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学习毛泽东

刘仰:再读毛泽东的几首诗词

2017-11-27 15:57:57  来源: 作者博客   作者:刘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写诗是毛泽东的思考方式之一,即便在最紧张的战争时代,毛泽东也会抽空写诗。毛泽东诗词的数量并不很多,有人编撰《毛泽东诗词全集》,也只收录了89首。毛泽东生前正式发表的诗词没有这么多。毛泽东还经常修改过去的诗稿,有一些写得比较随意的,估计毛泽东也未必想流传后世。此外,因为历史原因,还有一些诗词只留下了片段残句,全诗已佚。不管怎么统计,比起杜甫(1500多首)、李白(990多首)、苏东坡(3400多首)、白居易(2700多首),毛泽东的诗词数量都是很少的,但毛泽东诗词的水平并不亚于他们。此外,爱写诗的乾隆皇帝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其诗词水平比毛泽东差远了。因此,诗人的地位不是靠数量取胜的。

  本文并不是对没毛泽东诗词的全面评价,只是我对毛泽东诗词中的几首,说一点我个人的非正统理解。

  一、《蝶恋花·答李淑一》

  李淑一是杨开慧的中学同学,杨开慧还是李淑一与柳直荀的婚姻介绍人。柳直荀当年与毛泽东等人一起从事革命工作,由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年仅34岁就被杀害。1933年,李淑一写了一首悼念丈夫的诗。1957年,她将这首诗寄给毛泽东。同年,毛泽东写下《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样的爱情诗,在毛泽东的全部诗词中比较少见。

  毛泽东诗词有些谱了曲,《蝶恋花·答李淑一》是其中之一。我喜欢这首诗,最早也是因为谱曲以后的传唱。有意思的是,《蝶恋花·答李淑一》并不是交响乐或现代音乐的谱曲,而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戏的谱曲,即苏州评弹。用苏州评弹唱《蝶恋花·答李淑一》,发音不是普通话,也不是湖南话,而是苏州话。吴侬软语虽然适合表达柔情蜜意,但毕竟不是毛泽东、杨开慧的湖南方言。我有一个湖南朋友,经常用湖南话朗诵毛泽东诗词。然而,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也不妨碍这首诗的感情和意境。

  宋祖英是湖南人,曾演唱《蝶恋花·答李淑一》。湖南人用苏州话演唱此歌,感觉如何?网上搜一下,可以听听。没接触过苏州方言的人可能很难评价,会苏州方言的人可能就会觉得宋祖英的苏州话发音还不是太标准。但这会影响这首“诗歌”的内容吗?另外还有一个黑鸭子演唱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也可以搜到。这个版本比较少见,因为它不是苏州评弹,而是比较现代的流行音乐谱曲,现代感较强。说明毛泽东诗词的内容也完全可以适应现代。

  二、《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9月,毛泽东写了一首诗《西江月·井冈山》,这是他上山打游击、建立根据地后写的第一首诗。全诗如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诗写的内容是1928年8月的黄洋界保卫战。我们是否觉得有点奇怪:红军后来的反围剿时,毛泽东都反对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毛泽东在那一时期的军事思想是积极主动的运动战,而非严防死守的防御战,为何这首诗似乎体现了防御战的思想,似乎与毛泽东那一时期的军事思想并不相符?事实上,毛泽东并没有参加“黄洋界保卫战”,他当时带着主力部队离开井冈山了。那么,是因为毛泽东对战事了解不全导致的吗?

  要理解这首诗,还需要有一个参照。京剧《空城计》片段,唱词如下: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我也曾命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马领兵往西行。一来是马谡无谋少才能,二来是将帅不和失街亭。连得三城多侥幸,贪而无厌你又夺我的西城。诸葛亮在敌楼把驾等,等候你到此谈呐、谈、谈心。

  西城外街道打扫净,准备着司马好屯兵。我诸葛并无有别的敬,早预备下羊羔美酒犒赏你的三军。你到此就该把城进,为什么你犹疑不定、进退两难,所为的何情? 我只有琴童人俩个,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你莫要胡思乱想心不定,你就来来来,请上城楼听我抚琴。

  那个年代所谓现代流行音乐大约只在上海滩有点苗头,对于广大的中国腹地,京剧以及地方戏是真正的流行音乐,上至王公贵胄,下至贩夫走卒都喜欢京剧或各种地方戏。京剧既能给慈禧太后唱堂会,也能在市井街头搭个棚子,扯开嗓子高腔狂吼。像“空城计”这样的片段,真正做到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喜闻乐见、妇孺皆知。“黄洋界保卫战”之后,红军官兵在庆祝胜利的晚会上,用《空城计》唱段,填上了自己的唱词,曲名就叫《毛泽东空城计》,如今在井冈山纪念馆还能看到,红军唱词如下: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你即得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又要侵占我的五井?

  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你既来就该把山进,为何山下扎大营?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着红米南瓜――南瓜红米,犒赏你的众三军。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

  为什么红军会有这样的唱词?其实,黄洋界保卫战的确像是一场现代“空城计”。毛泽东留在山上的守军不足一个营,正面敌军有四个团。战斗到了第二天,山上红军搬来了刚修理好的一门迫击炮,但一共只有三发炮弹,前两发还没打响。第三发终于炸开花。这一声炮响使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已经回山,立即连夜撤走。这便是毛泽东所谓“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真相。红军战士知道这类似“空城计”,毛泽东的诗既都是实话,但也没有表露全部真相。虽然这首诗1956年才发表,但毛泽东当年写诗的时候,心里是否把敌人当成了假想的读者?所以才有了兵不厌诈的意味?由此我们看到,当时的红军官兵已经将毛泽东视为诸葛亮再世,对毛泽东的信任和佩服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后来毛泽东复出重掌军权的确可以说是众望所归。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自己收藏的京剧唱片中,就有《空城计》。

  三、《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爱游泳。“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毛泽东早年一首诗留下的两句,全诗已佚。此外,“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诗句也描写游泳。游泳对于毛泽东仅仅是个爱好吗?1956年,毛泽东在长沙的湘江段游了泳,又到长江武汉段畅游。并写下了一首诗《水调歌头·游泳》。全诗如下: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诗中“一桥飞架南北”,是指武汉长江大桥,这是长江上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开工,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游长江时还没有通车,但毛泽东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来感受一下。因此,在武汉游长江,与武汉长江大桥有着一种关系。理解了这一点,再看这首诗中“高峡出平湖”,就会发现,毛泽东那时候就在设想三峡大坝建设,他并不是随便想想,而是认真地设想。

  1957年7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前不久,毛泽东提出要去重庆,坐船顺三峡东下,看三峡,并且要求在三峡下水游泳,哪怕只在其中一个峡游泳。然而,中央有关部门经过调查和试水,没有同意毛泽东在三峡游泳。葛洲坝水库的方案设计和施工从那时逐步展开,但直到毛泽东去世仍没有完成。毛泽东曾经说:将来我死了,三峡工程修成以后,不要忘了在庆典时告诉我呀!

  1960年,毛泽东对来访的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说,想去尼泊尔游泳。毛泽东说:我也想去印度恒河游一游,只要让我游,我一定去。两年后,1962年,中国开展了一场对印自卫反击战。也许这是巧合。1959年,毛泽东会见斯特朗等人,1960年,毛泽东会见斯诺,都提到了同一个话题:他想去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游泳。那时候,中美还没有建交,抗美援朝之后,美国在越南的战争正进入新的阶段。毛泽东说:如果美国人同意他去游泳,他可以几天之后马上就去,不谈政治,只是在密西西比河游一游而已。国外有人曾经说,毛泽东爱游泳其实是想鼓舞解放军靠游泳解放台湾,毛泽东后来对斯诺说:外国媒体不可信。我们发现,当毛泽东说想去哪里游泳时,大致都是他正在思考某些重大问题的暗示。因此,《水调歌头·游泳》一诗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基本可以看成是毛泽东在国际国内政治上的一种气势和姿态。

  四、《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963年初,毛泽东写下《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全诗如下: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专家们已说的很多,我没有什么补充的。我只想强调一下这首诗的下半阙: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的诗词中,经常出现山和水,似乎应对了孔夫子“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名言。此外,毛泽东诗词中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内容,便是时间。例如,人生易老天难老,踏遍青山人未老,天若有情天亦老,长江后浪推前浪,往事越千年,弹指一挥间,子在川上曰,等。在毛泽东所有关于时间的诗句中,《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这首诗中的时间感最为急迫,完全是要与时间全面竞赛的姿态。他既是为国家命运着急,也是为个人天命而着急。这种紧迫感预示了毛泽东晚年的很多思考和行动。

  1974年,福特访华时对毛泽东说:我代表美国人民真诚邀请您访问我们美丽的国家,我听说您70高龄还畅游长江,如果您能去美国,尽管我不会游泳,我冒死也要陪你游密西西比河,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这个荣幸。毛主席面无表情地说了一句:“你没有这个荣幸了,因为我已经接到马克思的请柬。” 毛泽东的时间急迫感,似乎突然消失了。真是这样吗?

  1975年,毛泽东不得不接受白内障手术。他要求在手术期间,不断地播放岳美缇演唱的岳飞的《满江红》,“仰天长啸”上手术台,“壮怀激烈”下手术台。但我们仍然听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时间紧迫感。但这对于毛泽东仿佛是一种追溯性的紧迫感,它像是对后人的告诫,也像是对自己“待重头收拾旧山河”的重新祈愿。

  这篇小文章从上午开始写。下午有人来聊天,晚上有人约饭,都不知道威胁此文正写了一半。吃完饭回来想怎么结束此文?还是用一首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