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毛泽东时代

孟令昌:“上山下乡”的三大历史性贡献

2023-12-22 09:27:55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孟令昌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许多人对此“讳莫如深”,实际上,上山下乡应该分成两个阶段,就是从1956年到1968年的上山下乡以农场模式为主;1968年以后以插队模式为主,这也是借鉴苏联老大哥模式。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改变了过去移民开荒的办法,而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此举既解决了粮食短缺,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而在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苏联的城市青年移民垦荒运动,回来后就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

  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但受害于文化大革命,因文革造成了中学生滞留学校,到1968年中国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奇景,这年的冬季起,插队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上山下乡解决了三大问题:

  一是保持了国家的基本稳定。

  建国后,农民翻身成了主人,许多知识分子都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年轻人崇拜的革命英雄主义,他们精力旺盛,折腾的劲头,革命的理论空前高涨,要让他们科学合理的释放出来,从当时的现实情况考虑,上山下乡在客观上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把这些学生分散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之中,也就消除了红卫兵的破坏力。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从政治生态上来讲,搞资本主义复辟的势头不是没有,有些人隐藏的很深,好像得了天下,就高枕无忧,可以横行霸道了,抢权、夺权的野心大的很,势力强得很,人数多的很;搞修正主义的人也有,伪装的很真,国家面临的形势并非一片大好,而是非常严峻,想想后来“八.三严打”,就知道非常时期,只能用非常手段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几乎任何人都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非凡的人只有用非凡的办法去治理,必须有全局意识、大局意识和时局意识的人才能想出科学的办法来,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起国家更大的动荡,危及新中国的稳定。

  二是厚植了人民群众之间的阶级感情

  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文革时期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摒弃传统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用劳动创造更伟大的劳动,从劳动中发现真理,与人民群众厚植阶级感情,实现人生价值。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国家不能没有向心力,人民不能没有凝聚力,社会阶级不能分层断面,每一个知青都是一部神奇的人生。毛泽东思想和雷锋精神等,其内涵就是社会主义的初心,离开毛泽东思想和雷锋精神等,就会离开社会主义,就会离初心越来越远,就会抛弃社会主义制度。中国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不能让先辈们的鲜血白流,这个教训必须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几百年来,中国人从苦难中走向辉煌,走向成熟。

  三是培养和造就了过硬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1968年底,中苏关系对立,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全民皆兵”“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等一系列关于备战的指示。城市里开始修建防空洞,沿海地区不少军工企业纷纷西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组建了以“知青”为主要成员的大量“生产建设兵团”。从政治方面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又是"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及其利用毛泽东某些思想理论的产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演变成一场政治运动,与毛泽东认为要对青年学生进行"再教育"的想法和他试图以此来缩小三大差别的思想有关。毛泽东希望知识青年要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培养和造就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正确的路线指导之下,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同工农相结合。城市相对农村来说固然很好,都知道好,但是“僧多肉少”会造成更大的灾难;国家建设需要知识青年,但是“鱼龙混杂”不仅不能建设中国,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就好像水渠没有修好的情况下,突然涌下巨大的海浪,根本消化不了,一部分人确实有一颗红心建设中国,还有一部分人“混水摸鱼”“煽风点火”,理想很美好,实事很潦草,危险的很,让八亿人民团结起来,困难的很。

  “上山下乡”何止是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关键是稳定了国家和社会的命运,最重要的是培养了革命接班人。那些“知青们”沉稳的思想,成熟的斗争经验,丰富的人生故事,一直主导并引导着中国青年爬过一座座山,蹚过一条条河。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什么时候能出现过,人人满意?如果用几个不满意,哪怕几个大的不满意,来换取国家的基本稳定、长久稳定,这是何等的贡献!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有时候还往往会被多数人摧毁,伟人和凡人对事物的认识高度肯定不一样,而这样独到的远见和为民、忧民的情怀,哪是凡人所能理解的。要不忘来时路,不乱当下路,不改初心路,不迷未来路,历史的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的问题要用现实的眼光看待,才是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

  【文/孟令昌,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