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学习毛泽东

让白崇禧震撼、蒋介石震惊,日本亲王发疯的神文,是“阳谋”中的“经典”

2024-03-15 11:02:57  来源: 栩然说   作者:赵清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图片
 

  1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选》第二卷第九篇《论持久战》。说实在的,我有些小兴奋,也有些小紧张,因为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神文”,即使在写成后八十多年的今天,其光芒依然不减!

  这一篇到底经典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历史人物对此文的反应,来感受它的魅力。

  其一,这是毛泽东本人废寝忘食、倾尽全力之作品

图片

  1938年5月,毛泽东将自己关在了延安一个简陋的窑洞里,连续9天足不出户,废寝忘食的撰写《论持久战》。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也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记录:

  “教员坐在窑洞的书桌边,微弱的烛光照着他苍白的脸。他两天没有睡觉,只吃了很少一点东西...…

  5天以后,密密麻麻的写着教员那不受拘束的草体字的稿纸已积满书桌。不过教员的体重减轻了,眼睛布满了血丝...…

  到了第7天,教员突然痛得跳了起来,他右脚上穿的鞋被火盆里的炭火烧了一个洞,而他正在沉思...…

  到了第8天,他突然感到头痛并有些晕厥,医生赶来给他诊断后,他仍继续写作。

  到了第9天,终于完成了这篇长达80个印刷页的论文。”

  《论持久战》是教员如此呕心沥血才完成的作品,试问它的魅力及内容充实度有多大?
 

  2

 

  其二,《论持久战》在国民党高层中引起了极大震动

  国民党白崇禧在读完《论持久战》后,非常赞同毛泽东书中的观点,非常敬佩毛泽东的深入分析,认为《论持久战》是一部军事巨作,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

图片

  为此,白崇禧特意把《论持久战》中的精神归纳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除此之外,白崇禧还积极将《论持久战》推荐给了蒋介石,并将自己总结的两句话也说了。

  无论是《论持久战》中的思想观点还是白崇禧总结的两句话,蒋介石都深表赞同。之后,蒋介石还将《论持久战》作为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

  同时,这部《论持久战》同蒋介石的讲话一起发到各高级将领手中,包括没有来参加会议的人,人手一册。
 

  3

 

  其三,日本裕仁天皇的弟弟看了《论持久战》之后,惊叹“日本必败”

  1943年,日本裕仁天皇的弟弟--三笠宫崇仁亲王化名“若彬参谋”来到了中国,广泛考察内蒙到湖北的中国战场,寻求“战胜中国”的方法。

图片

  在收集各类情报时,他得到了《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并不难找,毛泽东在1938年写成时根本不怕日本人看到,直接将它刊载在报纸上,已经让很多人阅读过。

  请记住此时的时间--1943年,离毛泽东公开发表已有5年时间,在三笠宫崇仁亲王仔细阅读之后,彻彻底底的惊了!他知道在1938年毛泽东写成此篇之时,日本的战败便是注定!就算公开发表了,让日本人看到共产党的战略布局了,也是回天乏术!

  于是,三笠宫崇仁亲王在侵华日军总司令部,面对众多高级军官发表了《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的讲话,痛斥了日本军队的侵略行径,并指出日军必败:“在我看来,这样的日本军队,是无法与中国共产党对阵的。”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三笠宫崇仁亲王回国后居然做出了“刺杀东条英机”的极端行为--“津野田事件”,虽未能成功,但此举震惊了日本高层,使日本高层长时间不敢对外宣布,直到1994年“津野田事件”才档案解密。
 

  4

 

图片

  以上三点,分别描述了共产党高层、国民党高层和日本高层对《论持久战》的反应,足见其影响力。当然,《论持久战》的经典程度还远非以上三点就能概括全面...…

  正如一场比赛的最后时刻,有人以一记精彩绝伦的绝杀球终结比赛,获得冠军一样,这一经典时刻一定会被反复传颂!同样,此篇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在抗日战争极其关键的时刻,以精彩绝伦的方式回答了所有中国人都关心的两个问题。

  哪两个问题呢?中国会不会亡国?中国会不会速胜?原文在一开头就抛出了这两个重大问题:

  “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

  “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这些议论究竟对不对呢?”

  为什么全国人民都在热议这两个话题呢?从时间上看,《论持久战》写成于1938年5月,离“卢沟桥事变”爆发相距10个月,让我们看看这段时间的历史进程--

  1937年7月下旬,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1937年11月5日,上海失陷;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随后便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遇难。

图片

  到了1938年,日本进攻的势头还在继续:

  1--5月“徐州会战”的结果,依然是徐州沦陷;

  5月10日,厦门沦陷;

  ...…
 

  5

 

  这样,时间就到了毛泽东写成《论持久战》的5月份。这10个月里,面对日本强势的势头,中国多个重大城市相继失陷,形式岌岌可危!请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时候你的心慌不慌?

  这时候很多声音就出来了:一方面,很多悲观主义者站出来“唱衰”中国,认为将要亡国--这就是“亡国论”;另一方面,一些激进主义者梦想着“毕其功于一役”,铆足了劲一鼓作气战胜日本--这就是“速胜论”。

  那么,战争的走势到底会怎样呢?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析,认为“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不对的,原文中写道:

  “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

  既不会“亡国”又不会“速胜”,那么战争的结局会是什么呢?毛泽东坚定的认为中国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但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原文中写道:

  “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图片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