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给我推了一篇10w+的热门文章,题目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到底有多穷?》
所谓的“文章”其实就是一张人均GDP的对比图:

按照这张图的说法,1980年非洲有41个国家的人均GDP高于中国,而到了2016年只剩1个,以此来说明“1980年以后中国的发展成就有多大”以及“新中国前三十年有多落后”。
类似的说法此前已经被一些官方学者提过: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比非洲还落后”,真相果真如此吗?
笔者查了几项指标。
1980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是0.33吨,而同期非洲人均粮食产量仅0.15吨。因为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农业是靠天吃饭,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因为人口激增导致的过度垦殖以及气候因素,1980~1990年代非洲国家的粮食产量普遍出现大幅减少;而同期的中国却依托毛泽东时代积累的水利设施、种子改良以及化肥生产线投产,粮食产量持续增加。
1980年中国人均发电量304.58度,而同期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国家人均发电量不足100度,除了少数殖民地时期工业基础较好、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高于中国,例如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北非国家人均发电量在600~1000度之间,利比亚、加蓬等产油国以及盛产黄金的南非人均发电量也相对较高。
1980年中国人均钢产量0.037吨,而同期非洲人均钢产量仅0.005吨。
198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66.8岁,而同期非洲人均预期寿命仅为49.7岁,埃及、摩洛哥等较发达的北非国家也不到60岁。
如果继续对比同时期中国与非洲的人均水泥产量、化肥产量、铁路里程、纺织品产量,等等各项数据,也能得出相似结论。
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悖论:为什么1980年非洲绝大部分国家的各项工农业品生产指标都比不上同期的中国,而人均GDP却高于中国?
其实,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对于这种现象都不难理解。
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境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当时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高度依赖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出口,石油、铜、咖啡等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以直接换来外汇,价值直接计入GDP,推高了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
然而,二战后非洲国家虽然在政治上纷纷摆脱宗主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建国,但帝国主义仍然通过国际垄断资本控制着非洲的自然资源和商业资源,让非洲各国继续充当廉价资源提供地和商品倾销地,看起来不低的人均GDP背后是财富大量流向国际垄断资本,留给非洲人民的只有无止尽的民族仇杀、贫富分化、饥饿与病痛……
此外,国际垄断资本为了经济殖民的需要,为非洲国家提供了相当规模的国际投资和贷款,这些资金的流入虽然在短期内能提升GDP数据,但同样也累积了债务和腐败,无助于实质性的生产力增长。
所以,“悖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GDP统计口径的问题。反观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实行的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庞大的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绝大部分都是非商品化的,这些不可估量的价值根本无法在GDP中体现出来。仅仅是毛泽东时代的农民拿工分修建起来的八万多座水库,如果要折算成GDP应该值多少?
要知道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为2039亿元人民币(按建设期汇率折算约248亿美元),而毛泽东时代仅八万多座水库的土石方量就相当于1200个三峡工程,换算一下就是近3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仅水利工程一项平均每年就要为毛泽东时代增加超过一万亿美元的GDP。
拿GDP来污蔑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比非洲还“穷”,这是对毛泽东时代亿万劳动人民勒紧裤腰带创造的天量财富的抹杀。
更为关键的是,相比大多数非洲国家高度依赖廉价资源出口的单一经济结构,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建立起来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了一个门类齐全、链条完整的工业基础;土壤改良、种子培育、水利设施兴建、化肥生产线的投产,这些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接近于100%的适龄儿童入学率,极大地提高了人口素质……这些都是当时的非洲不具备的,更不用说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在核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尖端科研领域的突破和积累,更是非洲无法想象的。
以上种种,才为中国后面的发展积蓄了磅礴的力量。
【文/秦明,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子夜呐喊”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红歌会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