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评述毛泽东

毛泽东诗词与当代诗词转型

2025-05-20 14:20:45  来源: 人境网   作者:王迩宾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毛泽东诗词创作与诗论的核心。解开此核心之结,对于深入领会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领略毛泽东诗词为当代中国诗词在立意和意境上转型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传承其精神遗产,赓续红色文化基因,有着重要意义。

  一、率先垂范,以人民为表现和赞扬对象

  文艺以人民为表现对象,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呐喊的问题,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许多文人志士都曾有过诸多论述,但是都没有从实践中根本解决。只有在毛泽东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并身体力行进行创作进而得到人民欢迎之后,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1939年1月31日毛泽东在致延安的诗社——路社的信中说:“无论文艺的任何部门,包括诗歌在内,我觉都应是适合大众需要的才是好的。现在的东西中,有许多有一种毛病,不反映民众生活,因此也为民众所不懂。适合民众需要这种话是常谈,但此常谈很少能做到。”在他看来,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是否得到落实,其标志,就是看文艺作品是否正确地表现了人民的生活、精神和理想。因此,他向革命的文艺家提出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要求。这里的“新的人物”,就是人民群众,“新的世界”,就是人民群众的新生活和新的精神面貌。在诗词创作中,他率先垂范,把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作为作品的主要内容,使人民群众第一次成为了被深爱、被赞美的主人,这类诗词发前人所未发,开一代新风。首先,他对人民群众采取的是歌颂的态度。他认为,任何时代、任何阶级的作家本质上都离不开歌颂,问题是不同立场的作家歌颂的对象不同,资产阶级文艺家,就不会歌颂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文艺家,就不歌颂资产阶级。早在1925年,他创作的《沁园春·长沙》,就第一次把爱国青年勃发的英姿写入了诗词,塑造了具有时代感的新青年形象。他通过诗词告诉人们,“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西江月·秋收起义》),“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到韶山》),劳动人民的革命和反抗是剥削阶级压迫的必然结果,这种写法在过去从未有过。《西江月·秋收起义》是当时第一首描写工农武装的诗词,在题材和意境上开了先河。他认为“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贺新郎·读史》),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早在1936年,斯诺就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摆脱个人历史的范畴,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他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不再是本人,而是红军”。这种人民性的艺术表达,将毛泽东诗词的立意提升到了前人未有的高度,也使其成为永葆生机的根源。

  新中国成立后,他大力倡导和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人民作为表现和描写的主要对象,他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七律二首·送瘟神》),他认为,人民群众都是可与尧舜比肩的圣贤。“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到韶山》)、“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这些诗句都艺术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热情和为之做出的巨大贡献,为文艺写什么和怎么写作出了引领和示范。

  二、旗帜鲜明,站稳人民立场,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言人

  毛泽东曾说:“诗是人民创造的,我们是人民的代言人” ①。毛泽东诗词之所以能够开启当代诗词的崭新之路,成为格律诗诗坛崛起的高峰,就是因为他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代言人,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解决好立场问题,对共产党人来说,就是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立场问题是解决好“为什么人”问题的关键。站在人民立场上,就能为人民服务;站在其他立场上,就只能为其他什么人服务。

  由于立场不同,毛泽东诗词里的军民风貌和人民战争,都有了与以往诗词不同的人民追求翻身解放作主人的主题内涵。比如“六月天兵征腐恶”、“天兵怒气冲霄汉”,这里的天兵既指红军,同时也是在称赞红军是行正义,走正道的天兵天将,书写了人民战争的正义性质。

  由于立场不同,毛泽东诗词不同于以往诗词,抒发一些对民众不疼不痒的或同情或怜悯的感慨,他有着同人民群众一样的酸甜苦辣的内心世界和生存信念,他真正认识到了人民群众那种蓬勃的创造力和昂扬的精神风采,成为了群众的忠实代言人。

  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还重新审视了历史上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对反抗剥削压迫、率领农民起义却被统治者及其文人污蔑为“匪”、“贼”、“逆”的人物,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贺新郎·读史》中,对“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的现状表示不满。他认为,人们把一部五千年中国史书读完,要读到白头如雪,但记得的只是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歌功颂德的陈年老账,相反人民大众则被说成是“乌合之众”。对于这种被颠倒的历史,他在1944年1月9日给延安评剧院的信中就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② 他虽然讲的是戏剧,但却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他要告诉人们:“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③

  三、爱憎分明,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抒情

  对人民真挚的热爱,必然要在他的诗词中反映出来。这种热爱,首先表现在他对人民武装的歌颂上。1927年,他领导秋收起义后,创作了《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该词回答了为什么“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因为“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赞扬了“霹雳”式的农民暴动和革命武装。在“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清平乐·蒋桂战争》)的诗句里,他笔下的战士就是这样攻英勇无畏,勇往直前。《七律·长征》则讴歌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志愿军出征之后,他和全国人民一样,期盼前线胜利的捷报。第一次战役凯歌传来,他立即赋词:“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在他心中,英勇的战士像战旗一样艳丽,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战士的深情。这一切都反映出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涵与以往诗词的截然不同。

  对人民的热爱,还体现在他对人民战争的讴歌上。他赞颂人民战争是“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元旦》)、“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在《西江月·井冈山》中,他描写的人民战争是“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我英勇的军民在敌人围困下,“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保卫战的结果是,“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一幅人民战争胜利的雄伟画面跃然纸上。这首词,是第一首直接描写人民战争场景的诗词,这种新主题和意境的出现,标志着通过对旧主题和意境的扬弃,诗词内容的转型从毛泽东这里开始了。

  对人民的热爱,还表现在他把人民翻身解放和幸福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诗句“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七律·忆重庆谈判》),都表现了他带领人民反抗黑恶统治,拯救劳苦大众的信念和怀情。《七律二首·送瘟神》也是一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情怀深厚的经典之作,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改变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现状之后,他“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的激动心情。

  这种热爱,还表现在他对革命同志高贵品质的赞美上,同时还表现在对反动统治阶级、军阀和帝国主义、左倾教条主义、修正主义的深恶痛绝上,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叙写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毛泽东诗词一以贯之的主题和立意之魂。毛泽东诗词来自人民的伟大实践,它书写人民,歌颂人民,又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历史上任何诗词都无法相比的。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无论主题还是意境,无论风格还是语言,无论影响还是效果,毛泽东诗词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毛泽东诗词开启了当代诗词的转型之路、复兴之路,这条道路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之路。

  ____________

  ①1960年5月14日,毛泽东接见来华访问的日本、古巴、巴西等国家代表团时的谈话。

  ②《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5页。

  王迩宾,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出版诗集多部,曾获山东省十佳青年诗人奖,诗集获山东省第九届对外传播奖,《诗刊》《诗选刊》中国西柏坡端阳诗歌节征文一等奖。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