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深秋,西柏坡的灯火彻夜通明。一份来自东北战场的捷报让毛主席陷入长考——他铺开稿纸,写下了注定震撼中国的论断:"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这是中国革命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一、历史天平倾斜的关键时刻
彼时,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国民党军虽仍占据大城市,但四处烽烟暴露其虚弱本质。东北战场上,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以雷霆之势发起辽沈战役,于1948年11月2日全歼47万敌军,东北全境解放!
二、数字背后的乾坤巨变
毛主席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中算了一笔决定性的账:
兵力逆转: 国民党军从365万锐减至290万,而解放军则从280万增至300万——首次实现数量反超!
战力悬殊: 解放军历经战火淬炼,装备大幅改善;国民党军士气低落,战斗力断崖式下跌。
民心向背: 解放区土改赢得亿万农民支持,国统区却因横征暴敛丧失人心。
三、毛主席的洞见:转折点即是加速点
这份报告不仅是总结,更是战略总动员:
1. 宣告质变: "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极大鼓舞全国军民。
2. 预见进程:他断言"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历史证明,仅过一年零两个月,新中国宣告成立!
3. 战略总攻令:报告直接推动淮海、平津战役发起,形成摧枯拉朽之势。
七十余年过去,这份电文依然闪耀智慧光芒:
民心是最大的力量:正义事业终将汇聚磅礴伟力。
战略判断决定命运:毛主席的远见为革命指明方向。
从历史汲取信心:在民族复兴征程中,这份"转折点"的勇气与智慧永不过时。
当毛主席写下"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他不仅宣告了旧时代的终结,更开启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这份穿透历史的洞察力提醒我们:真正的转折从不只靠刀枪,更在民心所向与信念之光。在今天我们依旧需要学习和实践毛主席的这种战略智慧!
是为读《毛选》第四卷《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