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曲折:鲲鹏击浪从兹始
这篇文章的题目来自毛主席1918年4月送别同学罗章龙赴日本留学时所作的七言古诗《送纵宇一郎东行》,纵宇一郎是罗章龙的化名,有“以一人纵横于宇宙”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罗章龙到日本去留学(实际没有去成),站在了人生新的起跑线上,好像鲲鹏展翅击水从这里开始一样。不知道从何时起,社会上流行一句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知欺骗了多少望子成龙的家长。其实,人生是漫长的马拉松,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起跑线。毛主席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路,可以用艰难曲折来形容,父亲毛顺生反对他上学,认为种田人家的子弟,能算得几笔数、记得几笔账就可以了。因此,毛主席跟师学习较晚,识字后,就在父亲的要求下,每天晚上必须记账。求学过程中,又多次辍学在家干农活。
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湘乡县唐家坨外祖父家度过的。直到1902年9岁时,从外祖父家回到韶山,在南岸下屋场跟启蒙老师邹春培读私塾,主要学习《三字经》《幼学琼林》《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毛主席记忆力强,能够口诵心解,很快领悟,打下了很好的国学底子。在学写了一些字以后,父亲要他学习珠算,给家里记账。1904年11岁,到韶山关公桥跟毛咏薰读私塾;1905年12岁,在韶山桥头湾、钟家湾跟周少希读私塾;1906年13岁,到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塾师毛宇居对毛主席影响很大,除继续读四书五经外,开始练习书法,并读中国古代传奇小说,如《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现在称为的“四大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三部都已阅读。1907—1908年14、15岁时,停学在家务农两年,白天同家中雇的长工一起在田间劳动,晚上替父亲记账。虽然辍学,仍然继续读书,读当时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常常读到深夜。1909年16岁,秋季复学,在韶山乌龟颈跟毛简臣读私塾。第二年春,到韶山东茅塘跟秀才毛麓钟读书,毛麓钟在当地算是有功名的人,地位很高,他教毛主席阅读了《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历史古籍,并教毛主席诗词辞赋,毛主席曾写《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显示出毛主席不同凡响的天赋和勇于革命的性格。1964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把自己的私塾学习概况为“六年孔夫子”。
1910年秋,17岁的毛主席告别了私塾学习生活,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离家时,他改写了日本的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出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毛主席虽然在小学只读了几个月的书,但长进很大,特别是写得一手好文章,受到校长和教员们的喜欢。据当时的同学萧三回忆,这个学校每个星期天的上午,都由教员出一篇作文题,学生写完作文后才能休息。毛主席每次写的作文都很好,他写的“言志”“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等作文,全校有名。在校期间,毛主席阅读了《了凡纲鉴》等中外历史、地理书籍,还经常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1911春,18岁的毛主席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堂读书。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毛主席决心投笔从戎,参加了起义新军,当一名列兵,每月的饷银大都用于购买报纸,贪读不厌。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19岁的毛主席认为革命已经结束,在当了半年的兵后离开军队,继续求学。
毛主席关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但在选择学校上,举棋不定,变换再三。先后报考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堂、公立高级商业学校。从这里可以看出,现在一些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毛主席在公立高级商业学校学习一个月,感到不满意,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为省立第一中学)。学习到秋季,认为在校学习不如自学,就退学住在湘乡会馆,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他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学习十分勤奋,像牛进菜园子一样,不停歇地埋头读了大量的中外书籍。由于父亲不同意他自修,不供给他费用,生活十分困难。在1913年自修半年后,20岁时考入了不收学费、膳宿费低廉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第二年,第四师范学校合并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自此,毛主席专心学习哲学、史地、文学等。在有400多名学生参加的德、智、体优秀“人物互选”活动中,毛主席得票最多,六项考察内容(敦品、自治、胆识、文学、才具、言语)全部为优秀。1918年6月,25岁的毛主席在学习了5年半时间后,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
1918年8月,毛主席和萧子升、罗章龙等20多名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同学从长沙到北京,罗章龙考进了北大预科。毛主席没有按照杨昌济老师的意见去报考北大,这可能出于经济上的原因,同时,也与他平时主张自学有关。经杨昌济老师介绍,他在北大图书馆当了半年的助理员。在对待出国留学问题上,1920年3月,他写给周世钊同学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毛主席注重自学、博学、工读相结合,1920年6月,他写给黎锦熙老师的信中说:“我一生恨极了学校,所以我决定不再进学校。自由研究,只要有规律,有方法,未必全不可能。”至此,毛主席一生手不离书地学习,无论是在井冈山,长征途中,还是在延安窑洞,直到1976年8月26日,病重期间还索要《容斋随笔》;9月8日,去世前一天,还阅看了2个小时50分钟的书和文件。
从毛主席青少年时期艰难曲折的求学经历来看,我们应该感恩父母给了我们在校上学的机会,感恩党和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无论读名校也好,职校也罢,在校学习只是人生一种经历,真正是否学到本领,完全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学习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伴随一生的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定会有所收获。有句话说,如果错过了清晨的朝霞,还有正午的骄阳;错过了正午的骄阳,还有绚烂的晚霞;错过了绚烂的晚霞,也许还有迷人的星空。读书学习,不但什么时候都不晚,而且在什么地方都可以。
【文/韦保新,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