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学习毛泽东

一文读懂:《毛选》“群众路线”的本质是什么?

2025-09-15 14:50:25  来源: 羊驼谈公众号   作者:小杨说不停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大家好,我是羊驼谈。

  周末愉快,今天来分享群众路线。

  提到《毛泽东选集》里的“群众路线”,很多人会下意识联想到“联系群众”“听群众意见”,但这只是表面理解。

  若只停留在“做动作”的层面,很容易把这一思想当成简单的工具化,忽略其背后深刻的逻辑与力量。

  所以今天我们就拆解“群众路线”的本质:它可不是被动的“方法论”,而是一套能激发集体智慧、破解现实难题的“底层逻辑”。

  搞懂这一点,无论你是职场人、创业者,还是普通学习者,都能学会用更通透的视角看问题、做决策。

  一、先破误区:别把“群众路线”当成“讨好群众”

  不少人对“群众路线”有个误区:觉得就是“多听群众的话”“顺着群众的需求走”,甚至等同于“讨好大多数人”。

  但翻开《毛选》就会发现,毛泽东同志对“群众路线”的定义,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被动迎合”的框架。

  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里,他明确提出“群众路线”的核心是两句话:“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里的关键,是“依靠”而非“顺从”,是“转化”而非“照搬”。

  举个例子:

  革命时期,农民群众最直接的需求是“吃饱饭”“有地种”,但党提出的不只是“分土地”,而是通过“土地革命”,把农民的“个人需求”转化为“推翻剥削制度”的集体目标。

  这才是“群众路线”的第一层本质:不是“跟着群众的想法走”,而是“把群众的零散需求,转化为能共同奋斗的目标”。

  现实中也一样。

  现代企业做用户服务,若只“讨好用户”,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最终会陷入“成本无限高、利润没保障”的困境。

  但真正的“群众路线思维”,是像华为做手机那样——先收集用户“续航差、信号弱”的零散抱怨,再把这些需求转化为“研发长续航电池、优化通信技术”的具体目标,最终既满足用户,又实现企业的技术突破。

  搞懂这一点,就不会把“群众路线”当成“任务式的应付”,而是学会从“零散需求”里找“核心矛盾”,从“个人诉求”里挖“集体价值”。

  二、核心本质1:“从群众中来”——不是“听意见”,是“找答案”

  “从群众中来”,常被理解为“开座谈会、发调查问卷”,但这只是形式。

  它的本质,是从最懂问题的人那里,找最实在的答案。

  《毛选》里有个经典案例:

  抗战时期,部队要解决“如何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的问题,一开始干部们开会讨论,提出的方案要么“太复杂、群众看不懂”,要么“太冒险、群众不敢参与”。

  后来毛泽东同志让干部们“沉到村里去”,跟农民一起种地、聊天——才发现农民有个“土办法”:“敌人来了就躲进山里,敌人走了就出来种地,平时还能盯着敌人的动向”。

  就是这个“土办法”,最终演化成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游击战策略。

  这就是“从群众中来”的关键:群众不是“意见提供者”,而是“答案持有者”。

  因为任何问题的“现场”,群众都是第一观察人。

  就像,农民最懂种地的难题,一线工人最懂生产的痛点,用户最懂产品的毛病。可能你坐在办公室里想破头的“妙招”,可能不如群众一句“实在话”管用。

  就像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做产品,会派员工去“一线体验”:做外卖APP的,去跟外卖员跑一天单;做社区服务的,去跟居委会大妈聊半天天。

  这不是“走形式”,而是在践行“从群众中来”的本质:答案不在会议室的PPT里,在解决问题的“现场”里;智慧不在专家的脑子里,在最懂问题的群众手里。

  三、核心本质2:“到群众中去”——不是“送福利”,是“验真理”

  如果说“从群众中来”是“找答案”,那“到群众中去”就是“验答案、改答案”。

  很多人以为这一步是“把成果交给群众”,比如“把政策落地”“把产品交付”,但《毛选》里的“到群众中去”,藏着更重要的逻辑:

  让群众去“检验”方案,再根据反馈迭代优化。

  还是拿革命时期举例:

  1942年的“整风运动”,一开始干部们制定了不少“改进作风”的规定,但推行后发现,有些规定“太抽象,群众看不懂”,有些规定“脱离实际,干部做不到”。

  后来党决定“把规定交给群众评”,让群众来判断“这个规定好不好用”“干部有没有真改”,再根据群众的反馈,把“抽象的要求”改成“具体的标准”。

  正是这种“群众检验+迭代优化”,让“整风运动”没有变成“干部自说自话”,反而真正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这就是“到群众中去”的本质:群众不是“成果的接收者”,而是“真理的检验者”。

  任何方案、政策、产品,只有经过群众的“实践检验”,才能知道“哪里好用、哪里没用”,才能避免“闭门造车”的错误。

  职场里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些团队做项目,方案定好后就“闷头执行”,不跟“一线同事”(这里的“群众”)反馈,结果执行到一半发现“方案跟实际脱节”,只能推倒重来。

  但懂“群众路线”的团队,会先把方案“小范围试点”,让一线同事用起来,收集他们“操作不方便”“逻辑有漏洞”的反馈,再调整优化。

  这不是“浪费时间”,是用最低成本避免“大错误”。

  四、终极本质:“群众路线”是“激活主观能动性”的钥匙

  为什么“群众路线”能在革命、建设时期发挥巨大作用?

  核心并不是“人多力量大”,而是它能激活“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群众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参与者”。

  《毛选》里反复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这句话不是“谦虚”,是事实:一个人的认知再深,也抵不过千万人的“现场经验”;一个团队的能力再强,也比不过千万人“主动投入”的力量。

  比如新中国成立后的“农田水利建设”:要修水库、挖水渠,单靠政府的力量根本忙不过来。

  但通过“群众路线”,干部们跟农民讲“修了水渠,以后浇水不用靠天”,再让农民自己“分片负责、按劳分配”。

  结果农民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白天干活,晚上还主动开会讨论“怎么修更省工”,最终用短短几年时间,建成了数不清的水利工程。

  这就是“群众路线”的终极本质:

  它并不是“用群众的力量完成你的目标”,而是“让你的目标,变成群众自己的目标”;也不是“你帮群众解决问题”,而是“让群众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放到现在,这种思维依然管用。

  比如:

  做团队管理,若只“给员工派任务”,员工只会“应付了事”;但如果用“群众路线”的思路,让员工参与“目标制定”,告诉他们“这个任务跟你的成长、收入有什么关系”,员工就会主动想办法、找方法。

  这就是“激活主观能动性”的力量。

  最后:懂“群众路线”,就是懂“怎么借势成事”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毛选》里的“群众路线”,从来不是“政治术语”,而是一套普通人掌握能落地的“做事逻辑”。

  它的本质,总结起来就三句话:

  1. 不做“被动迎合者”,做“需求转化者”——把零散诉求变成共同目标。

  2. 不做“闭门造车者”,做“答案寻找者”——从现场群众那里找实在办法。

  3. 不做“单向管理者”,做“动力激活者”——让更多人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重读“群众路线”,不是要复刻过去的做法,而是要学会一种思维:任何时候,不要只盯着“自己能做什么”,要多想想“别人能一起做什么”;不要只纠结“自己懂什么”,要多问问“懂的人能教什么”。

  用“群众路线”的视角看问题,就会发现:看似无解的难题,答案并不在“更高的位置”,而在“更贴近问题的现场”;很多看似不够的力量,不在“更强的资源”,而在“还没被激活的人心”。

  这或许就是《毛选》的魅力。若你觉得有启发,不妨分享给身边的人,一起从经典里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