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学习毛泽东

毛泽东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25-10-11 11:17:31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   作者:刘正妙 蒋冲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摘要】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初心的本质要求。在领导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将党的理想信念建设置于思想建党的首要位置,从内涵意义、主要内容和方法路径等方面对党的理想信念建设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形成了毛泽东关于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系统塑造了党的理想信念的信仰之基、信念之力与信心之源。这一重要思想对新时代应对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所面临的主体性、场域性、动力性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磅礴的历史伟力。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全党“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明确了党的理想信念的核心内涵和践行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体系之中,信仰是党的理想信念的“灵魂”与终极指向,信念是“骨架”与行动支点,信心是“锚点”和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信心是“信仰、信念、信心”在历史语境与革命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共同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体系。毛泽东关于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提高到新境界,对应对当前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所面临的主体性、动力性、场域性挑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毛泽东关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

  毛泽东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始终坚信中国革命一定能够成功,在百余年历史进程中历经曲折而不气馁,根本在于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魂脉,因其根本解决“信什么”“为何信”“如何行”的核心命题,深刻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与行动逻辑。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党的理想信念的魂脉。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确立理想信念的根本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保持党的理想信念的鲜明底色。

  共产党人是不能离开真理谈理想信念的,“主义”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根基。青年毛泽东曾谈到:“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真理,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根基,其鲜明的理论特质集中体现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党践行理想信念提供了根本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迈向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阶级力量与现实路径。毛泽东强调,“不能脱离现实去追求虚幻的理想和价值”,“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是革命的现实主义者,绝不作空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共产党人必须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在革命建设实践中扎实迈向共产主义目标。

  毛泽东阐释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方法体系,强调系统学习理论是培育信仰的根基,在斗争实践与为民服务中坚守、淬炼信仰构成实践逻辑,该路径体系以理论与实践融合为特征,确立信仰建设认知原点,建构信仰深化实践场域。

  共产党人要在学习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首要在于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唯有透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懂”,才能够实现内心深处的“真信”,进而将信仰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真行”。“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共产党员进行世界观的改造,以培养他们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到,如果我们党有一两百个能够完整而非零散、切实且非空谈地掌握马列主义的党员同志,我们党的战斗力将会得到巨大的提升,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他还要求党员干部深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思想交融深化理论认知,凝聚党内共识,增强组织战斗力。

  共产党人要在斗争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形形色色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交锋斗争中得以发展壮大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共产党人能够始终如一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其一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革命斗争与思想交锋中经受住了实践检验,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其二在于秉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共产党人始终重视思想建设,在持续开展的思想斗争中,主动破除错误观念,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确保信仰历久弥坚。

  共产党人要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毛泽东强调,真正的铁壁铜墙“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务必与群众紧密相连,要始终将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置于最高位置。“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他批评“有些同志自以为马列主义很多,其实一接触到实际工作,可以说连马列主义的气味都未闻到一点”。毛泽东认为必须让党员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内在统一性。

  二、毛泽东关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思想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基本素养,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最醒目标志。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是党的理想信念建设的关键所在。

  从内在结构看,信念是认识、情感与意志的辩证统一:理性认知是生成起点,党员通过深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情感认同;意志为践行提供支撑,驱使党员在挑战中行动并坚守。毛泽东把这一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动态过程,概括为“知—信—行”。他说:“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信念是“知”与“行”的关键连接点,是共产党人精神世界与实践行动的核心支点。

  “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毛泽东认为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首次将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与科学方法论相结合,它区别于其他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最科学、最革命、最合理的,标志着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性跃升。在他看来,共产主义是指向未来人类解放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理想,揭示了这一崇高社会理想的历史必然性及实现路径。在党的理想信念体系中,共产主义信念向上承载信仰内核,将抽象价值理念转化为实践原则;向下为信心筑牢理论根基,使其基于信仰理解与现实判断,这种承上启下的特性凸显其不可替代的逻辑地位。

  坚持共产主义信念要处理好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旗帜鲜明地反对“渺茫论”“收起论”“割裂论”。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渺茫”这种错误观点,“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他明确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内涵及定位。“共产党是有现在的纲领和将来的纲领,或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的。”最高纲领是旗帜与方向,但在不同历史阶段,必须脚踏实地为现阶段的目标,即最低纲领而奋斗。在他看来,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辩证统一的。“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

  毛泽东强调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标识,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收起’不得的,一收起,中国就会亡国”。党的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所领导的武装起义打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鲜艳红旗。这面用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信仰之旗,将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问题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结合了起来。“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20世纪40年代,针对资产阶级顽固派“收起共产主义”的错误言论,毛泽东指出“我们绝不会放弃我们自己虔信多年、并为之牺牲奋斗多年的共产主义”。因此,共产主义是“收起”不得的,一收起,中国革命道路就将偏航。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必须反对“割裂论”。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二者共同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他提出“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蕴含革命阶段论、历史规律论和政治方向论三方面的内涵,明确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方向。这一理论深刻剖析了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廓清思想迷雾,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指导。同时,毛泽东还阐述了社会主义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的趋势,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共产主义因素的积累将最终推动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既要破除错误思想观念,又必须构建具体路径。一是加强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毛泽东意识到以农民为革命主体力量的中国革命,必须通过共产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才能清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提高战斗能力。新中国成立后,他提出,“各级党部不单是解决问题和指导实际工作的,它还有教育同志的重大任务”,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途径向全党阐释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愿景,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与共产主义目标的内在关联。二是培养党员干部共产主义精神。毛泽东指出:“我们国家需要大批真心实意致力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且坚定树立改革志向的人。我们共产党员理所当然都应成为这类人。”他强调通过劳动培育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在他看来,党员干部借由劳动实践,可以促使党员干部摒弃官气,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投身于革命工作,“党和群众就打成一片了”,进而形成“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三是坚决反对“左”倾和右倾错误,坚定党的理想信念、促进革命力量团结,将科学处理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关系作为达成历史使命的关键。“立三路线”的“左”倾错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就是典型的脱离中国实际情况干革命,低估了实现共产主义艰巨性的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反思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时,意识到必须让全体党员干部“真正懂得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到共产主义”。

  三、毛泽东关于坚定社会主义信心的思想

  毛泽东所阐释的社会主义信心是党的理想信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信心既包含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坚定向往,又蕴含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清醒认知。社会主义信心使全党在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中锚定实践坐标,凝聚奋进力量,让党的理想信念在知行合一中更加坚定。

  对于社会主义事业,毛泽东早就指出:“要改造社会必须有一种正确的远大的理想,并且为实现这种理想而奋斗,这个理想就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详细阐述了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政策及最高与最低纲领关系,标志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前途的认知走向成熟。毛泽东从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等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的目标,围绕“对党和革命有信心”“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等理想信念进行擘画。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对社会主义有信心,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他看来,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支撑“锚点”和动力源泉。

  社会主义信心涵盖对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实践等方面的信心。第一,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有信心。社会主义信心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其实践效能强化了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植根于中国实践。毛泽东明确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信心。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是坚定党员社会主义信心的基础。毛泽东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这一认识既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教育党和人民科学正视矛盾,让党和人民在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的同时保持谦虚谨慎,避免盲目自信。第三,对党的坚强领导有信心。“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 “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党坚强领导下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效,无不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在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从理论保障其科学性、实践引领其前行方向以及凝聚各方力量等多个维度,为人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强大的信心支撑。

  毛泽东从多维度构建社会主义信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夯实社会主义信心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视为彰显制度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心的关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幅增长,建立起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在一些重要工业产品如钢铁、煤炭、电力等的产量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生产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些实实在在的成就,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优越性,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带来的幸福生活,从而极大地坚定了党员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激励他们以更坚定的信念投身社会主义事业。

  二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筑牢社会主义信心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党心民心的精神纽带,更是筑牢社会主义信心的重要支柱。毛泽东曾深刻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论断揭示了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本质关联。对党员而言,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为核心,通过系统的思想教育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一方面,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通过理论武装夯实理想信念根基。毛泽东界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离不开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另一方面,先进文化以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载体,构建党员集体精神记忆。它通过文艺作品将理想信念具象为英雄形象与奋斗故事,以文化符号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让“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转化为对党忠诚的行动。这种文化浸润强化党员价值认同,形成“理想—实践—信心”闭环,使理想信念在代际传承中保持生命力。

  三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社会主义信心奠定基石。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共产党人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内核。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在经济建设上,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外交层面,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他说:“我们应当有志气、有决心做到这一项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有伟大意义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应当有信心做到这一项事情。”中国共产党领带人民通过不懈奋斗,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均取得显著成就。这种独立自主的实践让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自身的发展模式,从而使全党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四、毛泽东关于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的政党。建设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首先要从理想信念做起。”毛泽东关于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思想为新时代应对党的理想信念建设的主体性、场域性、动力性挑战提供了极具针对性与指导性的现实启示,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

  (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和实践中应对党的理想信念建设的主体性挑战

  党的理想信念建设面临的主体性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党员个体认知和践行意识弱化。当前党员队伍结构与思想状态呈现新特征:党员干部年轻化和思想多元化,部分年轻党员存在经历单一、上进心不强的问题;在长期安逸的环境下,少数党员出现“躺平”心态,对理论学习敷衍,存在“思想懈怠”风险。二是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与时代要求的适配性不足。党员干部作为“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待强化。面对主体性挑战,新时代党的理想信念建设要坚持在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中以理论清醒夯实信仰根基。一方面,始终坚持在学习中坚定党的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奋斗,同样不能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撑。毛泽东始终强调以学用结合解决党员认知与行动问题,把理论武装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路径。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另一方面,党员要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实践,在解决群众难题中淬炼党性,推动理论认知升华为信仰自觉,让马克思主义真理转化为坚定信念的内生动力。此外还要健全学习制度,提升理论武装实效,增强信仰自觉。“党性缺失”的根源在于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足、运用能力欠缺。习近平强调党员学习要重数量与质量,中央从顶层设计上以制度支撑理想信念教育,提出常态化制度化任务,具体措施包括:党委重视并构建党内教育体系,科学化抓制度管理,常态化抓日常管理等。

  (二)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中应对党的理想信念建设的场域性挑战

  习近平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历史与现实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推动中国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从根本上决定了政治方向。正确的政治方向,又引领着我们确立契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一道路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坚定的理想信念,应该从我们走过的道路上去体会它、认识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特质,揭示了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形态。新时代我们必须坚决廓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认知:一方面要驳斥将其污蔑为“国家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极权资本主义”的荒谬论调,澄清其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理论定位;另一方面要纠正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完全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揭示其本质上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准则,又立足国情创新实践。这种中国化形态扎根本土,契合人民期盼,顺应时代潮流,是国家发展的必然之路。这条道路蕴含的理想信念,是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凝聚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信仰与行动自觉,成为坚定道路自信的思想灯塔。

  (三)在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中应对党的理想信念建设的动力性挑战

  世界百年变局下,党员理想信念建设是抵御外部风险的“防御工程”和推动自我革命的“动力工程”。由于长期执政的“四大考验”“四大风险”叠加国际意识形态斗争,部分党员受外部思潮冲击,出现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难以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实践动力。毛泽东关于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思想蕴含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必胜信心,为“四个自信”提供历史镜鉴,展现共产党人把握历史规律、主动担当的精神品格,成为激励党员迎难而上的动力源泉。

  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历史自信及党的忠诚信任,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重中之重。一是坚定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结合国情长期探索的正确道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道路,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成功实践,每一步都彰显强大生命力。坚持道路自信,方能坚信沿着此路必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稳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坚定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符合国情、紧扣时代,与时俱进地回答中国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秉持理论自信,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把握发展规律,应对挑战,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坚定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信念,发挥制度显著优势,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提供制度支撑,确保中国道路行稳致远,凝聚中国力量。四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以其悠久历史和深邃内涵滋养着民族发展。新时代厚植文化自信,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结 语

  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共产主义信念建设、社会主义信心建设共同构成了毛泽东关于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思想。马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信心的理论来源和思想源泉;共产主义信念为社会主义信心提供方向指引;社会主义信心为共产主义信念提供实践支撑。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党人就会失去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追求;而脱离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指引,便难以形成矢志不渝的奋斗信念。毛泽东关于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重要历史镜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关于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思想,推动全党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坚守初心使命,在开展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锤炼执政能力,不仅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入了理论活水,更以“历史—现实—未来”的逻辑穿透力,为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力量。

  (作者:刘正妙,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冲,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源:“湘大毛研中心”微信公众号,原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4期”;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