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元旦。
此时的北京城,笼罩在冬的寒意中,再过不到一个月,就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春节了。
元旦这天,全国各大报刊在头版都刊载了两首诗词,算是新春祝贺语。它们都是毛泽东在十年前所写,其中一首叫《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诗词里这样写道: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标题下方,印着“毛泽东”的签名,笔迹颤抖,与诗词中所表露出来的那种豪情壮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在隐隐预示着什么。
1976年1月8日,元旦还没过几天,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病逝;
1976年7月6日,朱老总也在北京逝世。
至此,两位与毛泽东并肩奋战多年的亲密战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到了9月9日零时十分,经过奋力抢救无效,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眨眼,从1976年9月9日,到2022年9月9日,毛主席已经逝世46周年了。
虽然他已经离开多年,但却没有被人们所忘记,而是被越来越多人怀念、学习。
尤其是在遭遇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我们似乎总能想起毛泽东。
想起他遭受打击时的每一次坚韧不拔;
想起他面对困境时的每一次逆风翻盘。
这些关于克服困难的种种思考,都被毛泽东记录了下来,或文章,或讲话,或诗词。
有朋友说,自己遇到了困难,感到很迷茫,想学习毛主席,从什么方面开始好呢?
我觉得,读毛选、读毛传,这些都是不错的方式,但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他的诗词,来帮助自己走出困惑。
当你感到迷茫又压抑,不妨读读毛泽东诗词。
为什么呢?
因为诗词是一种特殊且凝练的表现形式,体裁独特,朗朗上口,方便记忆,承载的信息量也很大。
熟悉毛主席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主席的诗词是一绝,纵使深陷再艰难困苦的境地,他创作的诗词中,依旧表露出积极向上、永不言弃的态度,给人巨大的激励和无穷的启迪。
上文中提到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就是难得的佳作。
像这样的佳作,在毛主席的一生中,还有不少。
本文选取了毛主席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4首诗词。
通过分享诗词背后的故事,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我们看看主席面对困境时是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的,以及这态度给我们的启发。
希望通过这样的分享,能帮助到处于迷茫压抑状态中的你,早日走出来,积极面对现实中的一切挑战,变成更好的自己。
01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1925年秋
1924年,毛泽东31岁了。
距离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过去了3年多时间。
这3年多时间里,毛泽东受到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不少前辈的赏识和提携,他的成长很快,进步明显。
他先是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后又前往上海工作。
不过,1924年12月的时候,由于工作过度劳累,他生病了,为了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经过中央批准,他选择回湖南老家养病。
离开上海的时候,还不忘带着一百多斤重的书。
回到湖南韶山老家后,毛泽东一边养病,一边读书,同时,也顺便做些社会调查,保持对外部世界发展局势的敏感度。
那时候,他常到朋友、同学、亲戚或左邻右舍家走访,或者干脆请亲朋好友来家中做客,唠唠家常,聊聊时事。
毛泽东接触的人多种多样,有从安源煤矿回来的共产党员,有贫苦知识分子,有自己的小学同学,有小学教员,还有老学者、开明绅士等。
随着接触的群体越来越多元,毛泽东渐渐了解了韶山附近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他逐渐看清了农村背后所呈现出的阶级状况,这让他陷入了深思。
通过长期的接触,他也开始注意到,“湖南农民变得非常富有战斗性”,结合之前社会调查的结果及思考,他试着“发动了一个把农村组织起来的运动。”
什么运动?
简单来说,是几种举措的综合。
他创办了夜校,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同时发展农会会员和中共党员。
那段时间,毛泽东经常召集农协骨干开会,向他们讲述土豪劣绅压迫、剥削农民的事实,并揭示背后的原因,同时,他也向农民讲解,该如何与这些土豪劣绅展开斗争。
办夜校,则主要是为了帮助农民识字、学珠算,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同时,也讲三民主义、国内外大事,拓宽农民看问题的视野。
毛泽东常去夜校查看,并要求讲课要通俗易懂,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夜校越办越好,一度发展到二十多所。
这个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可树大招风。由于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的农民越来越多,这势必会触犯地主的利益。
毛泽东的种种举措遭到土豪劣绅的忌恨,甚至发出“立即逮捕毛泽东,就地正法”的密电,幸而被及时发现。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毛泽东这才安然脱险。
湖南一时半会儿是待不下去了,但事情还要继续办下去,1925年深秋时节,毛泽东准备离开长沙,奔赴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离开长沙前,毛泽东去了趟湘江。
站在湘江边,独立橘子洲头,他不禁回想起自己在湖南一师的日子。
那时候,或与二三好友交谈国家大事,或向老师求学问道,或于假期步行游学,或在湘江中流击水……
想起自己青年时代的种种,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不少90后、95后的朋友对于这首词应该很有印象,因为它曾是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第一课。
我记得自己刚上高中那会儿,刚读到这首词,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其中所展显出的气魄,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反复背诵了好久。
这首词上阙着重描绘湘江,以及两岸的深秋美景,画面感很强;下阙则由景及人,追忆往昔的美好回忆。
湘江的晚秋,和自己的青春时光相交融,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充满的无限信心,也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
从长沙到广州,他将开启一个新的奋斗阶段。
当时,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确实已经建立,大革命的高潮也即将到来,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
随着北伐的进行,农民运动进行得也相对顺利。
但,历史总是那样的阴晴不定、波谲云诡,表面上一切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机的种子悄然已经埋下。
02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
1927年,大革命形势一切大好的情况下,意外发生了。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大肆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实行“清党”、“分共”,同时与蒋介石分庭抗礼。
北伐戛然而止,整个中国开始陷入一种白色恐怖的氛围之中。
在此危机关头,中共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他不是选择奋起反抗,而是希望能在蒋介石和汪精卫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但现实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反动派根本不给你任何还手的机会。
此时的中国共产党,陷入了极大的被动之中,前路茫茫,何去何从无所定。
这一年,毛泽东34岁,他正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
一次,他和妻子杨开慧一同登上黄鹤楼观景散心。尽管武汉三镇的风景显得十分壮丽,尽管长江汉水滚滚向前,但一想到当时复杂严峻的局势,毛泽东的心情显得异常沉重。
他后来回忆说: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中国革命难道就这样折戟失败了吗?
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就这样不堪一击、一败涂地了吗?
……
种种问题困扰着他,种种思绪牵扰着他,这些让他逐渐形成了一种悲壮苍凉的心境,在这种心境下,他写出了《菩萨蛮·黄鹤楼》。
整首词读下来,虽然基调上是沉郁的,但我发现,即便是在那样一种心境下写出来的诗词,毛泽东依旧不忘表露出对未来希望。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杨开慧评价道:
“这首词真好,只是前几乎太苍凉了,后几句一变而显得昂扬、激越,让我听了心绪难以平静。”
1927年8月7日,汉口鄱阳街139号,一栋小楼内。
一场会议秘密在这里召开,史称“八七会议”。
针对那段时间的种种复杂严峻局势,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一个著名论断: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也许,当他写出《菩萨蛮·黄鹤楼》后,就已经开始渐渐想通一个问题:
想要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想要真正实现目标,就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一味的依靠。
之前国共合作,共产党手里没有枪,本就处于弱势一方,等出了问题,自己就只有被任人宰割的结局。
自己组织农民运动的时候,不也是如此么?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也许,毛泽东在离开黄鹤楼以后,他的心里,就已经有了答案。
一切所有高喊的口号、理想信念,必须有实力打底。而干革命,这实力的最直接来源,就是枪杆子。
须知,一切靠实力说话。
03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
瞿秋白希望他能到上海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却说: “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他走上了一条少有人走的道路。
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的斗争、古田会议、反围剿斗争……
这一路走来,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曾一度被排挤、被扣帽子,但亦是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不断得到历练,组建中国工农红军,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革命形势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
这时候,共产国际硬是插了一杠子,留苏的王明给根据地派来了博古、李德,在他们的谜之操作下,毛泽东失去了领导权,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也以失败告终。
而这次失败,则直接导致党中央不得不从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根据地撤离,开启长征。
说白了,在博古、李德的领导下,这样的长征,就是没有任何计划思路的逃跑。
失败还在继续,而且越来越大。
湘江一战,长征出发时的8万6千余人,锐减到了3万多人。
再不做出根本性改变,等待红军的,只有全军覆没。
遵义会议,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召开的。
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并最终形成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为核心的新的军事指挥小组。
毛泽东成了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至此,毛泽东开始带领红军,摆脱之前被动逃跑的局面。
他带领队伍,四渡赤水出奇兵,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
红军在这个过程中,也一改之前的低落气势,越打越强,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到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军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于吴起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至此胜利结束。
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引起了社会上巨大反响,鲁迅和茅盾给中国共产党发来贺电: “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未来。”
共产国际也高度评价长征是“英雄斗争的模范。”
对于这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毛泽东作为亲历者,感触不可谓是不深。
一年的时间里,长征的路上,多少战友永远地倒下了,多少次队伍面对着九死一生,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甚为不易。
毛泽东回忆起长征路上的种种,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律·长征》,虽然只有寥寥56字,却全面概括和记录了长征的全过程,以及这其中的几个重要节点。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在这首篇幅不长的诗中被浓缩,得到了诗意的升华。
1935年11月6日,陕北甘泉县象鼻子湾村。
毛泽东冒着漫天大雪,面对300多名红军战士,发表了著名的“雪地讲话”: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没有,从来没有的。”
这一年,毛泽东42岁。
自投身革命以来,毛泽东身边的诸多亲人、战友都被反动派杀害了,如果是一般人,估计早就撂挑子不干,甚至缴械投降、精神崩溃了。
但毛泽东没有,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不论外部环境有多险恶,他都没有放弃,不得不让人深深地佩服。
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毛泽东虽然不知道革命最终会在何时胜利,但他知道,离这个理想,又跟近了一步。
正如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所说: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04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1936年2月
时间来到1936年2月。
此时,距离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已经两个月光景了。
中共中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准备北上抗日,同时,为了谋求发展存续,也是在开拓新的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已经于当年1月率领红军东征,2月初的时候,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一带,打算东渡黄河抗日。
这段期间,他遇上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放眼远望,千沟万壑的秦晋高原,一改过去黄土尘尘的本色,霎时间披裹上了银白容装。
见此盛景,毛泽东心情大好,一气呵成,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雪》。
不过,这首词并没有立刻发表,它被人们所熟知,是在9年后。
1945年8月28日,日本投降,历时多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成功。这本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蒋介石却在想着如何打内战,彻底剿灭共产党,算是他过去“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延续。
不过表面上,还是表示出和平友好的态度,“邀请”毛泽东飞赴重庆谈判,共商和平大计。
蒋介石笃定毛泽东不敢来,只要不来,共产党就处于被动地位,国民党就处于主动地位,发动内战的理由,也就变得冠冕堂皇起来。
没想到,蒋介石很快被打脸了。
毛泽东居然接受了他的“邀请”。
尽管毛泽东知道,去重庆,如到虎口,但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他不得不这么做,正所谓: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当毛泽东飞抵重庆,整个山城为之震动。
《新华日报》上刊载的读者来信说:
“毛泽东先生应蒋主席的邀请,毅然来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碎了。
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
到重庆后,毛泽东一面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一面也在重庆面见各界人士。
故交柳亚子前来拜会,并向毛泽东索句。
毛泽东把那首写成已经近10年的《沁园春·雪》,抄送给了柳亚子,并在信中说: “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这首词后来被一家民营报纸抢先披露,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山城重庆,引起热烈反响,一时间,和者无数。
柳亚子在和词中给《沁园春·雪》给予了高度评价:
“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
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
蒋介石也看到了这首词,羡慕嫉妒之余,他感觉自己的风头完全被抢,奈何文采不够,代笔来凑。
他找来不少填词高手,希望能写出一篇与之匹敌,可惜,效果并不好。
对此蒋介石表示十分不满,陈布雷曾吐槽说,人家毛泽东的文章,都是自己写的。
高下立判。
写过诗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诗不同于其他文体,创作诗歌,更多是一种从心中自发流露情感的表达,而绝对不是简单套个模板、硬生生憋出来的。
那样的诗,也许看起来经过精心雕琢,但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一点灵魂可言。
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说: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他不仅说到,更是做到。
4年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打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蒋介石,打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反动派,最终登上了北京的天安门城楼,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05
写在最后
文章写到这里,我已经和大家分享了毛主席不同时期创作的4首诗词。
这4首诗词,连起来看,就是对他革命时期所经历的种种奋斗的绝好概括。
当然,限于篇幅,像《西江月·井冈山》、《采桑子·重阳》、《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等名篇没有提及。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索,或者读读毛泽东诗词选,相信会有收获的。
读罢上文中的几首诗词,结合毛主席创作这些诗词的背景故事,我发现:
我们很多人总是羡慕那些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总觉得他们无所不能、一往无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即便是伟人,也会经历迷茫,也会感到压抑,但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更为关键的,在于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
你选择了放弃,他却选择了坚持到底;
你选择了逃避,他却选择了勇敢直面;
你选择了空谈,他却选择了立刻行动。
当这种态度不断得到强化巩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会越来越多,进而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当然也会拥有不同的人生。
我们读毛泽东诗词,要注意学习他面对困难的积极态度,以及这态度背后,他对自身、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因为思考得足够深,看得足够远,面对困难时,才会足够坦然,才会永不言弃。
这决不是单纯感性的打鸡血,而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后所散发出来的自信。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诚哉斯言。
今天是2022年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46周年的日子,谨以此文纪念之,与你共勉。
生活总有各种艰难困苦,但既然生长在这人间世,就让我们好好努力,不负韶华。
最后,化用一段对毛主席的评价作结: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
他是战士,又是统帅;
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
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
有人说,他是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
但他说:
“什么‘四个伟大’,讨嫌!
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一个teacher,就是教员。
因为我历来是当教员的,现在我还是当教员,其他一概辞去。”
教员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