师讲:“在以下几个方面,毛泽东的探索都是前无古人的。”其中就包括“成功解决了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农业国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而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问题。”(李捷:《从五大坐标审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如何让一个刚刚脱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人阶级基础远远比欧美国家薄弱、农民数量在全世界最多、没有经历过英法美俄所经历的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过程的这一人口最多的东方大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在世界上毫无前例可循,无疑是一个前无古人的难题。而以全新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的,唯有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在呈现毛主席的独创性贡献之前,要区分一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其他社会的国营经济、集约经济的区别。国营经济、大农业、集约型农业,中国古代和欧洲古代也有:“井田制”就是西周封建农奴制到战国时代存在的一种管理相对集中的集约型农业制度,汉武帝时代实行过“盐铁官营”;欧洲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沙俄农奴制也都是集中使用劳动力的农业生产制度,比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要集约得多。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与这些经济的不同在于——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归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人民所有,而不是归统治剥削阶级国家的地主阶级或农奴主阶级所有。但是,在毛主席领导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哪个阶级的哪个国家,实行国营经济还是集约农业,无非是通过三种办法:第一,通过暴力机器将私有资产收归国有;第二,通过行政命令方式把农民组织到集约农业制度之中;第三,引导农民自愿加入集约农业制度之中。
而毛主席领导新中国开展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例外。毛主席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史无前例的独创了“五套组合拳”,以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办法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制度的建立。毛主席领导共产党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战绝地重生,用了七套组合拳。共产党执政之后,革命力量大发展,用五套组合拳,足以消灭剥削了!
第一套组合拳: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怎么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为了团结当时大多数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力量,提出了允许一段时间新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如何最终改造民族资产阶级?“原先估计,在进入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不可能设想没有激烈的阶级斗争’。经过‘五反’运动再看,进入社会主义,‘总的来说,就是和平转变的道路’‘而且要转变得很自然,‘水到渠成’。’”(李捷:《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五反”运动是新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通过“五反”运动,共产党领导人民沉重打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嚣张气焰,对主要的民族资产的控制力度大大加强,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主席深刻指出——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因素相互斗争的时期,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因素战胜资本主义因素,才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无疑,“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出发点是‘一化’带‘三改’,体现了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李捷:《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毛主席对这一总路线做了最完整的表述。主席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传》:《第47章、过渡时期总路线(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这一总路线,就突破了苏联先搞工业国有化、后搞国家工业化、再搞农业集体化的顺序,创造了完全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实现了消灭剥削和推动工业化建设进程的统一。
第二套组合拳: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
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以赎买方式实现的社会主义改造。马克思和列宁虽然讲过一定条件下可以对资本家实行赎买政策,但是并没有赎买资产阶级的实践,并没有留下赎买资产阶级的具体经验。而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革命实践的时候,首次创造了全新的赎买政策——从低级到高级,通过加工订货、统购统销、公私合营三步走的方式,实现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赎买。主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时候精准指出:“教科书关于中国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的问题说得不对。它只说了我们对民族资本的改造政策,没有说我们对官僚资本的没收政策。对于民族资本,也没有说我们是经过了三个步骤,即加工定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来实现对它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每个步骤来讲,也是逐步前进的。我们在处理资产阶级的问题上,有很丰富的经验,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邓力群:《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这是前无古人的。
毛主席领导我们和平实现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不仅是独创性的,而且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当主席读到苏联教科书中关于主席独创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是“特殊经验”、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普遍意义的内容时候,主席说:“这里的意思,是把我国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当成例外的、个别的、特殊的经验,否定这种经验的普遍意义。西欧各国和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很高,少数的垄断资本家占了统治地位,同时也还有大量的中小资本家。据说美国的资本是集中的,又是分散的。如果这些国家革命成功了,对中小资本家怎么办呢?难道统统没收吗?垄断资本要没收,是没有疑问的。中小资本家是不是可以、是不是需要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改造他们呢?”(邓力群:《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
第三套组合拳:将服从社会主义改造的民族资产阶级改造为拥有一定政治权利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毛主席精准指出:“‘五反’后,阶级关系起了很大变化,所以我们有可能经过公私合营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将资本主义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并消灭资本主义。对资本家不取消公民权,消费财产不交出,现在给利,将来给工作。”(《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二卷,第122页。)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对全国的坚强领导、人民军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服从、占全国资产总数80%的官僚资本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已经收归全民所有、“五反运动”成功打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嚣张气焰,即使不愿意放弃自己剥削工人的特权,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得不服从社会主义改造。所以,主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时候说:“解放以后,民族资产阶级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这是逼出来的。我们打倒了蒋介石,没收了官僚资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进行了‘三反’、‘五反’实现了合作化,从一开始就控制了市场,这一系列的变化,一步一步地逼着民族资产阶级不能不走上接受改造的道路。”(邓力群:《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
后来,薄一波同志讲:“对民族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我们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对资本家本人,不是把他们赶走,而是把他们看成财富,使之接受教育、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跟苏联的做法完全不同。”(薄一波:《毛泽东是真理的鉴定探索者》)可见,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没有照搬苏联对于资本家的处理方式,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革命的过程中,对民族资本家采取了全新的处理方法——这无疑有利于减少社会震荡,为“一五计划”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第四套组合拳:突破以电气化、机械化为集体化基础的认知局限,提前变革农业生产关系
“毛泽东破除先机械化后合作化的观念,开辟了中国式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新道路”(《毛泽东传》:《第50章、开辟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在社会生产力还远不足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情况下,先变革生产关系、建立农业社会主义制度,再解放生产力、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这是毛主席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独创性贡献。从原著内容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毛主席对前人的突破。列宁认为:“这些集体农庄的经验只是提供了一个不该这样经营的例子,让周围农民见笑或者生气……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电气化,才能解决小农这个问题”(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月15日)》);斯大林认为:“出路就在于把分散的小农户转变为以公共耕种制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就在于转变到以高度的新技术为基础的集体耕种制。”(《斯大林选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61页。)唯独毛主席认为——解决小农问题、实现农业集体化、消灭小农经济,可以不以“技术”为“基础”、“前提”。
薄一波回忆:“毛主席批评了互助组不能生长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观点和现阶段不能动摇私有基础的观点。他说: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的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他讲的道理把我们说服了。”(薄一波:《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97、198页。)可见,毛主席更深刻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原理,并创造性的加以运用,从而突破了前人的认知局限,使中国比较迅速的建立了农业集体化制度。
第五套组合拳:从低级到高级、社会震荡幅度小、实现粮食增产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首创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全新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互助组到初级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这就是新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历程。如毛主席所说:“从个体经济转变到集体经济,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我国是通过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这样一些不同阶段的部分质变而完成的。”(邓力群:《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我们没有让农民直接进入集体农庄,而是引导农民先搞互助组,再逐步搞初级社、高级社、公社。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有利于农民接受社会主义、适应集体主义,有利于减小社会震荡幅度。
正是因为主席独创的方式正确、社会震动幅度小,我们的农业集体化进程中就没有出现农业减产的现象,反而出现了农业增产。“在这场广大而深刻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没有引起社会震荡,没有出现毛泽东所担心的牲口大批死亡和粮食减产的情况,相反,粮食连年增产。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办了许多单家独户的个体农民根本办不了的事情,在抗御自然灾害中显示出力量,特别是在全国普遍开展规模不等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以后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长期发挥效益的重要物质条件,为实行机械耕作、机械排灌和科学种田,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都是有着深远影响的。”(《毛泽东传》:《第51章、开辟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可见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奇迹之大!所谓的“合作化导致减产不可避免”,纯属是冠冕堂皇的借口。中国农业合作化过程极其顺利,也离不开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干部丰富的农村斗争经验和二十多年革命战争中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的雄厚的群众基础。
小结:
综上所述,毛主席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独创性贡献,有这五大方面:第一,首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突破了先实行工业国有化、后实行国家工业化、再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步骤局限;第二,制定了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和平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在世界上首次把和平赎买民族资产阶级变为了现实;第三,将服从社会主义改造的民族资产阶级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并允许其有一定政治权利;第四,突破了以电气化、机械化为农业集体化“基础”的认知局限,首次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刚刚脱离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民数量最多的社会条件下决定建立农业社会主义制度;第五,首创从低级到高级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法,实现了社会震荡幅度小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并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业集体化改造的统一。毛主席的这五大贡献,无人可比!
无疑,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独创性实践,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精彩、最成熟、最具有独创性的一次社会主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