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创造的社会主义“五大”文明
毛主席创造了中华民族社会主义“五大”文明,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观点是全国著名教授张蔚萍老提出的,本文试做探讨,以为抛砖引玉。
余以为,在我国经历了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后,在面对世界未有百年之大变局的当下,研究思考毛主席开创的社会主义“五大”文明,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具现实和未来意义。
毛主席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继承者。他的思维范式、行为风格、意志禀性和文化形态,无不浸润着中华文明的优良元素。但毛主席这一世界顶级伟人,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又以他独特的智慧禀赋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峰值。
本文第一至四篇已发,此为第五篇(终结篇)。
(五)毛主席创造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本文所讲生态文明,是指环境生态文明。毛主席创造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的是毛主席领导新中国改造河山治理环境的伟大创举。
环境,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孕床。环境变迁,文明演化。环境,对人类文明具有基础决定作用。君不见,想当年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高昌已尘封在了荒漠中,楼兰也只留下了遗迹!
正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然而,新中国环境的治理,却是开始于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我想这是大家都能想象得到的。一是连年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当然其中有的是必要的代价,例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但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在我们国家可谓是相当长时期的。往上可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从那时起,战争在中国大地上就没断过,英、法、日、八国联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连次侵略,中国军阀之间连年混战,尤其是日本鬼子的侵华战争,持续了14年,对中国环境的破坏是摧残性的。笔者的家乡,冀中平原东部,现在人们看到的是地平路通,但我记事的时候,各村都还残留着一两丈高的围墙和两三米深的壕沟,有的地方还残留着日本鬼子的炮楼及周围的深壕,而且村与村之间也是沟壑相连,可谓是破烂不堪,满目疮痍。二是蒋介石国民党逃离大陆时,不但把能弄走的都弄走了,而且还对能破坏的进行了破坏,留下的是摧残殆尽的工农业烂摊子,使得本来就落后的中国经济,再加上战争和人为破坏,真正是到了要什么没什么的“一穷二白”的窘境。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极端恶劣的状态下,毛主席领导新中国开始了修复河山、改造环境的伟大壮举。庆幸的是,他老人家既有再造山河的伟大抱负,更有再造山河的伟大才能。他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在他的英明领导下,新中国前三十年,祖国大地已是:“似天渊翻覆”,“江草江花处处鲜”,“旧貌换新颜”。
在这里,再多生一点文字。研究学习毛主席,有时禁不住令人遐想,“毛主席莫不是上苍赐予中华民族的福神?” 我们都知道的 “南水北调”工程,它创造着无数的财富,惠及着偌大的北方民众,并将久远地扮演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角色。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这一造福中华民族的伟大工程,发端人正是毛主席。有材料告诉我们,1935年,毛主席长征经过四川阿坝红原县地区时,曾在查真梁子上问向导,当他得知,这梁子一侧的水流进白河,然后进入黄河,另一侧的水流进梭磨河,然后经大渡河进入长江,便兴奋地说:看,在这里掏个洞、拦个坝,就可以引长江的水到黄河,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进入延安后,他看到陕北地区严重缺水干旱,又想到引长江水到黄河的问题,但当时没有这个条件。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他在听取水利专家汇报工作时,明确提出了借长江水到黄河的设想。1958年的成都中央工作会议,他再次提出引江济黄问题。这一年的8月,他主持中共中央北戴河政治局会议,正式作出了“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据有研究认为,毛主席最初设想的“引江济黄”工程,是在横断山脉拦坝掏洞,利用自然落差(据测算,自然落差为17米)引水,如是那样实施,无疑是一个更经济的规划。你看,这绝对是“神人”视野。他老人家一不是学水利的,二不是研究地理的,况且又是在中央红军“逃命”的途中,咋就想及想透这样造福中华民族的伟大蓝图呢?
在这里我们还要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十八大以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打实地抓了很大的修复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知道,改开后,农村实行了个体承包,原来集体的植树造林绿化,遭到了私人滥砍滥伐,山、林承包给个人,遭到了私人资本乱采乱挖。很多资料显示,有些地方为解决财政困难,对当地资源进行过度性开采开发。更有甚者,还有些地方,资本绑架政府,违法开采,破坏性开发,既使我们的矿产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又使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破坏,付出了巨大代价。记得改开之初,看过《参考消息》刊登的新加坡的一篇文章,题目忘记了,但文章的观点仍记得非常清楚,就是“与市场经济相比,计划经济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是说计划经济有序利用资源,可以使环境得以有效保护。应该说,四十年的实践已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毛主席创造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方面的,受篇幅限制及个人能力所不及,本文只就某些方面做粗浅梳理。诚然,有些方面即使是深入研究,也是难以明其状的,因为那时的伟大付出,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福祉,例如农田基本建设等。笔者记得,1970年,家乡各生产队还组成突击队(青年和基干民兵),红旗插在田野,吃在地里,有的还住在地里,“抓革命,促生产”,农闲变农忙,战天斗地,改造砖头岗子,治理乱坟岗子,大片大片的荒地残地变良田。这样的乡村治理,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时,几乎是连年进行的,它遍及中国的广大农村,使得耕地大大增加了,环境大大美化了。记得那时每次的回家探亲,那集体的大面积种植,放眼远望,夏天是满眼的绿禾,秋天是满眼的金黄,令人喜不自禁。想想这样的乡村环境治理,如从1949年始算,将近30年的时间,是怎样的一个量级呀!其功其利又焉能尽述呢?
以下仅从四个方面述及要点,以供同仁借鉴:
一是治理水环境。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打响的第一个战役是治理水环境,改造祖国的大江大河。治水在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山河破碎,水利失修,水灾频繁,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1950年,毛主席作出了根治海河的决策;1952年,毛主席亲临黄河视察,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63年,毛主席又作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决定。经过二十多年的治水斗争,黄河扭转了过去“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淮河流域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多灾景象,海河流域摆脱了洪、涝、旱、灾四大灾害的严重威胁,真正把水害变成了水利,起到了防灾减灾、保护国土安全、优化民族生存、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水资源利用的功能,使大江大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成为了惠及中华民族,惠及子孙万代的伟大治水工程。这些大江大河的成功治理,在旧社会私有制的体制下是无法想象的。
二是植树绿化。植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但在旧中国私有制加之战乱不断的环境下,这个古老的生态文明意识不但一直处于纸面上,而且森林植被还经常遭到肆意砍伐破坏。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3月,毛主席发出绿化祖国、实现祖国园林化的伟大号召。他说,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都绿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新中国开始了全民化“12年绿化运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广大的农村基本上消灭了荒山荒岭,在一切的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实现了植树绿化。笔者记得,七十年代后期的家乡,所有的道路旁的树,都长到了碗口那么粗,依路成行,生机盎然。那是个了不起的工程,是只有集体力量才能告成的工程。
三是兴修水利。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在依靠群众治水的同时,发动亿万农民兴办水利,变水害为水利。8.6万座水库的修建蓄水,300多万公里的人工河渠和220万眼机井、16.5万公里各类堤防的建设,不但使国家防治了水土流失,大幅度增加了耕地灌溉面积,保证了农业丰收,而且使中国的可利用水资源大大增加,干旱减少,空气湿润,土地含水增加,绿色植被茂盛,气候温润宜人。现在,许许多多的水利工程,已成为了风景秀丽的旅游区。
四是治沙。治沙,是毛主席领导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新中国成立后,沙漠地区的人民,在毛主席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开始了群众性的治“沙魔”会战,创造了世界治沙史的奇迹。毛乌素沙漠,自唐代起就成为了当地人的苦难记忆。建国前,榆林全境的林木覆盖率仅为0.9%,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北部将近400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风沙区400多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经过不断奋战,治理完成造林“万亩连接工程”52片,形成了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的自然生态美景。辽宁省内的樟子松固沙造林,最早开始于1952年,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绿化沙地达到4万多公顷,有效地遏制了科尔沁沙地的南侵。库布齐沙漠,经过1.86万亩的治理,现在已有三分之二披上了绿装。
总之,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开启于新中国的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治沙治水的生态文明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旧中国恶劣的生态环境,显著地增强了中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成为了新中国最普惠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