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评述毛泽东

教员的斗争策略

2025-09-02 10:38:48  来源: 温伯陵公众号   作者:温伯陵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

  很多同志不喜欢斗争,更不善于斗争,遇到事情往往以妥协退让的方式来解决,以为退一步就能海阔天空,结果总是事与愿违,自己的退让往往换来对方得寸进尺。

  但教员遇到事情,是喜欢斗争也善于斗争的。

  早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时候,教员就写下“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励志诗,斗争二字成为他的精神底色。

  参加革命工作以后,教员又用“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的句子,诠释了团结二字的真相。

  可以说,教员遇事能取得胜利,一生能建立巨大的功业,和他善于斗争是分不开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篇文章,看看在具体的一件事情上,教员是如何斗争的。这篇文章就是1936年12月28日写的《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2

  《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和西安事变深度关联,我们在读这篇文章之前,需要先梳理一下西安事变的背景故事。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老蒋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府、停止内战、释放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

  这就是名震中外的西安事变。

  张、杨给延安发电,表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中华民族和抗日前途,不知延安方面有何高见?

  他们这么问,其实就是试探延安的态度,看看是否有合作的可能。

  国民党内部分化了,延安当然是欢迎的。

  于是教员和同志们开会决定,承认西安事变是革命性的,并建议张、杨以西安为中心组建西北抗日前线,然后揭露老蒋的错误、安抚黄埔系和CC系,推动国民党元老派和欧美派赞成西安事变,最后再联络英美两国,取得国际承认。

  随后,周副主席亲赴西安会见张、杨,教员也建议张、扬将东北军调到西安、平凉一线,十七路军调到西安、潼关一线,红军则留在庆阳、固原一线,牵制胡宗南、关麟征等部。

  如果这个计划成功,西北局势将大变。

  但就在教员和同志们排兵布阵的时候,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也召开会议,决定剥夺张学良的一切职务,由何应钦负责指挥调动各军,并电请旅居德国的汪精卫回国,处理南京国府的各项重要事务。

  何应钦是老蒋之下的黄埔第一人。

  汪精卫是当时仅次于老蒋的政治领袖。

  他们两人开始接管南京国府的军政事务,意味着南京国府的两派势力,已经开始谋划取老蒋而代之,夺取最高领导权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美龄和孔祥熙立即走到前台,要求和平营救老蒋,李宗仁(广西)、白崇禧、李济深(广东)、刘湘(四川)、余汉谋(广东)、何健(湖南)等人不愿意汪、何得势,也公开通电要求政治解决西安事变。

  此外,苏联的斯大林也不支持处理老蒋。

  老蒋见到众多军阀支持,态度便逐渐强硬起来,而张学良见自己有些孤立,也失去了持久博弈的耐心,最终在12月25日,双方达成协议——

  老蒋以所谓的“领袖”人格保证,不做书面签字,但回南京以后逐条执行八项主张。

  张学良则没有通知任何一方,直接决定释放老蒋,并亲自陪他回到南京。

  西安事变至此结束,其他各方都得到想要的结果,唯独延安方面,现实结果和战略计划不相匹配,成为被动的一方。

  3

  老蒋以“南京国府领袖”的身份被麾下将领扣留半个月,不论他们达成了什么条件,这件事本身都会对老蒋的威信、权威、地位造成严重打击。所以回到南京以后,老蒋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重新构建西安事变的逻辑,将其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叙述,尽最大的可能挽回自己的面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12月26日老蒋回到南京,随即便在《中央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对张(学良)杨(虎城)的训词》。

  仅从标题来看,“训词”两字就充满了居高临下的意味,是领导对部属的命令,而不是西安事变时几方势力的平等谈判。

  可以说,老蒋重新构建西安事变的逻辑,从标题就开始了。

  紧接着,老蒋在文章开篇写下这样两段话——

  “尔等既以国家大局为重,决心送余回京,亦不再强勉我有任何签字与下令之非分举动,且并无任何特殊之要求。”

  “中国向来以知过必改为君子。此次事变,得此结果,实由於尔等勇於改过,足为我民族前途增进无限之光明。以尔等之人格与精神,能受余此次精神之感召,尚不愧为我之部下。”

  老蒋的这两段话,其实就是说自己没有向张杨妥协,标榜自己的坚定意志和人格魅力,并强调自己和张杨的上下级关系,重建南京国府体系内的政治秩序。

  与此同时,老蒋也是否认执行八项主张的口头承诺,事实上推翻了西安事变的谈判成果。

  对于这种歪曲事实的文章,教员根本不能忍。

  12月28日,教员便写下《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开始批驳老蒋的文章。

  关于上面两段话,教员针对性的写道:

  “蒋介石氏在西安接受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和西北人民的抗日要求,首先命令进行内战的军队撤离陕甘两省,这是蒋介石氏转变其十年错误政策的开始。”

  “蒋氏果欲从这次事变获得深刻的教训......他就应该有一篇在政治上痛悔已往开辟将来的更好些的文章,以表现其诚意。十二月二十六日的声明,是不能满足中国人民大众的要求的。”

  教员的这两段话,明确无误的告诉全国人民,老蒋接受了张杨的抗日条件才得以回归南京,并不是张杨被老蒋的精神感召后将其释放,而且老蒋已经下令撤离军队,承诺不再打内战,以后再发生内战,都是老蒋的责任。

  此外,老蒋的这篇文章丝毫没有诚意,说明他在政治上没有任何信用。一个没有信用的领袖,还能是领袖吗?

  短短两段话,教员就撕破老蒋的伪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拿到了此次博弈的主动权。

  这就是一针见血。

  这就是斗争。

  4

  老蒋的文章不止于此,教员的批驳自然也不止于此,他们两人的交锋,大致还有三次。

  第一次是关于公私论的。

  老蒋说:

  “现在余一年以来之日记,约有六万余言,两月来之公私文电及手拟稿件,亦不下四五万言,此外余之手草之各种建国计画及内政、外交、军事、财政、教育等各种政策与方案,总共不下十余万言......尔等必已详细检阅,其中是否有一言一字不为国家而为自私?”

  老蒋在西安的时候,明确拒绝在八项主张上签字,只愿意口头承诺,根本原因就在于,签了字就留下证据,以后无法反悔,不签字就没有事实证据,以后就有很大的转圜余地。

  由此可见,老蒋在日记、电文、手稿里只谈公事不论私情,极有可能是故意为之,目的就是营造一种“大公无私”的形象。

  现在他在文章中说这样一番话,其实就是利用没有签字的优势,回避给张杨的口头承诺,转而强调以前的各项政策都是正确的,不需要更改。

  这一点,教员是非常清楚的。

  于是,教员直接在文章里,把老蒋承诺张杨的条件公布出来,让全国人民看到并实施监督——

  “我们将在蒋氏撤兵后看他是否确守信义,是否实行他所允诺的条件。这些条件是:(一)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二)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三)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四)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

  “这些条件的实行,首先需要确守信义,并且需要一些勇气。我们将于蒋氏今后的行动中考察之。”

  把老蒋给张杨的承诺公布出来,便是揭示老蒋的底牌,让老蒋没有回旋的余地。

  以后遵守承诺,只是分内之事。

  以后不遵守承诺,便进一步丧失信用。

  无论老蒋怎么做,都是处于下风的,在政治道德方面,他再也无法恢复以前的地位。

  第二次是关于“反动派”概念的。

  老蒋说:

  “此次事变之责任,当然尔等二人应负其责,但论究其原因,余自己亦应当负责。余平日一心为国,一心以为精诚与教令可以贯彻於部下,绝不重视个人之安全,防范太不周密,起居行动太简单、太轻便、太疏忽,遂以引起反动派煽动军队趁机构害之祸心。”

  西安事变明明是张杨两人不满内战而发动的,可在老蒋的叙述中,张杨受延安的“反动派”蛊惑才发动西安事变,不是出于本心,有错误,但可以原谅。

  而老蒋本人是没有错误的,纯纯受害者。

  西安事变的发生,归根到底是因为我老蒋太好、反动派太坏了呀。

  老蒋想给自己和张杨都找个台阶下,但他的叙述逻辑是转移话题、混淆概念,要想批驳老蒋,就得说清楚谁才是反动派。

  于是教员写道:

  “西安事变的发动,确系受下列数种势力的影响:(一)张杨部队及西北革命人民的抗日怒潮的高涨。(二)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的高涨。(三)国民党左派势力的发展。(四)各省实力派的抗日救国的要求。(五)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六)世界和平阵线的发展。”

  “蒋氏所说的反动派,不是别的,就是这些势力,不过人们叫作革命派,蒋氏则叫作反动派罢了。”

  这段话的意义在于,教员把西安事变的背景、人物、势力都拉进来,深层次阐述西安事变。如果老蒋认同,那他就是人民的公敌,如果老蒋不认同,他又无法解释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进而无法重构西安事变的叙述逻辑。

  无论怎么选,老蒋都是进退两难。

  那反动派到底是谁呢?

  教员认为,真正的反动派是借机夺取的汪精卫和何应钦。

  言外之意就是,我们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你老蒋也是我们的团结对象,所以你才能回到南京,而真正要害你的人就在南京,你自己留点心吧,不要不知好歹。

  第三次是关于如何正式结束西安事变。

  老蒋说:“现在尔等既表示悔悟,则余可请求中央,中央必仍本爱惜国力之精神,自有妥善处置,以挽救国家之危机也。”

  这又是一段模棱两可的话。

  说是请中央妥善处置,但谁不知道,你老蒋就代表中央?老蒋这么说,其实就是安抚张杨,防止他们的军队开启战端,等到老蒋处理完南京的事,和国民党各派系达成共识,他便可以集各派系之力压倒张杨。

  很明显,他准备以不光彩的手段结束西安事变。

  为了批驳老蒋,教员用刚中带柔的态度,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

  “蒋氏如欲在抗日问题上徘徊,推迟其诺言的实践,则全国人民的革命浪潮势将席卷蒋氏以去。”

  “蒋氏倘能立即走上联合各党各派一致抗日的战线,军事上政治上俱能实际采取救国步骤,则共产党自当给他以赞助。”

  之所以说教员的态度是刚中带柔,是因为教员的这段话既彰显了我党在抗日方面的政治道德,又起到逼蒋抗日的作用,最后还传递了愿意和老蒋统一战线的信号,可谓是一石三鸟。

  5

  《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是教员在文字层面向老蒋发起的斗争,通篇来看,教员的笔锋异常犀利,斗争策略也非常高明。

  归结起来,教员的斗争策略有三——

  摆事实讲道理,抓住对方的漏洞,然后用铁一般的事实撕破对方的伪装,让对方无从辩驳,从而掌握斗争的主动权。

  公开论战,把那些和事件没有直接关系的人也囊括进来,起到旁观监督的作用,只要对方再露出破绽,就失去旁观监督者的人心,他们自然会站到我方一边,到时候便可以集合众人的力量对其穷追猛打。

  理清楚我方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对方有偷换概念的狡辩行为,便立即根据我方的目的重新解释概念,将对方拉回我方的战场,进行主场作战。

  三条策略都是堂堂正正的阳谋,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成分。

  我们平时遭受恶意排挤、与人书面论战、和人发生争执的时候,其实都可以用这三条策略进行斗争,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走得更远。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