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评述毛泽东

毛泽东年轻时,依据啥选专业?

2025-04-25 09:09:17  来源: 躬行客|微信公众号   作者:带刀客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什么样的人最没有主见?

  一个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人的最没有主见。

  哪怕教员也不能例外。

  教员年轻时也很迷茫,有一段时间实在不知道选啥专业,反复入学退学,报名费花了不少,却啥都没学到。

  而这段经历,最能反应教员的为人底色和性格特点。看懂了这一段,你才能明白,为啥教员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为他提供帮助。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偏爱,一个啥背景都没有的农家子弟,却能在省会长沙站稳脚跟,混得还算不错,身上必然有些值得我们学习参考的地方。

  本文从为人底色、学习观念和个人能力,三点展开,聊聊教员年轻时一些往事。

  1911年,18岁的教员通过湘乡驻省中学提供的入学机会,进入大城市长沙。

  这所学校我们在毛传06有过介绍。

  教员在东山小学读书时,受湘乡子弟影响,对这所由湘乡人出资建造,跟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俩有很大联系的学校,产生了浓厚兴趣,几乎做梦都想去这所很厉害的学校读书。

  但到了省会长沙后,教员很快就决定,从这所梦寐以求的学校退学,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

  不是不喜欢这所学校,也不是不爱读书,而是教员碰到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抉择:要不要放弃刚到手的读书机会?

  在审视自己的内心后,他决定放弃学业,去做他认为更重要的事:为国家效力。

  怎么看人?

  就看他在重大关口的抉择。

  一个人的行为和抉择背后,反应了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反应了这个人的为人底色。这是一个人怎么隐藏都藏不住的东西。

  考验是突如其来的。

  教员刚到长沙没几个月,就碰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罢课行动。

  彼时,清政府搞了一个所谓“铁路国有”的卖国政策,要把铁路收归国有,然后再把主权出卖给西方列强。湖南学生群情激愤,用秘密聚会、罢课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员也参加了学生罢课活动。

  当时黎元洪手下的一位官员,得到湘乡驻省中学校长的允许后,秘密到学校里对学生进行革命演讲,鼓动学生行动起来, 用武装起义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号召大家加入革命军,建立民国。

  革命演讲很成功,当场就有七八位学生站起来表示要参军。

  教员也受到了影响,但他并没有当即做出决定,而是等了好几天才考虑清楚,“在听了这次演讲四五天后,我打定主意要参加黎元洪的革命军。”

  对于教员而言,这个决定很纯粹,就是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在他看来,国家和民族到了如此关键的时刻,他理应贡献一点力量。参军为革命效力,是履行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救亡义务和责任,既然问题出现在了他的面前,那就没有绕开,或者无视的道理。

  所以他思考了几天后,他决定放弃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先急国家之急。

  奉献和牺牲是教员的为人底色。

  毛传04 | 教员父母,对他最大的帮助

  那个时代,像教员这样选择“先救国难,再满足个人追求”的学生其实有很多。

  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把自己一代人的命运孤立起来看,而是将上下几代人的命运连起来看,视为共同体。牺牲自己这一代人,成全下一代人,不仅是教员的人生底色,也是咱们中国人的底色,是中华民族的底色。

  那有没有在重任面前,选择绕开的人呢?

  其实也不少。

  比如胡适之流,以及教员的好朋友萧子升,他就认为不应该牺牲自己这一代人的幸福,成全下一代人。如果在不伤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他愿意搭把手,但让他牺牲自己的好年华去为下一代奋斗和牺牲,他不认同也不愿意。

  这种人不愿意融入集体事业中,做一朵大海中的小浪花。

  这就是为人底色不同。

  道不同不相为谋,教员跟萧子升后来渐行渐远,人生再无交集。

  但历史早已证明,离开了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是没有生存空间的。而且说白了,有些人之所以有条件我行我素,是因为早有人替他买完单了,只不过他不认账而已。

  教员是认账的,所以责任落到他头上后,没有选择绕开,而是直面。

  教员参军后,被编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军饷是每月七元,除每月伙食用去两元,买水花一些钱外,剩下的都用来订报纸。”

  看报纸是教员到长沙后新培养的习惯。

  像教员这样的高手,很愿意为信息付费,为知识和观点付费。

  这是教员的第二个特点。

  在教员看来,读书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是一件很重要很基础的事。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思想进步是人生的生活及事业之基,使思想进步和唯一方法,是研究学术。”

  在教员的读书笔记中,也有类似的观点:“然谓知识毫无影响于人心则非,知识固大有影响于人心者也……人类之有进步,有革命,有改过之精神,则全为依靠新知识之指导而活动者也。”

  意思是说,知识对一个人的思想有重大影响。

  无论是个人之事业,还是社会之变革进步,都有赖于知识的获得,认知的提高。

  可见,教员把学习看作是基础之基础。

  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所以教员很舍得在知识上付费,愿意将自己收入中的一大部分用来投资自己。哪怕到了晚年,教员仍旧交代秘书用稿费帮他订购自然科学类的期刊。

  但教员年轻时没啥稳定收入,军饷很快断了。

  1912年春,正当湖南新军准备采取行动,起来反对清朝,反对袁世凯的时候,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和议。南北议和,清朝被推翻,辛亥革命好像成功了,不用再打仗了。

  教员以为革命已经结束,当了半年兵后,就退出了军队。

  这正说明教员放弃学业参加革命军,完全是为了履行个人义务,为国效力,没有夹杂半点个人利益在其中。

  问题是,接下来干嘛呢?

  十九岁的教员贯彻自己的学习观念,决心继续求学。

  但在革命“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教员也没有想清楚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不知道咋选专业。

  他孤身一人在长沙,家里没有有出息的长辈给他指导和参考,而身边朋友也都是跟他差不多大的年轻人,抡起主见来,可能还不如教员自己。

  怎么办呢?

  看报纸收集信息的习惯发挥了大作用。

  辛亥革命结束后,时人认为当务之急是培养各类社会急需人才,各种专业学校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一股脑都冒出来了。长沙当时也出现了很多专业学校,但教育机制没有完善,生源成了一个大问题。

  彼时很多学校的招生方式就是在报纸上打广告。

  就像找工作一样,教员每天在报纸的夹缝和角落里,寻找查看各类学校的招生广告。

  那个时候,教员没见过世面,也没有啥名师指导,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完全没有方向,选择全凭广告好坏,哪家学校的广告更有鼓动性,开出的条件更有吸引力,教员就想去哪所学校。

  教员首先相中了一个警察学堂。

  毕业之后去当维护治安的警察,似乎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交了一元报名费后,教员在报纸上看到一家肥皂学校的招生广告,这家学校财大气粗,一上来就是免费三连:不用交学费,提供食宿,还承诺发放小额津贴。

  教员那时失去了收入来源,这种上学免费,还额外发钱的学校,对他有致命吸引力。

  而且这家学校还很会搞价值宣传,说制造肥皂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能够富国富民,是一件利国利民推动社会进步的大好事。教员这种有家国情怀的人,一听这话就觉得非常有道理。

  所以教员改变了考警校的想法,下了决心:“决定做一名肥皂制造者。”

  于是又交了一元报名费。

  此时,教员有一位学法律的朋友,跑来鼓动教员,极力劝说他报考法政学堂。教员自己也去看了这所学校的招生广告,人家保证在三年内完成所有课程,而且毕业就当法官。

  这学校好。

  毛顺手送儿子去读书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好打官司。现在他的儿子如果去了法政学堂学习,将来打官司岂不是手到擒来。

  当法官既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还契合了父亲的期望,教员心动了,当一名肥皂制造者的愿望被他抛之脑后。转头就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把学校承诺的事跟父亲复述了一遍,让父亲赶紧给他寄学费。

  于是,教员在满怀期待中又交了一元报名费。

  但广告再一次干涉了教员当法官的命运。

  另一位朋友建议教员,“国家正在打经济战,最需要能够建设国家经济的经济学家。”教员一听国家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再次心动。这一次不仅交了一元报名费,还成功被商业中学录取。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教员从报纸上又看到了一则更有吸引力的招生广告。这是一家公立高级商业学校,优点颇多。

  “有一天我读到一则广告,介绍一所公立高级商业学校的优点。这所学校由政府经办,课程设置得很全面,而且我听说那里的教师很有才能。我决定,在那里学成商业专家应该更好,于是交了1元报名费,然后写信告诉父亲我的决定。”

  毛顺生不懂法政学堂,但他懂商业。

  他一听专门培养商业人才的学校,还是公立的高级学校,非常高兴,立马就给儿子寄来了学费。

  教员这次顺利入学了。

  但半个月后就退学了,因为这所学校大多数课程都采用了英语教学,教员听不懂。

  教员坦诚,他对英语的了解仅限于英语字母。

  如果学校开设了英语课程,教员不是不可以学习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但这所学校用英语教学,却不教授学生英语。

  这就把教员的商业之路堵死了。

  教员虽然很想成为一名商业专家,继承父亲的事业,可学习上的阻碍根本无法解决,听不懂老师说什么。在学校学不到东西,还上什么学,于是退学了。

  在很短时间里,教员已经换了4个专业,交了5元报名费,去了5所学校。

  可见,哪怕像教员这样的人才,在不清楚自己想要的什么的时候,也难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

  主见是怎么来的?

  人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时,才会有主见。

  否则就会像教员这样,看似有了选择,实际上都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最后究竟选什么,取决于他最后看了啥广告。脑袋就像跑马场,各种意见和观点充斥其中,一会它做主,一会又改信新观点。

  你看教员的求学经历就明白,目标不专注的结果,就会导致资源出现极大损耗。教员浪费了大量时间和将近一个月的工资,最后只在学校里待了一个月,啥也没有学到。

  但一个人究竟如何做,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啥呢?

  大多数时候,只能像教员这样不停尝试。

  教员反复交报名费,反复改变选择,反复退学,不是没有收获。

  从商业学校退学后,教员已经基本搞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当一名教员,也就是老师。

  这说明什么?

  说明试错成本是省不掉的,问题是你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资源,才能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教员只用了一两个月的时间,就确定了一个阶段性方向。效率还是很高的。

  但此时的教员,知识空白很大,并没有能力当老师。

  恰好符定一回到湖南“要在长沙办一个像样的中学,以做全省的示范”,于1912年3月,建立了湖南第一所省立中学——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堂,教员很感兴趣,于是又交了一元报名费。

  这所学校的招生考试是让学生写一篇文章。

  教员当时写了一篇名为:《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要策》的文章,符定一看了之后惊为天人,留下了“闳中肆外,纵横捭阖”八个字的评价,并将教员列为第一名。

  教员入学后,符定一找机会见了教员一面,问他师承何处,教员说了一连串符定一听都没听过的名字。

  一听教员并没有什么厉害的师承,符定一难免怀疑那篇格局宏大的文章不是教员自己写的,于是以第一名要额外测试便于着重培养为理由,让教员当他面写一篇文章。

  这一试,符定一再无疑问,认定教员将来会有大出息,还借了教员一套《御批通鉴辑览》(另一个说法,这套书是国文教师柳潜送给教员的)。

  《御批通鉴辑览》其实是一套普通的历史读物,采用编年记事,记录了中国上古到明朝的历史,内容方面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胜在篇幅适当,既不是太简略,也不像《资治通鉴》那样繁复,能让人有兴趣读下去。

  就是这套书,让教员决定再次退学,开启自学之路。

  因为进入一中后不久,教员觉得校规很讨厌。

  符定一建立这所学校时,有计划培养出国留学生,所以设置了一些适配出国留学的课程,并强制学生修完一些英语或者德语等课程,才能毕业。另一方面教员觉得学校课程安排的过于松散,时间利用不充分,知识获取效率太低,还要应付校规。

  于是教员决定自学。

  “我得出了结论,还是自学对我更有好处。六个月后我就退学了,制订了自学计划,包括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我很认真地坚持执行这个计划,就这样度过了半年时间,我觉得这对我特别有价值。每天上午图书馆开门,我就进去。中午我只稍作休息,买两块米糕当午饭。我天天在图书馆看书,直到闭馆才出来。”

  很多年后,教员回忆起这段自学时光,印象依旧深刻,他认为这半年最有价值,大大填补了自己的知识空白。

  但自学这种方式不一定适合大多数人。

  教员一个人在长沙,无人监督,资源匮乏,却雷打不动坚持看书自学,一看就是半年,这里面也许有兴趣,也许有享受,但更多的是自律。

  你不要以为教员因为对束缚很多的校规不满,选择退学自学,就误以为自学是一件自由的事。

  从来不是,除非你拿自学当自由玩耍的挡箭牌。

  自学跟自由职业其实挺像,如果你不是拍脑袋想当然,就会很清醒的认识到,自由职业最大的特点,恰恰是不自由。

  自学也是一样的,真正的自由学习,是因为学习极度自律。

  你可以参考教员的学习方式,但不要盲目照抄。这就是我想讲的。

  我们这篇文章从为人底色、学习观念还有自律三方面,聊了年轻时教员的特点。

  你想想,符定一为啥认定教员必成大器,是因为文章吗?

  不是的,是通过文章反应出来的性格底色和个人素养。

  不要总是问,为啥手握资源的人不垂涎你。

  要多问问自己,你给了对方什么样的成长预期?

  而这还只是牛刀小试,待到教员从图书馆闭关自修出来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