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延安窑洞里,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在一九四二和一九四三两年先后开始的带普遍性的整风运动和生产运动,曾经分别地在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起了和正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两个“环子”,一者改造主观世界,二者改造客观世界,合力箍紧了扭转民族命运的巨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最艰难时期创造的生存法则,更是革命斗争规律的深刻总结。
整风:在思想战线上构筑钢铁长城
整风运动绝非喊口号,而是“思想问题用思想解决”的创举。从杨家岭到太行山,全党掀起了一场“脱胎换骨”的斗争: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延安的每个窑洞都是思想熔炉。高级干部研讨《改造我们的学习》,普通战士对照"三大作风"自省,知识分子跳出“华而不实”的窠臼。查田运动中孕育的群众路线,演变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法则;“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将党内矛盾化解为前进动力。这份横扫本本主义、粉碎宗派壁垒的斗争精神,使1927年的四万党员脱胎为能领导四万万人民的新生力量。
开荒:在经济战线突破围城封锁
当国民党用“封锁”作为武器时,共产党给出了更高明的回答——在荆棘中开辟新世界。359旅挺进南泥湾,党校学员用笔杆子丈量田地,连机关干部也人均三亩自留地:
“从总司令到伙夫一律参加生产”“三人劳动效率抵过四人”。
大生产运动本质上是军事民主主义的扩展。土地政策调整唤醒农民自主性,变工队打破个体经济局限,合作社验证规模效益。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产粮184万石,不仅自足还建立战备粮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印证了毛主席的论断:“我们的军队有了这两套本领(打仗和生产),再加上做群众工作,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历史总在争论“思想优先还是物质优先”,马克思主义者却给出更高明的回答:
“必须于两三年内完全学会这一门(经济工作),而整风则使这一切有了灵魂。”
整风运动整顿合作社经营中的官僚主义,生产实践又检验干部群众的革命意志;思想改造为生产提供路线保障,物质积累为整风夯实群众基础。这种精神变物质、物质促精神的辩证法,正是红色政权“越封锁越壮大”的密码。正如冀鬼子困住的是顽军,饿死的是白眼狼,解放区用镢头写《论持久战》的续篇。
毛主席永恒的“环子链”的现实启示
七十年后回望,这两个“环子”还在转动吗?刀刃向内的整风精神不可丢,独立自主的奋斗传统不能忘。正如毛主席所言:“这样的历史意义,难道还不伟大吗?”历史的环扣仍在延伸,谁能掌握思想与物质的双重革命逻辑,谁就能掌握打开未来的钥匙。
是为读《毛选》第三卷之《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一文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