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头条上看到了“三好学苑”的文章,他“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坐标来审视”了毛泽东在三个方面的探索和理论上的三个创新。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总之,毛泽东是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实践的第一人”(《今日头条》三好学苑,2023-03-29 09:56)。
对此,我想说的是,毛泽东不仅是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第一人,而且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真正的社会实践的第一人。
一,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向我们说明了无产阶级需要打破一个什么样的旧世界,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世界。
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告诉我们:“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告诉了我们。他们把两种社会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征是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活的劳动)只是为生产资料的增殖服务的,是资产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特征是生产劳动(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性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
基于以上认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一,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力产生根本转变:即由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到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主体由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转变;
三,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由体现资产所有者权利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制度向体现劳动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制度的转变;
四,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到社会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转变。
很显然,这四种转变是相互关联的。随着生产资料由资产阶级私有制转变为社会公有制,自然也消灭了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自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劳动所有权成为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社会生产也必然产生了生产劳动取代生产资料的支配地位,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这些转变相适应,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有产权制度向劳权制度转变。
在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革命需要做到两个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什么是传统的观念:那就就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观念:包括生产力观念;生产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制度观念;文化观念等等。
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概括起来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和“两个决裂”,从而最终形成以劳动者利益要求的满足为核心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及相应的意识形态。
什么是社会主义所有制?
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是这样说明的: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论》第一卷第832页)。
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给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
第二,是在协作和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
第三,是重新立个人所有制。
在这里告诉我们,1,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复封建社会的小私有制形式;2,社会主义所有制一种个人所有制;3,社会生产是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两个方面构成的。既然社会主义这种个人所有制是以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为基础的。那这里的个人所有制,就是生产劳动的个人所有制。
而从上面的引用可以看出,在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定义中,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重点并不是如我们习惯性想象的那样,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是劳动者的个体所有制。这与大多数人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二,我国农业从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实质变化
近斯在昆仑策网上读到了《张文茂:解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农村集体经济还是合作经济?》一文。
在文章中,作者谈到了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先是在单干的基础上产生了互助组的形式,再由互助组到合作社,然后再由合作社发展到人民公社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互助组是基于土地等生产资料家庭私有为基础的合作组织;“初级社是土地入社到集体统一经营,但农户仍可凭借所有权参加一定比例的土地分红;而高级社则取消了土地分红,全部可分配收入实行按劳分配,代表着土地私有制的消亡。”“到普及高级社时,由于取消了土地分红,完全按劳动来分配了,毛主席才说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建国之后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就是一个由资产实体转变为劳动实体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的实现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
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特别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调整之后的生产队模式的形成,终于在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或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模式)。生产队在管理上是由社员大会、队委会领导下的队长负责制,体现劳动者的劳动管理权;在分配上采用工分分配方式根据劳动投入量的差别分配消费价值(消费品);生产队生产结果采用“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的模式,使公有的生产资料首先处于保值状态,从而使劳动者的收入不仅随着个人劳动投入量变化而变化,而且随着集体生产结果的状态而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合公有制企业特点的经营机制一一即按劳分配机制。生产队生产结果分配模式还使我们看到,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并建立劳权制度的条件下,社会生产的成果或者是满足劳动者的个体需要(消费需要),或者是满足劳动者的公共需要,在这里,再也没有什么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劳动者的劳动已经区分为公共需要劳动和个体需要劳动两个方面。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为劳动力的商品化,消去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当劳动者进入生产过程时,劳动力的使用已经归资方或企业所有),因而是资本雇佣劳动,因而其基本模式表现为产权私有制模式,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产权制度”模式;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化消去了资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而是工本雇佣资产,因而其基本模式表现为劳权公有制模式,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劳权制度”模式。
三,毛泽东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特殊贡献
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看,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都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了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特点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成功开创了社会主义在一国取得胜利的先例,这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斯大林则领导苏联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国家取得暴力革命胜利之后,通过建立产权公有制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过渡时期的经济模式,成功地使苏联应对了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扼杀社会主义的战争,成功地使苏联在二战中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并快速积累资金,实现了工业化,并在亚欧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因此,斯大林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暴力革命胜利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这个过渡时期最杰出的伟大领袖。
毛泽东与列宁、斯大林的不同在于,他不仅根据中国独特的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取得了成功,他不仅使中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把一个以原始种植为基础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占主导的新中国,而且他根据我国国情特点,开创了一条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的农村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以生产队模式为代表的劳权公有制经济模式,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一一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变成了实践。
我们常说社会主义要让劳动者当家做主,要实现按劳分配。而要在公有制的实践中来实现社会主义这个基本要求,就要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制度和体制。而生产队模式的这种制度,即社员大会、队委会领导下的队长负责制的管理制度和按工分分配的分配制度,是真正地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基本制度。
有许多人认为农村大集体是“大锅饭”、平均主义。可是,采用工分制的生产队的基本制度,是与股份制的按资分配制度相对应的按劳分配制度:社员大会、队委会领导下的队长负责制不是与股东大会、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工分分配制度不是与股份分配制度相对应的分配制度?两者的区别只是一个以资产者为主体、按资产投入量的差别进行分配,一个是以劳动者为主体、按劳动投入量的差别进行分配。如果股份制不是“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那实现工分制的生产队怎么就是“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呢?
理论界对生产队模式和人民公社体制大多持否定态度,认为人民公社的实践是失败的。但许多人不了解的是,恰恰是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和人民公社的巨大成功,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建国时的中国是一个以原始种植为基础的农业大国,当时的工业产值占比只有10%左右。因此,把原始种植的农业转变为电气化、水利化的农业,把以人力、畜力为基础的农业转变为半机械化的农业;把原始农业转化为逐步现代化的农业,这是关键的、必要的步骤;而这种转变正是有了人民公社这种体制和生产队这种集体生产才得以实现。正是有了以上的转变,我国才有足够的资金积累,从而快速实现工业化,形成较为健全的国民经济体系;正是有了以上转变,我国人口快速增长所需要的粮食供给才能基本满足,正是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我国才实现了中学教育的普及化,医疗卫生体系覆盖到了各个大队。而正是有了基本的工业化基础和人民公社增加的3.88亿人口(1956-1982年人口增长)及人口文化素质的大幅提高,才有了大量的劳动力储备,才有了改革开放之后的世界工厂。一个经济体制是不是发展了生产力,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标准不同的。在一个以体力劳动为主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的增长,劳动力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力的增长,是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体现。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增加3.88亿人口,这不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好体现?一个促进了生产力巨大发展的经济体制,你能说它是失败的?
人民公社和生产队是一个新的经济体制,一个以消费价值生产为中心的新的经济体制。事实上,许多人对这个新体制是不习惯、不熟悉、不适应的。这也是生产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所谓“干多干少一个样”等反常现象而长期得不到改变的原因所在。认识一种新的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政策上和工作上适应这种规律是需要时间和适应过程的。可惜的是,人民公社体制的存在时间太短了,从1958年到1982年仅有二十四年时间。而如果除去开头三年不正常的时间,人民公社处于正常发展的时间应该从1962年之后算起,实际上仅仅二十年时间。
一方面是人民公社体制和生产队模式的存在时间过短,另一方面是毛主席已经处于晚年且处在国家领导位置,因而他已经没有条件对这一模式实践的经验教训进行较为详细的了解、研究,进行理论总结。但无论怎样,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建立了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劳动者事实上当家做主的公有制经济模式,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推进到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一一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阶段。这使我们有可能从实践中来认识真正的按劳分配,真正的公有制涵义,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是从理论到实践,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由于首先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取得成功,这就使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实际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暴力革命阶段,实现工业化的过渡阶段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阶段。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分别成为三个阶段进行实践、探索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代表人物。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毛泽东是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转变为社会实践的第一人。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