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评述毛泽东

[视频]司马南:切·格瓦拉见到毛泽东为啥如此激动

2013-07-09 15:51:42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司马南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司马白话》:切格瓦拉见到毛泽东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背景资料]切·格瓦拉见到毛泽东激动得说不出话

  【记忆中的毛泽东影像】默人

  在遥远的东方国度,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他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年轻人崇拜的革命偶像。到上世纪90年代,他的形象更是烙入了中国的大众艺术和文化,出现在戏剧、歌曲,甚至印在了T恤、挎包、烟盒上,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他,就是曾经驰骋在南美大陆上的革命斗士——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那张由摄影师阿尔瓦罗·科达拍摄的、戴着贝雷帽的照片,无疑是20世纪最著名的人像照片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有革命性最有战斗性的头像”。

  切·格瓦拉,作为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伟大革命者,成为青年人成长道路上绕不开的文化墓碑。他甚至成了划分文艺青年、中产或者先锋知识分子的象征符号之一。国内一些喜欢摇滚的青年人,建立了“切·格瓦拉中文网站”,介绍他的事迹和他的诗歌,同时膜拜着他那不可复制的叛逆精神。一些年轻人甚至把切的语录、诗歌以及几张照片作为其精神动力与支柱。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的年轻人之所以喜欢切·格瓦拉,只是觉得他很“酷”。在他们心目中,切·格瓦拉是名牌钟表、雪茄烟、摩托车、高尔夫等时尚用品锺爱的广告大使,也是球王马拉多纳的肩头天使一般的图腾。除此之外,切·格瓦拉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2005年,巴西著名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用他的史诗电影《摩托日记》,在全世界重新燃起了切·格瓦拉热。而此时的中国北京,北兵马司剧场,八位女演员和一位女导演创造了将话剧《切·格瓦拉》连演15场的纪录,剧中主人公的一句经典台词“不革命行吗”,成为众多年轻观众的“口头禅”。

  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切·格瓦拉因为把游击战理论发扬光大,变得几乎家喻户晓。据说,切·格瓦拉非常崇拜毛泽东,他曾因为刚出生的女儿长得像毛泽东而兴高采烈,也曾公开说中国的公社模式和对精神因素的强调,符合他的“世界革命思想”。

  1960年12月1日,代表古巴来中国访问的切·格瓦拉,见到了被他奉为导师的毛泽东。他竟然像歌迷见到心仪已久的偶像一样,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而毛说的第一句话是,“切,你好年轻哟。”两人合影的照片上,孩子般兴奋又紧张的格瓦拉,给当时许多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那个沉郁又亢奋的时代,张扬不羁的切·格瓦拉,注定是困惘与怀疑中的中国青年记忆里一个遥不可及的偶像。他们诵咏他的诗歌,默记他的事迹,咀嚼着他那时流传还不多的寥寥数语。在他们心目中,切·格瓦拉代表一种生存的意义,是当时那个两极对峙的世界上最先锋的力量象征。人们高举着偶像的旗帜,只是想找到一种生活与精神的依据,正如一位当年的格瓦拉的崇拜者所说,那时候“人们热爱格瓦拉,实质上是热爱属于自己的切·格瓦拉,爱自己残存的理想主义的那一部分”。

  四十年来,切·格瓦拉的影子从来没有离开过他曾为之奋斗的这个世界。他的浪漫的和诗意的生活,他的游击战,他的刚果革命和拉美革命,他的绝不可能重来一次的古巴革命,这一切,本身就像是一出完美而虚幻的戏剧。他以一种激进的以卵击石般的浪漫主义革命者气质,成为红色世界最特立独行的自由冒险家和当代最伟大的乌托邦战士。

  无论是从标签到偶像,还是从偶像到商标,切·格瓦拉都依然是整个世界20世纪以来最值得怀念的风流人物之一。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人们的内心里对美好精神的最纯洁的追求从未泯灭。因为我们永远需要保留一些记忆来提醒自己,比如一段苦难而伟大的自我流放的历史,或者,一个坚定、浪漫又辉映着理想主义荣光的偶像英雄。

  “为了成功,你必须先抛弃一切”、“革命并不会瓜熟蒂落,你必须亲自采摘果实”……2007年,《切·格瓦拉语录》首部中文版推出,这些哲理语言再一次激起了中国人的切·格瓦拉热。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切·格瓦拉的名字便在世界传扬。当年中国也曾称赞过切·格瓦拉在古巴推行的游击战道路,而西方对切·格瓦拉则冠以“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等称号。直至2000年,北京舞台上演的话剧《格瓦拉》还曾轰动一时。那个生活在地球另一面的传奇革命家,切·格瓦拉的战斗和生活的轨迹其实曾与我们紧密相关,其悲欢也值得国人品味反思……

  在古巴革命中闻名的格瓦拉,原本是阿根廷人。切·格瓦拉于1928年生于较优裕的家庭,毕业于医学院,在行医中痛感人民苦难非药可治,在阅读了马列著作后决心从事政治斗争,以解放整个拉丁美洲为己任。1957年,切·格瓦拉在墨西哥结识了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罗并与其结成密友,两人很快便率一支小队乘船潜回古巴,登陆后他们上山进行游击战,一年多后就推翻了亲美的独裁政权。

  在“七支步枪起家”的斗争中,格瓦拉读过西班牙文本的《毛泽东选集》后深受启发,后来切·格瓦拉一再说:“毛泽东是游击战大师,我只是个小学生。”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翌年,格瓦拉便来华访问。切·格瓦拉见到了被自己奉为导师的毛泽东,两人亲密地拉着手说话。回国后,格瓦拉便拿起甘蔗刀下田,宣布这是仿照人民公社的榜样,并号召民众学习中国专家不计较工资只讲奉献的精神。

  格瓦拉做体力活并不是装样子给群众看的,而是实实在在地真干,业余时间特别是星期六下午,他的时间主要用于义务劳动。切·格瓦拉公私分明,年幼的孩子生了急病,切·格瓦拉也绝不许用自己的公车送医院。在当时物资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发给每个高级领导人一张特殊供应卡,位居国家第二把手的格瓦拉马上退回,而且始终要求家人到商店同普通百姓一样排队买东西。至于切·格瓦拉那些同战士一样站岗,治疗被视为瘟神的麻风病人从不戴手套一类的故事,更是广为传扬。正是这种毫无利己动机的献身榜样,使格瓦拉能够超越时空,被贫困国度的民众和许多富足的西方人同时接受和称赞。卡斯特罗对这位战友的评价则是:“一个在行动上没有一丝污点,在举动中毫无瑕疵的典范就是切!”

  在革命胜利后的古巴,格瓦拉在取得古巴国籍后只呆了六年。当时,中苏论战势同水火后,切·格瓦拉感到两面为难,便在1965年2月再次来华访问,切·格瓦拉主张同苏联停止论战,但他的建议未被接受,切·格瓦拉也没见到毛泽东。带着忧郁离华后,格瓦拉便在公开场合消失,并登报宣布放弃职务和国籍,使古巴政府不必对其行为负责。

  1967年10月9日,拉丁美洲著名革命家、“游击中心”理论倡导者切·格瓦拉在前一天战斗中负伤被俘后,被美国支持的玻利维亚军人政权枪决。

  (本文内容源自美洲旅游网,图文编辑/默人)

 
相关文章:
 

【学者专栏】司马南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