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秋天,美国著名作家斯诺在中南海问毛主席:“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毛主席回答道,那是在1935年9月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却遭遇了张国焘分裂主义的严峻挑战。张国焘妄图凭借自己率领的部队人数众多,坚持南下,反对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战略方针。一时间,红军内部面临着分裂的巨大危机,革命前途阴云密布。
张国焘要求南下的错误主张和行动,当然是中共中央不能同意的。毛泽东等人决定:按照原定计划率部北上。9月4日,毛泽东派前锋红1军出发北进俄界。
9月5日,张国焘以“筹粮待命”为由,擅自命令尚在松岗、党坝、卓克基等地的左路军停止北上,甚至向徐向前、陈昌浩发电,要求他们立即设法南下。
8日深夜,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徐向前、陈昌浩来到周恩来驻地,召开紧急会议,着重讨论南下与北上问题。
陈昌浩态度摇摆不定,而徐向前表态说同意中央的意见。
9月9日上午,陈昌浩、徐向前再次接到了张国焘催促南下的电报。陈昌浩拿着张国焘的电报来见毛泽东,说明了4方面军愿意南下的意见。此时,他去意已决。毛泽东看了电报,听了陈昌浩的意见,立即对他进行了批评。陈昌浩回到驻地很不高兴,他对徐向前说,挨了一顿批评。此时,徐向前为了避免红军方面军分裂,态度也转向南下。
送走陈昌浩后,毛泽东眉头紧锁,他预感到要有大的危难发生,天下乌云沉沉,要下雨了。这时,参谋长叶剑英急匆匆过来,交给毛泽东一份张国焘刚刚向陈昌浩发来的一封密电,上面除了命令右路军南下外,还有“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的内容。
毛泽东看后,立即拿出一根很短的铅笔和一张卷烟纸,迅速将电报内容抄了下来,让叶剑英赶紧先回去,不要让他们发现。此后,毛泽东多次谈起此事,称赞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毛泽东立即找到张闻天和博古,又找来彭德怀,将抄件传给他们看,众人大惊失色。毛泽东提议,今晚中央要员要赶到红3军军部召开政治局会议,商议如何离开这是非之地。
最终,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脱离险境。这一决定,如同在黑暗中亮起的一盏明灯,虽然前路依旧充满未知,但却为红军保留了继续前行的希望。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军事行动决策,更是对革命理想的坚守,对民族命运的担当。
11日,毛泽东率领红3军等部队陆续到达甘肃迭县的俄界。
俄界是岷山脚下的一个藏族地区。藏族群众都躲起来了,部队筹不到粮食和食盐,毛泽东和战士们1天只能吃两顿半饱的青稞混野菜。毛泽东说:“你没有听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为了给人治病,他尝过百草吗?我们今天为了北上抗日,也得吃点苦。吃苦是光荣的事,没有今天的苦,就没有明天的胜利。”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肃迭部县俄界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出席并作了关于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的争论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有人对于张国焘错误的性质和处理办法,主张开除张国焘的党籍,毛泽东不同意。会议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组成的“五人团”,作为全军的最高领导核心。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尽管这一决定当时只传达到中央委员,未向全党公布,但它却像一把利剑,斩断了分裂主义的阴霾,统一了党内思想,为红军继续北上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俄界会议后,毛泽东率领红军继续北上,而横在他们面前的,是号称“天险门户”的腊子口。
9月19日,红4团在晨曦中终于攻占了天险腊子口。毛泽东登上腊子口,对战士们说:“就是这样的‘天险门户’,也经不住我们红军的攻打。”
离开腊子口,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雪山——岷山,部队抵达了昆仑山东部脚下的甘肃小镇哈达铺。在这里,毛泽东从一张天津《大公报》上看到:徐海东的红军与刘志丹的红军会合的消息,还有被称为“匪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略图。上面还有“全陕北23县无一县不赤化”“全陕北赤化人民70万,编为赤卫队者20余万,赤军者2万”,“匪军军长刘志丹辖3师……枪有万余”等文字。毛泽东兴奋地说:“看来刘志丹在陕北开辟了一块革命根据地啊!”
22日,在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里,毛泽东召集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开会。会议决定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同志当司令员,林彪同志当副司令员,毛泽东兼政委。
陕甘支队在哈达铺整顿了几天,确知张国焘已率军南下,毛泽东即决定率领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向陕北根据地前进。
27日,陕甘支队顺利渡过渭河,占领榜罗镇。毛泽东从报纸上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北方的很多材料,报纸也登载了从鄂豫皖来到陕北的红25军与陕北红26军、红27军会合的具体情况。他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当夜写出了《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8日,在榜罗镇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到陕北去,把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同当地红军一起,巩固与扩大陕甘苏区。
毛泽东最后说:“我们要到陕甘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红25、26、27军的同志们去。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的前线去!任何反革命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为着民族,为着使中国人不当亡国奴,奋勇前进!红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已经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人民都看到了!让我们再来表示一次吧!固然,我们的人数比以前少些,但是,我们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所在,我们担负着革命中心力量的任务。以前如此,现在亦如此!我们自己知道如此,我们的朋友知道如此,我们的敌人也知道如此。”
1935年9月,对于毛泽东和红军来说,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岁月,但也是一段铸就辉煌的历史时期。毛泽东凭借着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果敢坚定的决策能力和卓越的领导智慧,带领红军在重重困难中披荆斩棘,一次次化险为夷。他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红军将士们的心中,为他们遮风挡雨,指引方向;又像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激励着红军将士们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文/李豫,作者原创投稿,授权红歌会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