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中,毛泽东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民族信念,成为中国抗战胜利的核心。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中国抗战的胜利。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国民党政府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军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态度。而毛泽东,这位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共产党人,早在1931年11月27日,就主持发表了对外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反对日本的侵略。1932年4月,他又抱病起草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声声呐喊,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中国人民抗日的道路,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的决心。
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从此有了正确的掌舵者。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这个新局面就是中国革命战争将进入“抗日民族战争的阶段”。他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为中国的抗战指明了方向。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这一突发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国内外。红军内部一片欢腾,多数人主张杀蒋介石报仇,但毛泽东却以国家、民族大业为重,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力排众议,最终制定了联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这一决策,犹如扭转乾坤的关键之手,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推动国民党政府从片面抗战向全面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略智慧。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明确指出,应该使我们共产党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必须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作斗争。会议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一纲领犹如黑暗中的灯塔,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正确的路线指引。
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当时,国内对抗日战争的前途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速胜论”和“亡国论”甚嚣尘上。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透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国家性质、强弱、大小和战争的性质,明确指出抗日战争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胜利最后属于中国。“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胜利的大门。他强调人民战争的重要性,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中国民众动员和组织起来,使抗日战争成为了一场真正的全民族抗战。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此后,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1940年8月到12月的百团大战,更是如同一记重拳,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毛泽东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政治主张,在合作抗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毛泽东以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灵活的斗争策略,提出了“既统一又独立、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对蒋介石集团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即使在皖南事变这样严重的事件发生后,毛泽东依然以抗日大局为重,主张在军事上严防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以斗争求联合,极力维护统一战线。
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领袖,以其坚定的民族信念、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迎来了最终的胜利。他就像一座巍峨的灯塔,在黑暗的海洋中为中国人民指引着方向;他又像一面鲜艳的旗帜,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没有毛泽东,中国的抗日战争可能会更加艰难曲折,甚至可能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他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世所铭记和敬仰。
【文/黄河怒涛,作者原创投稿,授权红歌会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