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学习毛泽东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上)——走近毛泽东诗词,探看与认识毛主席“诗言情与志”背后的历史逻辑和道理。

2022-05-19 10:41:07  来源: 微信公众号“江湖歌行”   作者:王长安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1927年8月1日,从此刻起,注定是一个惊心动魄却激动人心的日子。

  在当天凌晨,万籁俱静时分。

  一场热烈地风暴,正在唐才子王勃笔下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也就当时的南昌城里酝酿开来。

  眼前残酷而惨烈的现实,逼迫着中共不得不如梦方醒般、方才恍然大悟地开始匆忙着手应对方案。

  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即:将中共所掌握或影响的军队向江西南昌集中,发动南昌起义;

  以及在即将到来的秋收时节,准备发动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四省农民暴动。

  可为什么会选择在南昌发动起义?

  这就要回归到之前的宁汉之争了。

  自从汪精卫叛变革命、决定分共后,之前还在唇枪笔战、处于分裂状态的宁汉两方,一下子就又眉来眼去起来。

  不过,双方如今,虽然在政治上没有路线上的分歧,但是却也并未立即实现和解。

  是的,既然大家都交投名状了,现在是一路人了。

  可一个极其现实,也是双方最关心的问题出现了。

  那么,接下来到底谁来当头呢?

  还有,那谁又是正统呢?

  现在是准备一样要同流合路了,但毕竟之前唇枪笔战那么长时间呀。

  按所谓“合法性”,也就是国民党程序和发展历史来说,武汉方面应当理所当然的。

  汪精卫,也是这样认为的。

  要知道,当初接到无数电报信件催促回国调解双方关系的他,满心欢喜地赶回国来。

  认为自己不愧是党国柱石、享有隆重威望,是宁汉双方一致公推的代表中央,代表正统的领袖。

  正待大展拳脚之时,却没想到蒋介石这些人完全不把他真当回事。

  全是假意迎合,借他来堵左派的嘴,希冀可以借此搞定国民党左派闹事,更好“清党”而已。

  因此,才在他前脚刚到武汉准备尽力调解时,稍有不顺意就把他一脚踢开,在南京公然另立了中央和政府。

  所以,才有后面那出大骂蒋介石等人是叛徒,势要不两立的局面。

  但武汉糟糕的形势,他不免又怂了起来,现如今更是和蒋介石穿起了一样臭裤裆,走了一模一样的路。

  天真的以为,把中共卖了就可以实现宁汉和解,幻想老蒋和南京方面就能继续拥戴他当领袖了。

  毕竟,之前南京方面的实权派李宗仁等人私下不也是这样承诺的吗?

  这等幼稚的想法,老蒋当然不可能买账。

  反而更好的借题发挥,公然指责是他包庇共党,从而造成国民党分裂的罪魁祸首。

  哑巴吃黄连的汪精卫,只能自吞苦果,不过他也不能任由蒋介石颠倒黑白,否则他忙活这么多天,不是什么都没得也就罢了还倒赔?

  于是,再次批判起来蒋介石目中无党,操纵军队,挟持党部,企图搞军事独裁的非法行径。

  可就此时,之前不听调、消极讨蒋的武汉方面的唐生智、程潜、张发奎等部军队,现在却是异常积极起来,鼓动他东征讨蒋。

  而在东征军队里的张发奎部所在,则有大批中共人士和部队,如叶挺、贺龙的部队。

  还有与张发奎的关系较好,深受信任的叶剑英,时任第四军参谋长。

  在中共决定要发动武装起义时,其实最初,中央常委设想的起义地址是广东。

  理由也很充分和明了: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时候主要区域在广东,在政治人脉和群众基础上都很不错。

  但是,在7月20日党中央召开九江会议,就起义事项工作进行商讨分配时,有个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是的,李立三。

  当初,在长沙城内,赴会毛泽东“求友告示”的那个一声不响、默不作声就离去的年轻人。

  也正是,在接下来的这次起义行动中的表现,为他在不久将来走上了人生巅峰埋下重要伏笔。

  他认为撤退到广东时间上可能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在广东国民党力量也很强大,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能有足够准备起事。

  况且,汪精卫的清党行动,已经迫在眉睫、步步紧逼。

  因此,还要必须在汪精卫发动武装清剿之前尽快起事,不然到时拖到军队里的共产党员被清除出去,只怕为时晚矣。

  所以,最后经过讨论决定就地举行武装起义。

  但这次会议上,虽然决定了就地起义,却并没有确定起义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是的,毕竟在形式上当时中共是共产国际的分支机构,而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当然必须得征取共产国际的同意。

  在九江会议之后,中共中央则立即派李立三和邓中夏前去庐山。

  向自陈独秀下台后,此时中共中央实际负责人瞿秋白,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进行汇报,得到了瞿的同意和鲍罗廷默认。

  得到同意后,于7月24日,赶忙召开了第二次九江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命令叶挺、贺龙各率所部向南昌集结,于7月28日晚发动南昌起义。

  不过,在将第二次九江会议的决议发给在武汉的周恩来时,周恩来等人建议在九江南浔起义。

  因为,当时九江是当时中共中央的临时所在地。

  所以,在指挥上协调比较方便,而且地理位置和群众基础也较好。

  但,李立三认为九江地区的军阀部队已经开始调动,并且根据情报应该就是在为清共做准备,在此地起义很可能遭遇巨大阻力。

  而且,叶挺与贺龙的部队,此时已经向南昌开拔,南昌方面也已经在准备接应了。

  因为,朱德老总,当时正是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可以掌控南昌全城的局势,更好为起义提前做好准备。

  所以,现在再变动计划已经来不及了,经过商讨后,最终起义时间定在了7月30日夜间。

  周恩来代表党中央给出了正式意见,由张国焘带着正式文件,由武汉赶赴九江进行传达。

  不过,张国焘却对起义有所怀疑和犹豫。

  在中共武汉方面代表和九江方面回合后,为准备起义最后关头的会上。

  他指着意见书上“起义要慎重”的叮嘱意见,认为起义要得到张发奎的同意。

  不过,得到了大部分参会人员反对,最终党中央决定,于8月1日凌晨,发动南昌武装起义。

  并前敌委员会负责指挥起义,由周恩来任书记,统筹全局,委员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澎湃等组成。

  南昌起义,就在这样有些一波三折中却毅然决然地爆发了。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2万多人,在经过一夜的激战后,最终全歼了守军3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5000余支,子弹70多万发,顺利占领了南昌城。

  与此同时,就在南昌起义看起来一切都向顺利发展之际。

  中共中央,也召开一场关于“接下路该怎么走”和正式解决陈独秀右倾路线遗留问题的商讨会议。

  是的,面对蒋、汪的白色恐怖,中国命运将往何处去?而革命工作下步又该如何开展?未来的道路又在何方?

  这一系列的急待迫切解决的致命问题,都摆在已经接任陈独秀后,自瞿秋白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面前。

  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理清方向、统一思想,在汉口的鄱阳街召开了一场特殊的紧急会议。

  因为,会议召开当日为8月7日,故又称八七会议。

  在这场著名的大会上,已经取代陈独秀成为中共负责人的瞿秋白,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回顾总结。

  并对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主义进行了正式批判,对大革命时期思想混乱的情况进行了统一,并改组了中央,确定了以武装起义作为下步革命的指导方针。

  而被“困于”武汉多时的毛泽东,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论断。

  “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湖南这次失败,可以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的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问题。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对于当下紧张形势,他更是依然满怀信心:“长沙站不住,城市站不住,就到农村去,下乡组织农民。要发动群众,恢复工作,山区的人上山,滨湖的人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命。”

  就在八七会议召开两天之后,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了一次会议,商讨如何发动湖南等地区的接下来秋收时节的暴动和安排。

  不过会上,大部分人都提议把湖南的工农武装编成一个师,以便配合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攻取广东。

  毕竟,“南下广东”的好处实在太多、太吸引了人。

  首先,国共实力悬殊。而南昌距离武汉、南京又太近,况且中共在南昌根基并不深。

  其次,广东有大量的苏联援助。苏共在听说南昌起义成功之后,就立刻派了一艘货船,运载大量武器赶往广州,以便援助我军;若是占领一个出海口,不但能得到这些武器,以后来自苏联的援助必将也会源源不断以及容易接收。

  再者,广东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毕竟,国共合作以来,可谓是将广东发展成了一个革命老区,掌握着10万工人、60万农民,2000多名工人纠察队和3万多名农民自卫军,有很深厚的人和物质力量基础。

  最后,广东的物质、经济条件很好。当时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经济发达地区,仅其一地的财政收入就几可比拟传统富裕的江浙地区。

  当然,除了客观上这些非常好的条件,还有一点就比较主观了。

  那就是在才没过去多少年,孙中山和陈炯明、许崇智等人就仅仅率领两万多的旧式军阀队伍都成功收复过广东。

  而有这样近在眼前的成功案例摆在面前,所以看起来难度似乎也不太大?

  其实,这一点也是犯了“军事专业路线”的错误,还没有清楚认识和忽略了人民路线的本质和重要性,而这一点在后来抗日战争初期依然存在。

  不过对此,毛泽东却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虽然这次并没有后来抗日战争时那么深刻,但也可以从此初窥门径:

  “组织一师往广东是很错误的。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很重要的……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等具有伟大前瞻性的正确言论,当然在此时必定是属于语出惊人的。

  毕竟,我们共产党是来干伟大革命的,怎么能够上山当土匪?

  也就是所谓的“山沟沟里没有马克思主义”,况且在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靠着山沟沟里的武装取得的独立。

  因此,在会议快结束时,一番听完下来,瞿秋白就建议毛泽东还是不要搞秋收起义了,不如一起先去上海党中央工作。

  不过,已经看到革命真正光明大道大门的毛泽东,当然不会放弃真正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机会。

  他坚定的表示:“我要跟绿林交朋友,我必上山下湖,在山湖之中跟绿林交朋友。”

  而现实,也很快就给了对“南下广东”路线很是看好和支持的人沉重打击,也侧面佐证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在南昌起义爆发后,匆忙得知消息的汪精卫,也管不上再讨论是不是还要继续挥师东征了。

  武汉国民政府本来家底就不多,而今还正在与南京方面大打舆论战、争所谓正统。

  现在出了这等事,不赶紧妥善解决,那么自己的声势和未来局面岂不是更加惨淡?

  他只好急忙命令张发奎、朱培德等人,赶紧率领武汉方面的国军转向南昌发起进攻。

  虽然,前敌委员会本来也没有想固守南昌,可敌人的反应如此之快,反扑如此之猛也是出人意料。

  因为,敌众我寡、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形势直转向下,初始还很顺利的起义部队瞬间损失惨重。

  于是,很快就开始南下撤退,在转移南下的过程中,更是遭遇了三河坝阻击战的惨败。

  起义队伍,最终决定主力由周恩来等带领继续南下。

  而朱德则承担起殿后拖延敌人追击的任务,而此时接连失败的阴影和殿后这客观上已经算被放弃的局面,濒临绝境的起义部队,一时军心大乱,人心思变。

  但此时此刻,朱德站了出来并成功稳定了军心,“愿继续革命的跟我走”。

  为了部队存亡着想,朱德决定暂时率领残存的部队投奔了他曾经的同学-十六军军长范石生,得以喘息并得到一批装备和给养,蛰伏了一段时间。

  让众人都没想到的是,这支已经算是被放弃的断后部队却成为了南昌起义部队的最后根苗。

  是的,起义部队主力在南下过程中也遇到了围追堵截。

  而朱德面临的军心涣散、人心思动的局面,当然也一样如约而至。

  最终,南下起义部队主力在艰难撤退到潮汕地区后,爆发了著名的汤坑遭遇战,几近覆灭。

  这也代表着起义军南下的路径被彻底切断,在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计划也彻底宣告破产。

  此时此刻,已是真正的绝境。

  当时为数不多的残余部队,大家都已经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了,而主要将领之间的意见也出现了分歧。

  最后,在又一次敌人突袭下,周恩来在叶挺和聂荣臻的搀扶下,艰难地逃到了香港,而为余不多的残余部队也就此彻底被打散开来、走向覆灭。

  中共准备且最寄以希望的南昌起义,最后只能无奈地以失败收尾。

  但刚开始并没抱有太大期望,只是想为其鼓涨声势的秋收暴动,却给中共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而别开生面的另类惊喜。

  在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豪爽地辞别瞿秋白的邀请前去上海党中央工作的建议,没多久就乘着夜色,从武汉赶回长沙,开始着手策划秋收起义。

  可令他还不知道的是,正是他这般“绿林大侠”的气度和做法,在接下来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却引来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无尽麻烦和折难。

  而这不仅是对毛泽东和中共的磨砺,更是对于处于“前途灰暗”中的中国革命一次真正艰难考验。

  渡不过,则将迎来漫长的黑暗。

  而待下一次赤色黎明之火,热情燃烧之时,就不是常人可以能较准确预测得了。

       推荐阅读: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中)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