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评述毛泽东

年轻人为什么读毛泽东?

2024-07-23 14:07:26  来源: 栩然说   作者:栩然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

  网上有个经典问题:有哪些人物一出场你就感觉“稳了”、“放心了”、”赢了”?

  很多人半开玩笑地列举了各种影视剧、动漫游戏里的角色,比如出场自带BGM的乔峰、黄飞鸿,只需要一拳就解决对手的动漫人物等等。

  但回到现实,会发现这样的人很难真正存在。

  直到有人说了三个字:

  毛泽东。

  获得了几乎所有人的赞同。

  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仅用了28年时间,我党就从一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小党建立了全国政权。

  这是世界创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们很多时候,都有这样的错觉,好像带队创造这个奇迹的毛泽东生来就是伟人。

  但当我去认真翻查历史的时候,才发现:

  毛泽东真实的人生经历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路高歌猛进,无往而不胜,像开挂了一样。

  他的家境并不宽裕,小时候需要和长工一起干活睡觉,父亲对他的教育也不够重视,十七岁还在东山学堂读小学,十八岁才到长沙读中学,二十岁时进入了湖南第一师范,直到二十五岁才毕业。

  相对于当时很多知识精英来说,毛泽东起步很晚、起点很低。

  而从党的一大开始,毛泽东其实很长时间都是徘徊在党的领导集体边缘。

  他从来就不是什么“一出场即是巅峰”。

  特别是初期的时候,由于毛泽东思想太超前,开会的时候长期各种开群嘲,上来一句以上全错,下面听我的blabla,甚至是对中央的决策也是绕弯子执行。

  很容易遭人恨。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曾被开除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甚至被误传为“开除党籍“。

  1929年,红四军召开七大,身为领导的毛泽东居然落选了,被迫离开了他一手创立的红四军。后来,他提出因病请假不参加八大时,又被怀疑是“闹情绪“,给了个党内警告处分。无奈下,毛泽东只能坐担架来到会场。而当他到达时,会却已开完了。

  到了1932年10月,更大的挫折来了,中央政治局的全体委员集体把毛泽东选下了台,后来更是变相撤了他的军事领导职务。

  原因是共产国际要求红军打武汉,毛泽东说打武汉根本不可能,想都别想;打南昌,毛泽东说也不行;打赣州,毛泽东说赣州也打不下来,赣州是铜墙铁壁。

  共产国际觉得,给脸不要脸是吧,那就一边玩去吧。

  这一次的挫折十分严重,连他的弟弟、弟妹、贺子珍都受到牵连,很多人有了顾忌,不敢接近毛泽东。为了不牵连或少牵连别人,毛泽东也很少再和别人谈话。

  毛泽东说,那段时间,鬼都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更可怕的是,准备长征时,毛泽东差点就没被带走。直到最后,掌握领导权的博古才提出“还是要带毛泽东走”。②(想到毛泽东毕竟还是中华苏维埃的国家主席,在红军中又有威望,便决定还是带他一道走吧。)

  想想留在苏区,最后牺牲的瞿秋白、毛泽覃等,带走毛泽东可以算是博古在长征前所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了。

  即使这样,毛泽东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在1935年遵义会议之前,党已经先后经历了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博古等领导人。

  毛泽东曾经被三次开除中委,八次受到严重警告,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自己走的道路,还是继续坚持革命。

  这样的经历难不难?

  难。

  还干不干?

  接着干!

  那些坎坷的经历、那些人生的低谷和打压,每一步都是他走向领袖的坚实台阶。

  正因为有过这些坎坷的经历,毛泽东才会对司马迁那么推崇和认可。

  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

  ——毛泽东③

  2

  比这些挫折和坎坷更可怕的,是近在身边的牺牲。

  毛泽东干革命,是抱了必死决心的。

  因为,那个年代干革命的死亡率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高。

  金一南曾经说过,蒋介石用屠刀在中国造成的白色恐怖,可谓是全世界顶尖的白色恐怖。相较之下,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党人是幸运的。

  列宁被捕流放过两次;

  托洛茨基被捕流放过两次;

  布哈林被捕流放过三次;

  加米涅夫被指控组织恐怖集团,后处决;

  加里宁多次被捕流放,捷尔任斯基多次被捕流放,奥尔忠尼启则多次被捕流放,古比雪夫多次被捕流放。斯维尔德洛夫先后被关押和监禁达12年之久。斯大林被捕流放竟然达到7次之多……

  但在中国,共产党人只要一次被捕,便很难生还。

  曾经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向忠发被捕后本已叛变,蒋介石也只让他活了三天。蒋的政治词汇中充满了“枪决”,“斩决”,“立决”,“立斩决”,“见电立决”。

  “流放”这两个字在蒋介石这里,是不存在的。

  “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背后,是数不尽的鲜血淋淋。

  你以为革命就是请客吃饭,就是喊喊口号,写写文章?

  那是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是要把生死置之度外,是要经历无数的牺牲和考验才能达成的。

  在革命浪潮中,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牺牲了,而毛泽东的其他5个亲人,在接下来也都全部牺牲。

  毛泽民,毛泽东弟弟,1943年牺牲,时年47岁;

  毛泽覃,毛泽东弟弟,1935年牺牲,时年30岁;

  毛泽建,毛泽东妹妹,1929年牺牲,时年24岁;

  毛岸英,毛泽东长子,1950年牺牲,时年28岁;

  毛楚雄,毛泽东侄子,1946年牺牲,时年19岁。

  你以为只有这6人吗?

  不,还有毛泽东的内表弟、杨开慧的表弟杨向钧,毛泽东的妹夫、毛泽建的丈夫陈芬,毛泽东的内弟、杨开慧堂弟杨开明,毛泽东的弟媳、毛泽覃结发妻子赵先桂,毛泽东的内侄女、杨开慧侄女杨展,毛泽东的表侄王德恒,毛泽东的弟媳、毛泽覃的再婚妻子贺怡……

  那个时代,固然有人在生死考验面前临阵脱逃、叛变投敌,但更多的人为了心中的美好和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他们留下了最有力量、也最令人动容的话:

  怕死不当共产党。——刘胡兰

  除了承受至亲牺牲的痛苦,克服身边许多同志倒下的恐惧,毛泽东本人也将经历无数的挑战和考验,九死一生。

  秋收起义打响,毛泽东在只身前往铜鼓准备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起义时,在浏阳的张家坊被地主武装团防队抓住了。

  在送去民团总部枪决的路上,他先是想方设法贿赂对方,结果押解的副官不同意,他只能在离总部还有两百米的时候挣脱跑了,在草丛里躲到天黑跑掉了。

  在一生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有过多次和死亡擦身而过的经历,但这次应该是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如果,他没有在最后跑掉,很可能命运就如同党内早期牺牲的领导人蔡和森、邓中夏等人一样了。

  中国的命运也很可能就此改变了。

  比牺牲更可怕的是,你根本不知道这种牺牲到底有没有价值,事业能不能成功。

  日本思想家丸山升后来曾经这样说过,毛泽东与鲁迅一样,正因为他们是“失败者”,因此才成为最彻底的革命者、真正的革命者。

  毛泽东不是知道一定能成功才去干革命的;

  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所以才会坚持到底。

  《春秋公羊传》里把社会的发展分作“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太平世是理想社会的最高阶段。

  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连乱世都算不上,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随时都可能亡国、亡家、亡文化。

  比这更可怕的是整个民族自信心的丧失,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现代文明,许多人连放弃汉字、自断文化的想法都出来了。

  民国时期的上海《生活周刊》曾经刊登过笔名叫“醉梦人“的一篇《十问未来之中国》的文章,这十问包括“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表、人工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吾国何时可行义务之初级教育、兴十万之中级学堂、有百万之高级学子?”等。⑤

  这些在我们现在看来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却是那个时代的人所遥不可及的梦想。

  1918年,曾任清朝内阁中书的梁济,决定投湖自尽,梁济问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

  “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想了想,回答:“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梁济最终还是选择在60岁生日前夕投湖自尽,它留下了一封《敬告世人书》,遗书中说:

  “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后唤起国人共知国性。为立国之必要。”⑥

  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那时候的人们对中华民族的明天是何等绝望。

  钱穆写了一本书叫《国史大纲》,这本书很大意义上,不只是给中国人看的,而是要给将被日本统治的中国人看的,只盼文化火种不绝,复国未必无望。

  很多读书人都在做这样的打算,就是国家亡了、甚至是民族灭亡了之后,如何延续华夏文明。

  但就在这种绝望中,毛泽东却早已立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国破家亡,有的人的选择了投降,有的人选择了逃避。

  生逢乱世,苟活而已。但面对大厦将倾,面对江河日下,毛泽东却选择放弃曾经的优越生活,愤然而起。

  难道因为弱小,就该被欺负吗?难道因为落后,就该要亡国灭种吗?

  人和机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机器永远会去挑选概率最大、最有可能的事来做。

  只有人,会去选择概率最小的那条路,会不计成本代价去争取那最小的可能,会“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就是人的意志的可贵。

  人的意志能把荒漠变成绿洲,能让天堑变成通途,能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无数共同的意志汇集在一起,就是主义。

  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对共产主义的不懈追求,毛泽东和他所率领的队伍在千疮百孔的基础之上,从无到有,建立起了新中国。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碌碌无为的人,都有得过且过的人,都有怨天尤人的人,但也有拍案而起的人,有正气浩然的人,更有甘愿身入苦海、矢志不渝的人。

  所谓伟人,不仅在于做出了伟大的事业。

  更在于他必须先有伟大的人格,树立了伟大的信念。

  就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能人之所不能,为人之所不能为。

  正因为毛泽东曾经历了这些坎坷才终成大业,所以当我们真正深入地去了解他的这些经历时,才会觉得真实动人。

  3

  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暴打、现实的摩擦,是无法理解他的。

  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上,我惊喜地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去试图了解他、走近他。

  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是我们的领路人,更是同路人。

  有个读者,读了我的文章留言说:

  二十岁的时候对毛泽东没感觉,三十岁的时候对毛泽东敬佩有加,现在四十岁感觉毛泽东是真伟人也。

  但我记得,就在几年前,我刚刚开始在网上写毛泽东故事的时候,风气还完全不是这样。

  那时的网络上还充斥着很多对他偏激的、片面的评价和言论。

  大学里的毛概,更是沦为翘课、睡觉、投机作弊的“重灾区”。谁要是在毛概课上认真做笔记,大概还会被人所嘲笑——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毛概课讲得索然无味,也没有什么记的必要。

  我那时候就在想,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偶像可以是流量明星、直播网红;现在的自媒体,写到成功人士就是某明星成功瘦身,就是某网红月收百万。

  为什么年轻人的偶像不能是青年毛泽东,为什么没有人去写写年轻时的毛泽东如何在逆境中成长?

  如果没人去写,那么我为什么不去写?

  在孤独地写了几年后,我蓦然发现,好像一下子就有很多年轻人喜欢读他的文章,引用他的话了。

  很多人过了这么多年才发现,小时候受一些国外书籍以及身边长辈的影响,对他的认识都是一知半解、一鳞半爪的,要么神话、要么丑化。

  但无论怎样,都觉得离我们很远很远。

  结果等真正走入社会,切身体会到残酷的现实后,才发现原来他一直站在前面,指引着我们前进。

  要知道,毛主席已经逝世四十多年了,将近半个世纪了。按理说,应该很多人都会把他遗忘了。尤其对于90后、00后而言,因为他们出生的时候,毛主席早已逝世,教科书里也不再连篇累牍地去讲毛选,历史书里对毛主席的很多事也不再提了,红宝书也早不发行了。而且,据我了解,很多90后、00后的父母自己对毛主席了解都很少,也很难主动地去给他们讲毛主席的事迹。

  按理说,90、00后对毛主席应该更陌生、更无感才对。更何况,经济发展这么多年,年轻人们吃的饱、穿得好,与毛时代的艰苦朴素形成鲜明对比,他们怎么会去主动“忆苦思甜”呢?

  但岂止是90后,很多00后都开始喜欢去读,以及我相信,还有更多天天读毛选的年轻人。

  很多年轻人在上面用毛选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用毛泽东年轻时的经历来勉励自己。

  我还看到一个数据:2020年,清华大学发布的上年图书馆借阅排行榜榜单No.1就是《毛泽东选集》;疫情之后,“毛选”百度搜索指数翻了三倍;与此同时,韶山接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另一个更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不管是去韶山的,还是去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的,都有很多是年轻人。

  我相信,这种喜欢不来自别处。

  而是来自于内心朴素的情感认知,来自于由衷的佩服和敬仰。

  在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无论大热天、大冷天,排队的人都有几公里长。

  有老战士步行几百里来看他,有外国的元首专程来瞻仰,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工人、学生、农民、小商贩、创业者,他们来自江河,来自草原,来自战场,来自农村,来自工厂,来自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排队几小时,只为了再去看他一两眼。

  那些偏远的山区,那些乡村最普通的人家里,那些长途运输大货车驾驶室里,很多都贴着毛主席的画像。

  只要看一眼,就会感到安心。

  这些年里,因为远离了毛泽东所处的时代,很多人都对他和他的时代感到陌生。

  特别是年轻人,很多都并不了解毛泽东。

  人们之所以怀念他、祭奠他,往往是出于一种质朴的感情。

  其实,我们更应该去实打实地了解他的真实经历,去感悟他的初心,去看他在关键时刻如何抉择,在面对困境时如何突破,在遇到诱惑时如何自律,在遭遇误解时又该如何坚守。

  去体会他的格局、思想、意志和境界。

  去感受他一往无前的意志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决心。

  毛主席伟大吗?

  当然。

  但他之所以伟大,不是生而铸就,而是因为他这一路走来创立的伟大事业,经历的伟大磨难和牺牲。

  就像他自己曾经评价《毛选》时说的:“毛选,什么是我的?这是血的著作。《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

  他的伟大不是什么诗词歌赋,不是军事奇迹,而是自始至终站在劳苦大众一边的坚定立场,再多艰难委屈再高权势富贵都不曾改变。

  毛主席的诗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人民都是最重要的,是至高无上的。

  曾经的他视人民为尧舜,为英雄。

  扪心自问:今天的我们,又是如何去看他呢?

  林则徐曾悲愤发问:青史凭谁定是非?

  我相信,真正的是非,真正的成败,不在别处,就在人民的心中。

  从1976年算起,毛主席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四十多年了,他和他的剑已不在,却留下了他的思想。

  正是从这些思想里,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个伟人。

  你们记住,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都攻不破的,我们的事业要达到,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达到!让那些内外反动派颤抖去吧!中国人民不懈的努力一定会稳健的达到自己的目的!人民万岁!

  ——毛泽东

  ①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页。

  ②陈晋:《独领风骚 毛泽东心路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5页。

  ③郭金荣:《毛泽东的晚年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3页。

  ④金一南:《苦难辉煌》,作家出版社2020年版,第26页。

  ⑤ 引自郭晓航:《想起了87年前的那篇<十问未来之中国>》,中国军网,http://www.81.cn/2016qglh/2016-03/09/content_6950158.htm,2016年3月9日

  ⑥ 韩华:《梁济自沉与民初信仰危机》,清史研究,2006年2月,第1期

  ⑦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29页。

  ⑧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人民日报》,1954年9月15日。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