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学习毛泽东

毛泽东棋局中的台湾

2022-08-25 08:44:58  来源: 虚声公众号   作者:虚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8月21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演说,表示台海局势急遽升温,呼吁新加坡人民为此做好心理准备

  新加坡的国防安全靠美国,发展经济靠中国。所以新加坡对台海关系与中美关系的变化非常敏感。中美关系平衡时,对新加坡利益最大。当中美关系面临失衡的危机,就成了新加坡最大的危机,所以李显龙才会发表类似的讲话。

  毫无疑问,中美围绕台海的博弈越来越激烈。

  就在这个8月份,美方政客不停窜台,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到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马基,纷纷窜访台海刷存在感,疯狂且无耻地踩踏中国底线。

  中方除了对美国出台各种反制措施之外,还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台海周边搞各种军事演习,并不随美国的节奏走。

  双方虽然剧烈博弈,但却是各有剧本。你行你的船,我开我的车。当然在一部分人眼中,中国的反击不够痛快。但是大国博弈不是看爆米花电影,原本就不可能痛快,而是智慧、韧性、底蕴、实力等多方面的比拼。

  可以说现在的局面非常复杂。不过这种复杂局面并非现在才有,而是已经持续几十年了。在毛泽东时代甚至更为复杂。实际上中国的事,或多或少都有毛泽东的痕迹。

  复盘历史能发现,在毛泽东思维中,解决台海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武统、武谈与和谈。现在大家谈论的武统与和统,在毛泽东时代已经反复实践过。相比较而言,武力谈判这种模式,处于被舆论忽略的状态,但实际上并没有消失。

  模式一、武力解决

  关于台海,现阶段舆论最热烈的部分便是武力统一。从历史经验上看,武力统一是基调。毕竟这种模式最省事,后续成本最低。

  台海问题本质上是国共内战的延续,武力统一原本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所以在毛泽东最初的思维中,也选择使用武力统一的方式完成国家统一。

  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重任最初落在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身上。

  三野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再往前是新四军,再往前是没有参与长征的红军。

  解放战争时代,华野纵横黄河两岸与大江南北:

  先是在孟良崮消灭国军主力新编74师,粉碎了国军的重点进攻;

  随后发动淮海战役,消灭国军主力;

  然后在渡江战役中解放长三角,随后进入福建。1949年8月,攻克福州;9月,拿下泉州;10月,解放厦门,兵锋直抵金门。

  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布共和国诞生,残存的国民党带着残存的国军败退大陆之外的海岛(包括台湾岛、海南岛、金门岛、一江山岛等等)。

  按照最初的态势,一鼓作气拿下所有海岛是最直接的选择。所以在10月24日,第10兵团一部便立刻发起金门战役,3个多团的兵力抢滩登岛。

  不管是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还是从当初的客观条件看,1949年的解放军进攻金门的条件都不成熟,三个多团的兵力也是远远不足。

  当时解放军最大的优势就是对国军的经验,习惯了看见国军就冲过去击溃、收编或歼灭;但那些成功经验都是在陆地上取得的。仓促渡海,有点轻敌冒进。

  金门距大陆最近之处也有大约5.5海里。解放军进攻金门的渡海工具是木帆船,装备严重不足。与之对战的金门岛上,却有国军名将胡琏精心准备的防御工事。

  当时可以说天时地利都不在解放军这边,结果遭遇了一场惨痛的失败。

  金门战役,包括之前的福州、泉州和厦门战役,正是开国大典前后最忙的那段时间。毛泽东当时要面对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各种问题,肯定没时间具体统筹战术细节。但金门战役的作战思想,延续了毛泽东武力解决国军的思维。

  金门战役是一个转折点:让解放军重新考虑解决国军占据的海岛的战术思想,具体体现在海南岛战役上。

  中央军委希望1950年2月以前开始进攻。因为朝鲜半岛局势日趋危险,高层希望早点解决被国军占据的海岛(最重要的就属台湾岛与海南岛)。

  吸取了金门战役的教训,接到命令的广东军区和十五兵团并没有立即行动,而是做了更为周全的策划。经过一番分析论证之后,叶剑英、邓华、韩先楚等人认为,与金门相比,解放军进攻海南岛更有优势:

  1、海南岛海岸线更长,登陆点多,便于突袭与强渡;

  2、海南岛上有冯白驹领导的琼崖纵队接应;

  3、海南岛上有根据地和游击区可以立足,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解放军先头部队从3月5日开始渡海,陆续在岛上立足;到4月中旬,便有惊无险地拿下海南岛全境。旋风司令韩先楚,再一次施展了其独特的魅力。

  对解放军来说,拿下海南岛意义非凡。一方面,一扫金门失败的阴霾;另一方面因为海南岛的地形和环境与台湾有诸多相似,进攻海南岛可以说是武力进攻台湾的预演。

  按照正常逻辑,接下来就是再次进攻金门等地,为武力解决台湾作准备。但是这些事并没有发生,因为朝鲜战争爆发,改变了海峡两岸的历史轨迹。

  模式二、武力谈判

  为什么说朝鲜战争改变了两岸的关系呢?朝鲜战争之前,美国只是国军的幕后支持者。朝鲜战争开始,美国从幕后站到了前台,直接下场动手了。

  朝鲜战争中,美军不仅从朝鲜半岛威胁中国东北,还把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威胁中国东南沿海。按当时解放军海军那点家当,很难突破美军封锁的台海、再武力解决台湾。

  根据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回忆:“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他很难下决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再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党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1950年,第一个国庆节的火焰尚未熄灭,毛泽东便召集高层开会研究朝鲜问题。从10月1日起,到10月19日志愿军正式跨过鸭绿江,18个日日夜夜,毛泽东在前所未有的压力(最紧张的时候,一周没刮胡子)中思索着、论证着、决策着,最终才形成“出兵,利益极大;不出兵,损害极大”的统一共识。

  关于出兵朝鲜的利益,之前已经说过很多,这里不再重复;那么损害是啥?很多文章和书籍都没说清楚,其实主要就是台海方向。出兵相当于和美国彻底撕破脸,那么美国介入台海就成了定局,意味着短时间内无法通过武力统一台湾。

  正是因为朝鲜战争,武力解决台湾的战略被推迟。毕竟美军当时就是海洋霸主,二战末期就有大批航母战斗群;中国的海军才刚刚起步,和美军差距巨大。

  1954年12月,朝鲜战争尚未结束之际,美国与台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协定,将中国的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赤裸裸地干涉中国内政,真实意图是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导致了第一次台海危机,解放军以攻克一江山岛作为回应,但要攻克台湾还是很难。

  于是在毛泽东棋盘上,武力解决台湾演变成武力谈判,典型案例便是1958年的金门炮战。那时候解放军可以轻松攻克金门,但却只选择了打炮。

  为什么说金门炮战的本质并不是武力战争而是武力谈判?因为武力战争是军事选择,武力谈判是政治选择。

  为什么美国要介入台海?因为美国本质上就是海权帝国。所谓海权帝国的思维,就是要对大陆大国搞制衡。美国沿着中国沿海布局,搞了所谓第一岛链,把台湾做为重要支点。所以美国盘算着要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嚷着让联合国托管台湾。

  美国的图谋之所以没有实现的原因有两个。

  原因一是国民党那边,蒋委员长虽然在内战中败北,但仍然不想做偏居一隅的“岛主”,格局远比当局岛上的政客大得多。他仍然以“反攻大陆”为旗号,不想两岸彻底分离。

  原因二是毛泽东的战略配合。

  其实在抗美援朝之后,解放军完全可以攻克金门。但是毛泽东没有那么做。因为从地图看,金门离大陆的距离(最近距离5.5海里)远大于金门离台湾的距离(约200海里)。

  如果解放军攻克金门,却无法同时拿下台湾;那么两岸的距离就变成200海里。这就导致台湾孤悬海外,产生更强的离心力。那种情况下,即便蒋委员长不同意两岸分离,但下面肯定会有更多人试图紧抱美国大腿,就像现在的台政客一样。

  如果金门仍然在台当局管辖之下,那么两岸距离最近就是5.5海里,大陆仍然近在迟尺。

  这种情况下炮击金门而不是攻克金门,本质上是把金门留给台湾当局,是为了维持两岸之间的距离不被继续拉远,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留一手”。这是一种展现“武力谈判”的真正手段,体现了毛泽东的智慧。

  这种事在毛泽东的思维中并不罕见。比方说1949年10月17日,四野十五兵团先头部队一路高歌猛进,很快抵达香港北部边界—深圳河畔罗湖桥头。向前一步,便可以攻克香港。

  但是毛泽东让解放军停下了脚步,采取暂不武力收复香港的策略。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毛泽东已经预测到,列强会对中国进行封锁。暂不收回香港,相当于给中国留下一个与外界沟通的窗口,有利于打破封锁。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判断非常正确。在列强封锁中国的那些时间里,香港起到了连接大陆和世界的桥梁的作用。

  所以在对待台湾问题上,毛泽东采取了炮打金门这样“武力谈判”的方式,向岛上的蒋委员长传递出了信号。毛泽东和蒋介石这对世纪对手,其实彼此也很了解。关键时刻,毛泽东帮助了蒋介石一把。

  为什么要帮助蒋介石呢?1960年5月22日,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提出:“台湾就算留在蒋介石的手里,也比落到美国人手里好。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可以留给下一代慢慢解决,反正它也跑不了。一旦落到美国手里,那可就真拿不回了。”

  毛泽东这种武力谈判的模式,由于不太好理解,所以在舆论层面不是很热。但实际上现在解放军在台海高烈度军演,就类似于武力谈判的思维。

  当今解放军完全有实力攻克台湾(武力收台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就如同1958年解放军完全有能力攻克金门一样。这让很多人感觉不痛快,甚至不理解。因为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走在民族复兴与崛起的关键时刻。

  台湾回归是中国完成民族复兴与崛起的重要一步,但并不是全部。中国完成复兴和崛起的重要步骤,除了收复台湾之外,还包括但不限于继续发展壮大、产业升级、缩小贫富分化、解决环境问题等诸多选项。领导层肯定要在综合考虑之后,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这次美国政客接连窜台,解放军选择以高烈度军演回应,这个思路就是当年毛泽东武力谈判(炮击金门)的思路。武力谈判的思路好处是可进可退,进一步就是武力进攻,退一步就是和平谈判。当然很多人可能以为这是和稀泥。但李显龙在新加坡的讲话,能证明中国在按照自己的战略步骤走,而不是和稀泥。

  实际上在台湾问题上,毛泽东除了武力统一与武力谈判者两个模式之外,很早之前就准备了和平统一模式。

  模式三,和平统一

  众所周知,国共历史上有过两次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促成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基本摧毁了保守派军阀。

  国共第二次合作,贯穿整个抗日战争,带领中华民族熬过最艰难的岁月。

  为解决台湾问题,国共曾经多次尝试第三次合作。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便指示,跟台湾要“和为贵”。周恩来也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些话可不是说着玩玩的,而是“和统”台湾的基调,过去几十年,大陆一直坚持这个基调。

  1956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委托名士章士钊带一封信去香港,托关系转交给蒋介石。

  那封信中提出两岸统一的四条具体办法:

  1、除外交由中央统管外,台湾的人事安排,军政大权,由蒋介石管理;

  2、如台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拨款补助;

  3、台湾社会改革从缓,有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

  4、国共双方要保证不做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

  几十年过去了,这四条透露出来的诚意和精神依然是两岸和统之精髓。

  信的结尾颇为动情地希望蒋介石能回故乡看看,“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要知道国共几十年恩怨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国民党去打压、屠杀共产党人。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几乎所有高层和将帅都有亲人死于国民党屠刀之下。毛泽东一家就有六位烈士,毛家的祖坟都被破坏了。

  共产党胜利之后,能保护蒋家祖宅与祖坟,还是体现出大格局和真诚意的。

  章士钊到香港,见到国民党驻香港负责文宣工作的许孝炎,讲明来意。许知事关重大,亲自飞台北,将信亲手交给蒋介石。

  经过一段时间考虑,蒋介石在1957年委托另一位名士曹聚仁(章太炎高徒,鲁迅师兄,叶挺、陈毅好友)从香港到大陆观察情况。

  1958年,炮击金门不久后的10月13日,曹聚仁到了北京,并获得毛泽东的接见。

  毛泽东告诉他:“只要蒋介石不和美国搞到一起,台湾就归他管,台湾人可以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当然如果美国不要他了,他也可以回大陆,回来就是大贡献。他只要肯回来,就可以继续当‘总统’,到时候我们都是‘拥蒋派’。”

  这话相当于挑明了两岸可以和谈。但是关键时刻,蒋介石又犹豫了。如果蒋介石当时坚定一些,那么台海问题已经解决,中国的民族复兴与统一大业会更进一步。

  时间来到1965年,曹聚仁再次到北京。毛泽东亲笔写了一首词《临江仙》,其中有两句是:“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还是在表达对国共合作(和统)之诚意。

  随后曹聚仁到台湾,把毛泽东的亲笔信交到了蒋介石手中。但是蒋介石还是在犹豫,仍然没有魄力迈出关键一步。

  但是后来由于WG爆发,国共第三次和谈便搁置下来。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