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怀念追思

一个圆圈

2022-10-18 10:32:14  来源: 红旗文选   作者:莫易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众所周知,毛主席一生有过四段婚姻。第一段婚姻,是父亲毛贻昌替14岁的毛主席包办的,是毛主席始终不认可的。

  罗一秀以毛家媳妇的身份在毛家生活了三年,毛主席像对待自己的亲姐姐一样敬重了她三年。

  1910年,罗一秀因痢疾病逝。毛主席虽然不承认这桩婚事,但他还是为有名无实的亡妻守了灵,日后甚至还因这位原配破了一次例。

  毛主席的第二段和第四段婚姻是众人皆知的故事,在这里就不细说了。毛主席的第三段婚姻,结束得有些令人猝不及防的费解。

  1909年9月,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贺子珍出生在井冈山东麓的江西省永新县,父母给她取了一个很应景小名——“桂圆”。

  1927年4月,永新县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临时县委,贺子珍和她的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当选为县委委员,大家将他们兄妹三人称为“永新三贺。”

  同年7月,在永新组织农民武装暴动后,为躲避国民党的追捕,贺子珍跟哥哥贺敏学一道上了井冈山。

  10月,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宁冈茅坪。

  彼时,长沙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毛主席十分牵挂妻子杨开慧,便委托茅坪一个小店主吴福寿下山去打听消息。第一次,吴福寿到了湖南茶陵,无功而返,毛主席又将杨开慧的具体住址告诉他,请他到长沙一带去打听。吴福寿到了长沙,找到杨开慧的住址,没见到杨开慧本人,却听到杨开慧已被敌人杀害的消息。

  听到吴福寿带来杨开慧被敌人杀害的消息,毛主席信以为真、肝肠寸断、一病不起。

  为建立革命根据地,毛主席强忍悲痛,带病给井冈山上的武装力量袁文才两次写信。袁文才被毛主席的诚挚和大度所感动,决定请毛主席率领的起义部队上山。

  毛主席一来到井冈山,有意要让毛主席当井冈山女婿的袁文才和王佐将他安排在了井冈山茅坪谢家小院里,并让同住在小院里的贺子珍照顾他。

  朝夕相处,毛主席和贺子珍很快对彼此有了了解。毛主席被贺子珍的英姿飒爽和果断勇敢深深吸引,气宇轩昂、成熟稳重的毛主席也深深吸引着贺子珍。双方光芒四射的魅力,使得相差十几岁的两人互生爱慕。

  伴随着井冈山上烂漫的鲜花开放,二人的情愫也春意盎然,在爱慕与尊重中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袁文才和王佐更是极力撮合。

  1928年5月28日,毛主席与贺子珍在井冈山茅坪象山庵完婚。

  这对情投意合的革命伴侣经历了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十年。

  在这十年中,毛主席在政治上三落三起。一次又一次被排挤,被孤立,只有贺子珍一直陪在他身边,默默地安慰着他,鼓励着他,支持着他。

  这十年,对贺子珍来说同样是艰难的十年。她身为一个女子,始终与毛主席转战各地,还为毛泽东诞下多个子女,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努力地尽到一个战土、母亲和妻子的责任。

  在长征中,为了保护战友,她多次中弹负伤。这些弹片一直都留在她的体内,使她长期遭受巨大的痛苦。

  无论多么艰难,她都走过来了;无论多么痛苦,她都坚持下来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在长征结束后不久,他们就分开了。

  个中原因,或许正如毛主席跟贺子珍所说,你是铁,我是钢,碰到一起就响叮当——双方的个性都太强。

  来到延安后,身为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毛主席日理万机。这时的贺子珍因为病痛,不能从事太多工作,只能待在家中做一些文书类的事情,这让她感觉自己与毛主席的生活逐渐脱节。彼时,无数优秀进步青年从四面八方涌至延安,涌向毛主席,又让贺子珍自我感觉配不上毛主席。因此,她在精神上有了严重焦虑,经常为一些小事大发脾气。

  1937年,一位美国女记者来到延安采访毛主席。这位女记者讲起话来无拘无束,毛主席又妙语连珠。看到二人有说有笑,贺子珍觉得这位女记者太过开放,便对其恶语相向。这使毛主席十分尴尬,他批评贺子珍小题大做、不顾影响。贺子珍不服,两个人大吵起来。

  一气之下,贺子珍说要去西安,去苏联治病,去取出身上的弹片。

  1937年10月的一天,刚开完洛川会议回到延安的毛主席,收到了贺子珍的诀别信——一块白手帕,上面写着“从此诀别”。

  凤凰山的窑洞里,人去屋空,贺子珍人已在西安。

  物是人非,毛主席黯然神伤,他对自己的警卫说:"她执意要走,听不进我的话。我哭了,怎么劝怎么说也没有留住她。”

  这一别,就是二十一年。

贺子珍纪念馆

图源:搜狗百科

  1959年,贺子珍的好友曾志上庐山找到正在开会的毛主席,说她要将正在南昌休养的贺子珍接来跟主席见一面。毛主席没让曾志亲自去,委派了两名女同志秘密把贺子珍接来庐山。

  正值盛年的贺子珍白发苍苍,仿佛一个历经磨难的老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见到毛主席,她泣不成声。这次会面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结束的时候,贺子珍的精神有些恍惚,毛主席心生担忧。

  倔强的贺子珍跟曾志坦言,自己当年赌气离开延安,是太过冲动,是“真不懂事”。

  贺子珍和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出生时,正值中央红军遭受国民党东北军的猛攻。为了确保革命路线有序进行,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商议后主动撤到了陕北保安县,一个异常贫困的小县城。

  战时条件不佳,保安当地的形势更加严峻,缺衣少粮不说,连个落脚的地方都很难找到。即将临产的贺子珍急需找到一个能躺下来生孩子的地方。警卫员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处破旧窑洞,贺子珍硬是顶着一身潮气生下了李敏。

  艰苦的环境里,大家都对这个新生命的到来欣喜不已。邓颖超抱着瘦小的孩子心疼不已,连呼“真是个小娇娇”。

  这就是李敏乳名的由来。

  1968年,毛主席呼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各层各级干部响应号召,将各自的子女纷纷送往农村。

  作为毛主席的子女,李敏也于1969年来到河南遂平县莲花湖的“五七干校”参加劳动。

  九·一三事件后,毛主席受到极大地打击。因病回京的李敏,数次去探望父亲,每次去时,她都觉得父亲晚年的生活孤苦,内心也十分孤寂。有一次见面,父女二人竟然长时间对坐无话。

  李敏最后一次见到爸爸时,他已经躺在床上面容憔悴,说话也很吃力。李敏强忍泪水叫了一句“爸爸”,毛主席反应过来后,紧紧地拉着女儿的手说:“娇娇,你来看我了?”

  李敏使劲点了点头。

  毛主席又问:“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

  听到这句话,李敏听的心都碎了。

  毛主席再问:“你今年多大了?”

  “39了。”

  “不,你38。”

  毛主席用微弱的声音吃力地纠正她。虽然病入膏肓,可是他依旧记得女儿的年龄。最后,毛主席强撑着体弱的身体,用手指在李敏面前画了一个圆圈,并喃喃说了一句话。

  因为声音太小,包括李敏在内的身边所有人都没听清楚毛主席说的什么。李敏还没弄明白,毛主席就又昏过去了。

  这件事,成了李敏心中一个解不开的谜。

  毛主席逝世后,李敏在跟母亲的一次见面时,说起对父亲最后一次见她比划圆圈的动作表示不解。母亲贺子珍听懂了,她告诉女儿,自己的小名叫“桂圆"。

  李敏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爸爸是在向她询问自己的母亲贺子珍的情况。

  李敏懊悔不已,泪流满面。贺子珍同样流泪不止,她明白自己和主席后来未曾见面,但心里从未放弃过对彼此的牵挂。

  1979年,在组织的安排下,贺子珍来到毛主席纪念堂。望着静静躺在水晶棺中的主席遗容,她久久不愿离去。

  想来,她心里也有千言万语,要对主席倾诉……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