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评述毛泽东

诗词大家毛泽东,同时代中外政治家中绝无仅有

2023-09-18 11:08:05  来源: 党史博采公众号   作者:陈立旭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意味隽永,首首精炼,句句激扬,气魄恢弘,荡气回肠,意境深远。读他的诗,可以体会到他英姿勃发的意气,柔情似水的爱恋,霹雳暴动的风烟,残阳如血的壮烈,战地黄花的灿烂,寒梅傲雪的品格,中流击水的激情,坐地巡天的浪漫,倚天抽剑的呐喊,风流人物的慷慨,人间正道的沧桑,鲲鹏展翅的遐思,乱云飞渡的气象,惊撼世界的宏图。许多诗词大家都由衷佩服毛泽东在诗词方面的造诣。在中外同时代的伟大历史人物中,只有毛泽东,兼具诗人的气质和风采。称他为诗词大家,恰如其分。

  诗以言志

  毛泽东写作的诗词,不是专门写景色或者记事物的,也不是表达小情小意的,更没有发牢骚的,研读他的每首诗词,都会从中看到他那高远的志向,宏大的意境。这些诗词,抒发了他的胸怀,表达了他的志向,正所谓“诗言志”。毛泽东生前也对诗言志极为赞成。1945年,毛泽东为诗人徐迟写了“诗言志”的题词。这既是他关于诗的一种见解,也是他对诗人的一种主张和号召。其实,更是他自己写诗意境的表达。

  青年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就已经表达了要改造国家与社会的宏大志向。他在1925年写的《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句,就表达了他的志向。而其中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句,则表达了青年毛泽东的雄浑气魄。这些诗句表明,三十多岁的毛泽东的胸襟已经足够广阔,志向已经非凡。

  在此后的诗词中,毛泽东都用不同的诗词句子,表现他为求救国救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为争取人民自由和幸福而奋斗的伟大抱负。

  ◆《十六字令 三首》

  1934年至1935年间,毛泽东写的《十六字令三首》中有这样的诗句:“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毛泽东写这些诗句时,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正处在艰难困苦时期,但诗句中的极大气魄,表现了毛泽东在这样困难时期仍然保持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情怀。1935年2月,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有这样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其时,毛泽东与红军处在长征中,红军所处险恶环境没有解除,敌军重兵围堵正在加紧,红军减员严重。在这样的情况和形势下,毛泽东却坚定地相信中国革命必胜,他写下的这些诗句,表现出他的伟大理想和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豪迈情怀。1935年10月,毛泽东写下《念奴娇·昆仑》一词,其中雄浑的诗句至今让人感到振奋:“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于1959年7月写的《七律·登庐山》中有这样的诗句:“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诗句中,毛泽东胸怀世界的意境非常鲜明。

  ◆《念奴娇·昆仑》

  有人说,这些恢弘诗句,也只有毛泽东才能写出来。这话说得对。毛泽东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理想,革命必定胜利的信念,以及他胸怀世界博大的襟怀,高尚的情操,化在他的诗词创作中,才会产生这些气魄雄大的诗句。他的诗词创作成就,与他作为伟大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的恢宏气魄和宽广胸怀密不可分。这正是毛泽东“诗言志”的写照。没有毛泽东那样博大的情怀和伟大志向,自然写不出这样的雄浑诗句。

  毛泽东诗词所表现的“志”,不论是战争年代的作品还是和平时期的作品,都具有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可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骨气,具有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祖国的战斗豪情。人们常提到“诗词大家”这个词。其实,只工于诗词格律,不算诗词大家,只寄情山水,不算诗词大家,小情小调,更不算诗词大家,只有在诗词中得心应手又恰到好处地展现为高尚理想而雄视天下的胸怀和气魄,才算得上“诗词大家”,只有毛泽东才是这样的诗词大家。

  吟唱风烟

  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即走上了领导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战火硝烟中,毛泽东并没有停止诗词创作。今天我们能够看到,他的许多诗词,就是记述战争场面的。艰难困苦的环境,血与火的战争,生与死的考验,没有让毛泽东低沉悲观,相反,战火不仅培养了毛泽东的军事才能,使他成为中国和外国包括他的敌人一致肯定的大军事家,更将毛泽东的意志锻造得更加坚韧,也激发了他的万丈豪情,使他的胸中充满“齐北斗”的诗意,从而成为“马背诗人”。

  在毛泽东记述革命战争场面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枪林弹雨的实际战争情况,能体会到毛泽东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风采,更能看到他乐观主义情怀。细细品味毛泽东这些诗词,就能体会到,毛泽东是在吟唱,吟唱人民的斗争精神,吟唱胜利的喜悦,吟唱革命战争的风烟,因为这种风烟滚滚,就是埋葬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豪迈历程。

  毛泽东记述革命战争场景的第一首诗词应该是他写于1927年的《西江月·秋收起义》,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所写的“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等句,真实地反映了在反动派血腥镇压下,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反抗的义举,拿起武器的工人农民拼死与敌搏杀的形象。最让毛泽东难忘,也让人们感佩的,是毛泽东的另一首写于1928年秋的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词记述的是1928年秋井冈山保卫战的场景。当年激烈的战争场面,通过这首词而重现。笔者去井冈山实地了解情况得知,由于相隔数十年,当年参加此次战斗的许多人已经不在人世。井冈山保卫战到底是什么样子,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正是由于有毛泽东这首词,人们才得以回忆起战争激烈的情况。毛泽东记述革命战争的诗词意义远不止于对战争历史过程的记录。透过诗词中的豪情,以及体现的意境,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对革命战争风烟的一种吟唱,对工农战士牺牲奋斗精神的一种赞赏,对武装斗争必定胜利的坚定,更能看到他坚如磐石的意志。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写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他在这首词中再次抒发了当年坚持井冈山斗争的豪情:“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特别是最后两句,体现了毛泽东在艰难困苦岁月中的信念和意志。

  险境激情

  毛泽东写作诗词,有一个特点:越是在险恶中,越是身处逆境,他的诗兴越浓烈,写出的诗词越多,越好。比如他写于1930年1月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毛泽东写作这首词时,处境极为凶险。1929年冬,国民党集中闽、粤、赣三省16个团的兵力来“围剿”红军,敌军数倍于我军,装备也大大强于我军。红军经过长时间转战,已经人困马乏,弹药不足,伤病员很多。为了保存实力,毛泽东和朱德等议定,由二人各率一部分部队分兵转移。当时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不过数千,极度疲惫,子弹几乎用光,枪械也十分破烂,冬季,战士们仍然穿着单衣,而且衣衫褴褛。他们面对的是装备精良,数量几倍于红军的围堵追剿,随时可能全军覆没。但是,就在这个情况下,毛泽东不仅极度藐视凶险和艰难,而且极轻松地对待这一切。艰难,激发了他的豪情,险恶,唤起了他的诗意,在这支弱小疲惫之师的指挥者的内心幻化出诗情画意,他又有了另一种身份——诗人。他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半山腰里的红军队伍逶迤而来,而这支弱小疲惫之师,在他眼中,则是具有雷霆万钧之力的雄壮之旅,“直指武夷山下”。在险境中,毛泽东还产生了特有的审美观,红军举着的红旗,在招展中形成如画的风光。在几乎陷入绝境时,在生死攸关中,毛泽东能写出这样的诗句,这是何等气魄,何等境界!险境竟然能够激发毛泽东的诗情,这是常人所难以达到的,这也恰恰形成了毛泽东诗词非同寻常的特点。

  1931年春,毛泽东写下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同年夏季,他又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这两首词,笔调轻松,场景宏阔,甚至很风趣。要知道,毛泽东写这两首词时,红军虽然打了胜仗,但仍然险象环生,蒋介石调集重兵,不断“围剿”红军,红军艰难奋战,仍然没有摆脱困境,随时有被敌军消灭之危险。然而,越是在这种困境,毛泽东越有诗意,并且写下了今天的人们看来十分轻松的诗词。

  ◆《清平乐·会昌》

  1934年,毛泽东写下了一首《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首词,十分清爽,十分阳光,格调轻松,又充满豪迈之气概。但是,人们也许没有想到,毛泽东写作此词时,正是他人生低谷之际。当时,左倾机会主义已经统治中央并且进入苏区,掌握了领导苏区和红军的权力,毛泽东已被剥夺了一切实职。但毛泽东没有任何失落,没有任何忧郁,更没有任何沉沦之情,相反,他却写出了上面这首词,充满词中的是毛泽东的乐观自信,体现的是毛泽东超越一己之悲欢,超越功利,超越政治,甚至超越生死的大政治家兼大诗人的情怀。

  世界上有许多强者,他们能够在逆境中坚强不屈,能够挺得住,站得起,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主义心态。但极少有人像毛泽东那样,不仅能在上述各方面都比世上其他强者做得更好,更能保持泰然心态,而且能在逆境中焕发激情,产生诗意,进入到艺术和审美的境界,越是艰险,越加豪迈,做诗越多,诗词的意境更美妙洒脱。这就是毛泽东超凡脱俗之处。

  风骚独步

  在1945年重庆谈判之前,除了毛泽东的战友们,中国人中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会写诗,更不知道他是“诗词大家”。这种情况在1945年重庆谈判时发生了变化。身在重庆的毛泽东发表了他写于1936年的《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词一见报,山城重庆轰动了。当时的重庆,是中国文化人聚集之地,也是中国各方面精英汇聚之处。他们读了毛泽东的这首词,不管是支持毛泽东的,不太了解毛泽东的,还是反对毛泽东的,都对毛泽东刮目相看。因为从这首词中,他们真正领略到了毛泽东风骚独步的一面。当时在重庆的美国记者斯特朗曾评述说:“毛泽东写的这首诗震惊了重庆文坛,那些文化人以为他是一个从西北来的土宣传家,而看到的却是一个在哲学和文学方面都远远超过他们的人。”据说,蒋介石听说毛泽东发表了这首词,也让秘书调来报纸细读了一遍,读罢沉默不语。蒋介石是否从这首词中看到了毛泽东决非甘心居于区区之地而志在全国?是否看到了对付毛泽东决不是削减共产党一点儿兵力所能奏效?这已经是历史之谜了,但蒋介石的心情决不好受就是了。

  《沁园春·雪》

  不管蒋介石怎么想,毛泽东这首词却折服了重庆的许多中国文化精英之心。当时的著名人物柳亚子称此词令“千古词人共折腰”。和柳先生同时代的许多人,看到了共产党头号人物所具有的诗人才华,领略到了毛泽东的博大胸襟,更钦佩一位伟人具有独领风骚的手笔。但他们当时还不知道,毛泽东早在此前就写下了许多抒发伟大胸怀和独步风骚的诗句,只是征战之中,毛泽东没有公之于世罢了。

  毛泽东这首词的发表,震动了重庆文坛,也震动了重庆十分敏感的政坛。国民党连忙组织御用文人写文章“围剿”这首词。于是,重庆的一些报刊连篇累牍发表批判文章,有的甚至刊登谩骂式的和词。一首署名“雷鸣”的和词说:“草莽英雄,林泽豪杰,巧饰文词虫贝雕。休夸耀,看青天白日,旗遍今朝”。但是,谩骂却改变不了重庆许多精英们发自内心对毛泽东的佩服。要求和毛泽东见面的文化人、政界人士,甚至一向和蒋介石亲近的国民党要员络绎不绝,毛泽东在重庆交的朋友越来越多。敏感的国民党宣传部门十分清楚,一首《沁园春·雪》,使毛泽东及其主张在政治的天平上增加了非常重的分量,因为人们已经看到了毛泽东的学识、修养和气质,过去一向被国民党辱骂为“匪”的共产党人,竟然具有这样的文化人格,竟然是这样的诗词大家。国民党的话,已经不那么灵验了。

  毛泽东风骚独步的这首词,一直被人们所赞叹,至今,许多书法家都以书写毛泽东这首词作为胸怀抒发的表达,许多大学中文教师把这首词作为重点范文讲授给学生。郭沫若、柳亚子、臧克家等许多著名诗人对这首词评价极高。还有的诗人评价说:此词“脱尽前人窠臼,精工而不纤巧,豪放而不粗疏……在咏物词中达到了最高最美的境界,可以说是无上上乘”。香港、台湾许多著名文人对这首词至今十分推崇。许多著名文人称:此词乃“登峰造极,炉火纯青,扫空万古,横绝六合之作”。可见毛泽东这首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婉约浪漫

  毛泽东的诗词,不仅有豪放雄健的一面,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他写的诗词,深含真情,感人肺腑。他的诗词,充满了想象力,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自己曾评价自己的诗词说:“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确,毛泽东的诗词中,有不少婉约之作,并且都是诗词中的上品。毛泽东在1921年写给杨开慧一首《虞美人·赠杨开慧》(也称《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恁。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这是毛泽东毕生创作中唯一没有政治色彩,表达个人情感最为纯粹的作品。词中,毛泽东对杨开慧的似水柔情,跃然纸上。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新婚不久骤然别离,长夜难眠,辗转反侧,毛泽东的炽热、深情、真挚,在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且开篇两句“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把毛泽东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多情、浪漫、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一面。

  ◆《虞美人·枕上》,是1921年写给夫人杨开慧的。

  1923年,毛泽东写下了《贺新郎·别友》:“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已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毛泽东写这首词,是在国共合作,毛泽东被委以重任,不得不抛妻别子,奔赴革命之时。要分手了,面对心爱的妻子,毛泽东百感交集,离别之痛油然而生,千言万语汇成了一首《贺新郎》。词中,毛泽东对妻子的柔情爱意表达得极为充分。从词中,临别之际杨开慧那幽怨的神情,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毛泽东心中。词中一种超越天人之隔的心灵感应和神奇想象,今天读来仍然让人感动。

  新中国建立后的1957年5月,毛泽东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他对杨开慧深深的怀念之情。时过30多年,毛泽东早已从与杨的儿女情长、生离死别中超脱出来了,他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把一杯人间的苦酒酿成了一场漫天花雨,表达对杨开慧的浓情厚意。“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字前面加一“骄”字,清闲又高雅的句子,既表达了毛泽东的柔情,又充满想象,浪漫色调与柔美笔法天然地合在一起。在这首词中,沉重的历史已成往事,革命的英烈却羽化登仙,成为了寻访月宫的客人,“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酒过三巡,神奇的场面出现了,“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在毛泽东这首词中,我们脑际中浮现的是:万里苍穹,千朵祥云,长袖的嫦娥款款起舞,以慰忠魂,这是何等浪漫而又壮丽的景象。词的最后,毛泽东笔锋一转:“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他的情绪、意境陡然间由凄清、凄美转向了热烈、奔放,一腔深情化做豪雨,告慰天下。这种写法,婉约中不失豪放,婉约与豪放密切结合,出于浪漫,又超过浪漫,出于婉约,又超越婉约,只有毛泽东这样具有伟人气质又兼具浪漫情怀的人,才能写得出。

  文采华美

  文采华美,是毛泽东诗词的另一个特点。他写作诗词,用字遣词极为讲究,但又不是穷研细抠,而是在抒展自己胸臆中自然而然吟成妙句美词。可以说,毛泽东写作诗词,看重文采,追求文采,这使他的每一首诗词都成为华美篇章。

  毛泽东写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中,华美之句连贯而出,许多句子既形象生动,又文采飞扬,极为美妙。词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句,华美而不造作。作者仰观俯察,细致入微,美丽生动的文字,似一股清泉,从作者笔下自然流出,给人以美感享受。

  毛泽东写于1936年的《沁园春·雪》中,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等句。毛泽东笔下流出的,是一种壮观之美,既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又色彩明丽,文辞华美。他的华美词句,并非单纯写景,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以此展现他雄视天下的气魄。

  ◆《七律·登庐山》

  毛泽东诗词中展现其文采的华美之句,往往让人看了拍案叫绝。1959年7月,毛泽东写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可以说句句华美,且极为工整:“云横”对“浪下”,“九派”对“三吴”,“浮黄鹤”对“起白烟”。没有极高深而又美妙的文采,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毛泽东1961年写的《七律·答友人》也可以说句句精妙,文采飞扬:“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这首诗中,动感十足,用句极为精巧,又十分工整,是诗词中的上乘佳品。此诗用典恰到好处,词句又极其漂亮,读来有美景尽收眼底之感。1961年12月毛泽东写了《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用美妙笔调,写出了梅花的品格。可见,讲究文采,用字用典,以及成句,都达到美妙的境界,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点。

  穿越古今

  古今诗人,忆古借古比古人者不在少数。毛泽东写作诗词,也忆古借古比古人,但他与众不同之处是,在穿越古今中展现大气磅礴,其想象之宏阔,穿越之大胆,达到了极高程度。

  在毛泽东1927年写下的《菩萨蛮·黄鹤楼》中,诗人穿越到了古代,他把古代传说中的黄鹤带入诗篇,黄鹤不知飞向何处去了,只剩下游人心潮翻滚。1935年10月毛泽东写的《念奴娇·昆仑》,穿越到昆仑“横空出世”之时,并且玉龙飞起。他的这首词,穿越和想象结合得十分紧密。在毛泽东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中,作者穿越千古,历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词尾又回到今天:“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54年夏,毛泽东写的《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句,穿越千年,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挥鞭跃马登上碣石的雄姿,听到曹操志在天下的吟唱,而结尾又回到今天:“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菩萨蛮·黄鹤楼》

  在1957年5月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毛泽东穿越之大胆,想象力之丰富,令人叫绝。他竟然从人间穿越到天上,穿越到月亮,吴刚、嫦娥等古代传说人物竟然栩栩如生。

  更为大气磅礴的穿越,在毛泽东于1958年7月写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在这两首诗中,毛泽东的穿越直达宇宙。“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的穿越是何等大气,想象又是何等神奇。

  在诗词中能够大气磅礴地穿越,穿越又是那样的出神入化,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点。这也是毛泽东之所以成为诗词大家的重要基点。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