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西北高原已染秋霜,中央红军历经一年纵横十一省的艰苦转战,终于在陕甘大地落下了长征的脚步。这一月,既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终点,更是中国革命新征程的战略起点。作为党和红军的核心领导人,毛泽东以深邃的历史眼光、精准的战略判断与务实的行动部署,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上开启了革命新局面的谋划,为中国革命大本营扎根西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10月1日下午,毛泽东在1大队吃了一盘辣椒粉拌梨子。他对政委萧华和大队长杨得志说:这好吃得很呀!不是说有酸甜苦辣4大味吗?这一拌,是酸甜辣,没有苦了。随后,毛泽东一行人,来到通渭城内一家西北风味十足的饭馆吃饭。大家端起酒碗,为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干杯。
毛泽东兴致很高,不怎么喝酒的他也有些醉了,他见桌上有西瓜,便把辣子、酱油、醋都抹一些在西瓜上,说这叫“五味俱全”,他劝张闻天尝一口,张闻天咬了一口,连叫:“太辣,太辣!”
毛泽东哈哈大笑,说:“吃辣子的人最革命嘛!”
10月4日,毛泽东率领陕甘支队进入平凉、固原大道,向宁夏西吉县的公易镇、兴隆镇一带前进。这里是一个回民聚居地。中革军委颁发了《回民地区守则》,对尊重回民风俗习惯提出了具体要求。
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在甘肃通渭县城买了一些猪肉炸制食品,装在布袋里,准备路上给毛泽东吃。毛泽东知道此事,坚决让陈昌奉处理掉。陈昌奉只好将食品送给了附近的汉民群众。
就在10月5日这一天,张国焘在理藩县的卓木碉一座喇嘛寺庙里主持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会场上挂着“反对毛、周、张、博向北逃跑”的大标语。他指责中央领导人被国民党军的飞机大炮吓破了胆,对革命前途丧失信心,“失去领导全党的资格”。而他要仿效列宁同第二国际决裂的办法,组成新的“临时中央”,他自封为“临时中央主席”,宣布“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被撤销工作,开除中央委员和党籍,而且通缉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张闻天。
此时的毛泽东正在兴隆镇以东约3公里的单家集清真大寺拜访阿訇。阿訇听说毛泽东等人是红军的大领导,口中连称:“色俩目”,表示欢迎和敬意。毛泽东说:“我们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尊重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主张保护清真寺,保护回文经典,主张民族平等。”
阿訇非常高兴,马上吩咐下去,让回民给陕甘支队腾房子,粮食也照市价卖给红军。
10月7日,陕甘支队终于来到了位于宁夏南部、甘肃东部、海拔2928米的六盘山前。在这里,红军消灭了东北军何柱国部骑兵第7师的第19团,用缴获的马匹,装备了1个骑兵侦察连,从此,红军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
10月初的六盘山,寒意已浓却天高云淡。这座被后世誉为"胜利之山"的高峰,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更是毛泽东确立革命新方向的关键节点。
毛泽东跟随第1大队沿着小水沟向六盘山上爬去,他一边与战士们谈古论今,一边观赏六盘山的美景。六盘山山峰奇特险峻,山路盘旋多重,传说六盘山从山上到山下,共有34个盘旋弯道,主峰高达2942米。此山过去有鹿,人们上山顺着鹿的足迹走,故名鹿盘山。久而久之,被叫做六盘山了。
毛泽东望着眼前的景色,心情异常兴奋,高兴的对身边的人说:“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呀,以后可以好好写一写。你们看,天高云淡,红旗漫卷,大雁南飞,六盘山的景色多好呀!”心中的诗句不断涌出,于是便作了一首《长征谣》: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
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
六盘山呀山高峰!
赤旗漫卷西风。
今日得着长缨,
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
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长征谣》很快就在红军队伍里传开了。后来,毛泽东于1935年12月在瓦窑堡的窑洞里,用铅笔将这首《长征谣》修改成了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0月7日这一天,陕甘支队一鼓作气,全部翻过了万里长征中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
10月8日,驻扎在老爷山的红26军骑兵团团长康建民、政委高锦纯、参谋长刘约三以刘志丹的名义派人给驻扎在甘肃省镇原和环县毗邻的游击区三岔镇的陕甘支队送信。毛泽东刚洗过脚,鞋袜还没有穿上,他接过信一看,立即赤脚拖着鞋子走出门,站在台阶上大声喊道:“好消息!好消息!刘志丹同志派人给我们送来了信!”
10月19日,中央红军进驻陕北吴起镇,这片沉寂的黄土高坡因革命火种的到来而焕发新生。此前一日的铁边城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毛泽东已明确提出"要把保安变为苏区"的目标,指出红军需在敌人围剿到来前完成整顿部队、开展群众工作、解决物资短缺等紧迫任务,这次会议成为后续战略部署的重要铺垫 。抵达吴起镇后,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对红一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肖锋指出“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一表述从此成为长征的标志性符号。
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扩大会议,这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后召开的首次重要会议。
毛泽东在会上作《关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与总结发言,系统阐述了革命新阶段的战略构想。他首先庄严宣告:“陕甘支队自俄界出发已走二千里,到达这一地区的任务已经完成”,明确指出敌人的“追击堵截不得不告一段落,现在是敌人围剿”,这一判断精准把握了敌我态势的根本转变。基于此,他提出党的核心任务——"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并划定陕、甘、晋三省为主要发展区域,确定“以吴起镇为中心,第一期向西,以后向南,在黄河结冰后可向东”的阶段性行动路线。这一决策正式终结了长期以来的战略漂泊状态,将陕北确立为全国革命的指挥中枢。
针对红军的现实需求,毛泽东明确了三大中心工作:提高战斗力、扩大红军、解决物质问题。这一部署切中了红军长途转战后面临的核心困境——部队减员严重、装备匮乏、供给短缺。他特别强调,与西北红军的团结至关重要,“应以快乐高兴的态度和他们见面”,为两支革命力量的顺利会师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讨论中,与会同志一致拥护榜罗镇会议的战略转变。
这次会议不仅批准了将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决策,更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正式结束,为11月初与西北红军的会师做好了政治与组织准备,成为中国革命从战略转移向战略防御与发展转变的重要标志。
10月25日,毛泽东出席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他在会议上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军事政治教育;争取群众,扩大红军;改善生活,充实被服。
10月27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4个政治局常委在吴起镇开会。毛泽东说:“我们的部队大量减员,现在队伍虽小,但它是将来发展的基础。现在环境改变了,2万里长征结束了,将来再不会有2万里长征了,应当向我们的干部解释发展前途。”
会议着重研究了在常委之间的党政军工作分工问题,最后确定:张闻天负总责,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博古负责苏维埃工作,周恩来负责中央组织局和后方军事工作。
29日,陕甘支队发表《告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发出“团结起来,为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粉碎敌人新的围剿,开展西北苏维埃运动的大局面”的号召,将部队扩编与力量整合作为首要任务。这份文告明确指出,两支红军的会合“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一个伟大胜利,是西北革命运动大开展的导炮”,为革命力量的汇聚提供了行动纲领。毛泽东深知,经历长征的中央红军虽意志坚定但兵力有限,只有迅速扩大队伍规模,才能在即将到来的反"围剿"斗争中占据主动,“只要有了人,队伍扩大了,就不愁不能消灭敌人,也不愁没有地盘”。
30日,陕甘支队所有非战斗单位,前往陕北苏区中心瓦窑堡,毛泽东率领战斗部队离开吴起镇,则向甘泉前进。
1935年10月的陕北高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毛泽东在这一月中的系列行动——从六盘山上的战略决断,到吴起镇会议的顶层设计,再到具体工作的部署推进,不仅为中央红军找到了稳固的落脚点,更为中国革命确立了新的前进方向。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历史大势与革命规律,在长征的终点开启了革命新局的谋划。当红旗在吴起镇的黄土高坡上迎风飘扬时,一个以陕北为中心、领导全国革命的新时代已然拉开序幕,而这一月的战略擘画,正是这段历史转折中最具决定性的一笔。
【文/李豫,作者原创投稿,授权红歌会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