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评述毛泽东

【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毛主席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2023-10-07 09:55:20  来源: 毛思想研究公众号   作者:铁穆臻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摘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菲利波夫继承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总结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写出来的重要作品。菲利波夫结合三十多年的建设得失论述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经济规律、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对于价值规律运用、关于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关系等等相关思想。在五十年代末,毛主席探索出了广泛建立工农兵学商合一的集体公社道路。但是,在一线经济工作中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取消商品生产、否认价值规律、忽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界限、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客观规律的错误行为。毛主席最先迅速发现了他们的错误,在主要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军事事务的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极其迅速及时的纠正他们的错误。毛主席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参考书,教育他们尊重价值规律、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认清两大所有制界限、坚持实事求是,并创造性的发展了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科学的提出了部分生产资料也可以是商品的理论、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增加公社收入实现公社工农业发展的理论、以集体公社为载体实现乡村自主工业化从而实现从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过渡的理论、“两条腿走路”的理论、社会主义内部基本矛盾中关于上层建筑革命问题的理论、逐渐取消三大差别和无产阶级大规模民主之间关系的理论等等。毛主席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更加清晰的指明了方向。毛主席独闯新路,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开创了一系列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并投入实践,指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关键词:社会主义,商品,价值规律,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生产关系,农业。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主要思想

  菲利波夫在这篇著作中比较清晰的总结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菲利波夫指出,要具体区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国家颁布的具体的法律、计划、政策——计划政策不是规律。

  菲利波夫说:“一种是科学规律,它反映自然界或社会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过程;另一种是政府颁布的法律,它是依据人们的意志创造出来的,并且只有法律上的效力。但这两种东西是决不能混为一谈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经济学的规律是客现规律,它们 反映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生活过程的规律性。

  菲利波夫强调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重要性,并特别指出经济建设成功来自对客观规律的掌握,并特别指出了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他说:“对于经济发展规律,对于政治经济学规律——无论指资本主义时 期或社会主义时期都是一样——也必须这样说。在这里,也如在自然科学中一样,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苏维埃政权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个经济规律,把生产资料公有化,使它成为全体人民的财产,因而消灭了剥削制度,创造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如果没有这个规律,不依靠这个规律,苏维埃政权是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的。

  第二,菲利波夫强调,在全面的全民所有制没有彻底实现、生产力水平不足以实现全面全民所有制之前,不能取消商品生产,解释了列宁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

  根据苏联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的现实,菲利波夫指出:恩格斯关于“取消商品生产”的论断的实行建立在生产力发展足以消除工农、城乡差别——足以建立全面的全民所有制基础上。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如果面对的社会生产力还不足以取消工农差别,就不能照抄恩格斯的论断。菲利波夫引用列宁的科学论断强调:“至于中小个体生产者,那就应该逐步地把他们联合到生产合作社中,即联合到大规模的农业企业中,集体农庄中”,“为了保证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的经济结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存商品生产(通过买卖的交换)这个为农民唯一可以接受的与城市进行经济联系的形式,并且要全力发展苏维埃商业,即国营商业和合作社-集体农庄商业,把所有一切资本家从商品流转中排挤出去。

  可见,列宁深刻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沟通工业农业、联系两大所有制、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手段。

  菲利波夫进一步展开论述列宁的观点说:“不能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只有存在着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只有劳动力作为商品出现于市场而资本家能够购买并在生 产过程中加以剝削……存在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制度,商品生产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否则,就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比资本主义生产更老。它在奴隶占有制度下存在过,并且替奴隶占有制度服务过,然而并没有引导到资本主义。它在封建制度下存在过,并且替封建制度服务过,可是,虽然它为资本主义生产准备了若干条件,却没有引导到资本主义。”这里,菲利波夫有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的错误,毛主席深刻指出并对此加以纠正,后文会提到。

  菲利波夫指出:“至于集体农庄的产品,只有集体农庄才能把它当作自己的财产来支配。然而,集体农庄只愿把自己的产品当作商品让出去,愿意以这种商品换得它们所需要的商品。现时,除了经过商品的联系,除了通过买卖的交换以外,与城市的其他经济联系,都是集体农庄所不接受的。

  菲利波夫的认知局限体现在他认为生产资料不能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可以作为商品。他说:“生产资料并不“出售”给任何买主, 甚至不“出售”给集体农庄,而只是由国家分配给自己的企业。”后来毛主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克服了菲利波夫思想的这一弊端。

  第三,菲利波夫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有限制的利用价值规律的问题。

  菲利波夫强调,在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价值规律发挥作用:“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首先是包括商品流通,包括通过买卖的商品交换,包括主要是个人消费的商品的交换。在这里,在这个领域中,价值规律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当然,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菲利波夫也提出:“在我们的企业中,这样一些问题,如经济核算和贏利问题、成本问题、价格问题等等,就具有现实的意义。所以,我们的企业是不能不,而且不应该不考虑到价值规律的。

  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后,利用价值规律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是符合实际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的。而且,价值规律也不是泛滥的、支配经济的,而是在国家总计划的限制范围内的。菲利波夫说:“在我国的经济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

  随着商品生产消失、两大所有制变为统一的全民所有制,价值规律才会消失。

  第四,菲利波夫论述了优先发展生产资料、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问题。

  菲利波夫批判价值规律决定一切的时候反问:“假如这是正确的,那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在我国,没有用全力优先发展最能贏利的轻工业,而去发展往往贏利较少、有时简直不能贏 利的重工业。”他明确指出:“放弃生产资料生产的首要地位,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消灭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可能性,因为不把生产资料的生产放在首要地位,就不能使国民经 济不断增长。”菲利波夫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想法有当时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也取得了发展重工业的重大成就,不过也有比较大的历史局限。后来毛主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克服了菲利波夫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局限。

  第五,菲利波夫提出了实现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设想。

  早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过消除城乡差别。菲利波夫说:“随着资本主义和剥削制度的消灭,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利益上的对立也必定消失。”但是,菲利波夫没有找到消除城乡差别的正确办法。

  菲利波夫也否认了把拖拉机站给集体农庄使用的设想,他说:“把农业的基本生产工具集 中在国家手中,集中在机器拖拉机站手中,是保证集体农庄生产髙速度増长的唯一方法。”,“萨宁娜和文热尔两同志建议把机器拖拉机站出售给集体农庄归其所有,就是向落后方面倒退一步,就是企图把历史的车轮拉向后转。

  后来,毛主席对菲利波夫的错误思想做了纠正,并探索出了工农商学兵合一的公社制度,成功探索出了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正确途径。

  第六,菲利波夫纠正了他曾经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内部没有基本矛盾的看法,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菲利波夫说:“完全适合”这种说法是不能在绝对的意义上来理解的。不能把这种说法理解为仿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决没有生产关系落后于 生产力的增长的现象。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无可争辩地走在生产关系的前面。生产关系只是经过一些时候,才会被改造得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

  尽管菲利波夫这部分内容对社会主义社会内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内部阶级斗争复杂性的认识不足,对基本矛盾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但是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矛盾,也算是他的思想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了。

  尽管有很多认知局限,菲利波夫的这篇著作仍然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毛主席独闯新路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总结手册”。

  二、毛主席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主要思想的发展和对其历史局限的克服

  在五十年代末,好多一线经济具体工作者在经济工作中——特别是在集体公社的组建过程中,搞“一平二调”,取消商品交换、取消价值规律、混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区别、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集中于处理国际事务和军事战略事务的毛主席最先发现问题,极其迅速而及时的对问题进行纠正。他以菲利波夫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参考资料,耐心为广大干部讲解社会主义建设注意事项。毛主席的科学论述,创造性的发展了菲利波夫解释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在阅读菲利波夫著作的谈话中,毛主席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论。

  毛主席说: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必然性,要研究它。

  毛主席一方面认可菲利波夫对规律和政策法律的区分,另一方面批评了菲利波夫对主观能动性认识不足、对主观符合客观的认知局限,强调:“另一种是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它是依据人们的意志创制出来的,并且只有法律上的效力”,这种说法,有两个缺点:第一,对党和群众在认识规律上的主观能动作用阐明得不够;第二,没有说出依据工人阶级的意志创造出来的、由政府颁布的法律,要能够正确,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对于菲利波夫这篇文章形而上学的思想,毛主席也做了批评、克服。他说:“在天文、地质及其他某些类似的过程中,人们即使已经认识了它们的发展法则,也确实无力去影响它们。”这个论点不对。他没有从发展看问题。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是无限的。现在认识不到的,将来可以认识;现在改造不了的,将来能够改造。

  毛主席的论述更加全面、完备。对于主观符合客观、从实践中总结科学理论的论述更加清晰。

  在阅读菲利波夫著作的谈话中,毛主席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发展规划方面的理论。

  前文已知菲利波夫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毛主席批评了菲利波夫过于重视发展重工业的错误,提出了“两条腿走路”、工农业并举的科学思想。毛主席讲:“为什么他们不两条腿走路?为什么他们的工农业关系、轻重工业关系一直没有处理好?他们对发展重工业过分强调,对发展轻工业和农业一向不重视,直到现在,他们的商品供应还很紧张,使人民不能从建设中看到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结合。这是一条腿走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手扶拐杖,比较偏颇。重工业内部的关系,他们说钢是基础,机器是心脏,煤是粮食,把这些平列起来,没有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群众,没有政治,只讲技术,只要专,又是一条腿。

  吸取菲利波夫的教训,毛主席提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及其他几个同时并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我们又提出,工业内部,以钢为纲;农业内部,以粮为纲;其他按比例发展。这个辩证法,我们也只是最近摸到的。”我们的农业发展就要比苏联的农业发展更健康一些,这和毛主席的工农业并举、“两条腿走路”战略密切联系。

  毛主席的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规划理论克服了菲利波夫的局限,探索出了更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比例安排战略。

  毛主席根据菲利波夫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论述严厉批评了取消商品生产的错误行为,并克服了菲利波夫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不可以是商品”的认知局限。

  面对取消商品生产的“左”倾盲动主义,毛主席说:“人民公社应该按照满足社会需要的原则……要尽可能广泛地发展为国家、为其他公社所需要的商品性生产。通过商品交换,既可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又可以换回等价物资,满足公社生产上和社员生活上日益增长的需要。如果公社只搞自给性生产,不搞商品生产,不进行商品交换,农民不把粮食等农产品和工人生产的工业品交换,那么工人怎么能有饭吃,农民怎么能够有衣穿,怎么能够得到拖拉机等农业生产资料?如果公社不把自己多余的产品卖给国家,卖给其他公社,怎么能够得到货币收入,哪里有钱分给社员?”联系两大所有制、巩固工农联盟,从新经济政策、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到郑州会议讲话,列宁同志、菲利波夫、毛主席都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为了联系两大所有制、巩固工农联盟、稳定社会主义集体公社,毛主席指出:“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倾向不要商业了,至少有几十万人想不要商业了。我们有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表现得更“左”,主张现在就消灭商品生产,实行产品调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他们没有区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本质差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利用商品生产的重要性,不懂得社会主义的现阶段,价值、价格和货币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这些表明,他们根本不认识无产阶级对五亿农民应该采取什么态度。”这和菲利波夫所强调的是一致的。

  可见,菲利波夫这篇著作在毛主席教导干部、整顿公社、稳定秩序、联系两大所有制和两大阶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毛主席通俗、生动的解释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问题,及时尽力纠正着一线经济工作者们“左”的错误。

  毛主席也纠正了菲利波夫的认知局限。菲利波夫认为生产资料不可以是商品,毛主席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认为生产资料也可以是商品。毛主席讲:“生产资料在我们还有一部分是商品。现在,我们的国家只占有了一部分生产资料,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就想立刻宣布人民公社为全民所有制,想废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行物资调拨。这样做,就是剥夺农民。

  菲利波夫认为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引导到资本主义。毛主席认为菲利波夫这个观点并不正确,他说:奴隶时代商品生产没有引导到资本主义,这是确实的。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情况不同了,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在封建社会这个母胎中产生出来,虽然还没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母胎中,没有产生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但是已经孕育了无产阶级,作为这个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产生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产生了。

  可见,毛主席在吸取菲利波夫的经验基础上,也克服了菲利波夫的局限。

  毛主席极其幽默的说:“只要还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极其必要,极其有用。如果你们不同意,你们就来驳斯大林吧!

  毛主席吸取了菲利波夫的经验教训,成功探索出了乡村自主工业化的道路、探索出了集体所有制经济向全民所有制经济过渡的道路。

  菲利波夫没有找到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办法,毛主席找到了——以公社为载体实现集体公社工农商学兵合一,发展乡村工业生产力、实现乡村自主工业化,从而实现从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

  在读菲利波夫的著作时,毛主席讲到:

  “人民公社是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组织,有条件实行以粮为纲,发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和发展工业同时并举。”,“发展工业,加强农业,我们正在做。公社办工业”。

  毛主席讲:“我们建立了人民公社,要全力发展工业、农业和商业……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在区委管理下按照国家的统一计划,因地制宜大办工业,到处发展,遍地开花。这样搞起来,全国的工业大发展,公社的商品生产大发展,钱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全国农民就可以逐步地共同富裕起来,他们的文化水平也可以逐步普遍提高起来。”这是多么清晰的规划!

  毛主席根据中国公社制度广泛建立、集体公社和全民所有制经济需要充分联系等现实,坚持有限制的利用价值规律进行经济核算。

  毛主席指出:“所有的经济单位(包括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以便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合理地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以利于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是说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在我国,还存在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作用。

  这里和菲利波夫关于有限制的价值规律的论断是一致的。

  毛主席克服了菲利波夫关于“准备过渡到共产主义”、“消除三大差别”具体办法的认知局限,并深化了他自己关于预防社会主义社会变质的战略认识。

  毛主席评价菲利波夫的“三大条件”局限时深刻指出了菲利波夫不够重视上层建筑运动、相对忽视群众自下而上运动的认知局限。毛主席讲:“这几条的基本点,就是极大地增加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发展社会生产,发展社会生产力。缺点是没有讲一个政治条件,没有讲用一套什么办法来实现这三个条件。如果没有政治挂帅,没有定期的整风运动,没有逐步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斗争,没有办工业、办农业、办文化的群众运动……这三个先决条件是不容易达到的。

  毛主席极其重视关于“三大差别”、资产阶级法权逐渐缩小的问题,并指出了菲利波夫在这方面认识的不足。毛主席讲:“他不提倡共产主义的因素,割裂重工业和轻工业,不重视农业,片面地、过分地强调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不足够重视消费资料的增长,没有按照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政策来缩小三大差别,反而是扩大了三大差别。我们有了人民公社,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并且将成为我国农村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最好形式,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最好形式。”可见,集体公社不仅是毛主席关于实现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载体,而是是实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载体。

  毛主席克服了菲利波夫对上层建筑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更加深刻的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认识,深化了无产阶级专政下预防社会主义社会变质的思想。

  毛主席特别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菲利波夫就比较忽视在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问题的极其严重性。毛主席深刻指出:“他不谈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不谈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不谈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是一个重大的缺点。我们则搞整风,下放干部,两参一改,干部参加劳动,破除不适当的规章制度等等。”可见,我们在上层建筑领域的重视程度和进行变革的力度就比苏联更大。

  毛主席为打击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因素、特权因素,提出了比较丰富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思想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毛主席讲:“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的资产阶级法权,必须破除。例如,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不以平等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饭而是靠资格、靠权力,干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猫鼠关系和父子关系,这些东西都必须破除,彻底破除。破了又会生,生了又要破。经过去年和今年的整风,我们已经给这种资产阶级法权很大的打击。去年以来,搞试验田,干部下放,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说服不用压服,因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大有改变。

  为了打击森严的等级秩序、实现比较彻底的无产阶级民主、打击特权,毛主席做出了恢复干部供给制的战略设想:“解放后,不说供给制的长处,只说工资制的长处,这个风气很不好。当然,一九五三年供给制改成工资制,让一步是必要的。因为原来在解放区实行供给制的人员占少数,工厂职工是工资制,机关、企业新增加的人很多,他们受资产阶级影响深,要把他们原来实行的工资制改为供给制,也不那么容易。但是,那次改变有很大缺点,接受了等级制,等级森严,等级太多了,评成三十几级,这样的让步,就不对了。供给制改工资制以后,一些人闹级别、闹待遇。

  可见,毛主席坚决探索着打破特权、打击官僚主义因素、实现无产阶级领导一切的大规模民主的道路,一直探索着预防社会主义社会变质的道路。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菲利波夫继承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理论,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写出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毛主席为了纠正公社广泛建立时出现的“左”的错误,迅速及时的参考菲利波夫这部著作来教育干部。在阅读菲利波夫这部著作的谈话之中,毛主席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前人没有提出过的社会主义建设光辉思想,逐渐的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道路,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更加清晰的指明了方向。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