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评述毛泽东

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字里行间的高超战略思想

2025-09-02 17:51:07  来源: 毛著和毛时代史Maoism研究   作者:铁穆臻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928年9月,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毛主席作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诗词鉴赏》:《西江月.井冈山》)主席这首词,实质上也是对黄洋界保卫战执行的正确战略思想、实践经验的凝练、总结,具有值得仔细发掘的智慧。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形容当时战场。“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是毛主席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上藐视敌人”。“敌军围困万千重”,形容敌人的强大、战争局势的紧张;“我自岿然不动”,形容我军对敌军毫不畏惧、形容我军敢于战胜强敌的革命气概。主席讲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信心基础,也是主席洞悉历史规律的体现。主席指出:“不论在自然界和在社会上,一切新生力量,就其性质来说,从来就是不可战胜的。而一切旧势力,不管它们的数量如何庞大,总是要被消灭的。因此,我们可以藐视而且必须藐视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的困难,把它们放在‘不在话下’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的乐观主义。”(《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敌人是压迫多数人民、在社会中占极少数的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我党、我军是代表被压迫人民利益的先进力量,发动和团结的是最广大工农群众——我们的阶级属性,是我们战胜敌人的基础、前提。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主要体现了主席的两个战略思想——战役战术上重视敌人、坚持革命队伍内部的团结。

  先说“早已森严壁垒”——战役战术上重视敌人。战役战术上之所以重视敌人,因为落后的敌人综合实力确实是强大的、先进的革命力量暂时确实是弱小的,所以我们要在战役战术上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保证高度警惕,从而以战役战术上的以强胜弱实现战略上的以弱胜强。朱德、陈毅、杜修经率红军大队出击湘南惨败之后,主席不得不率第三十一团第三营去湘南接应红军大队,而敌军相当多的兵力这时已经开始进攻井冈山。面对当时极端严峻的局面,主席提前做了必要的战略、战役布置。“留守井冈山的第三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立即召开留守机关、红军医院负责人及伤病员代表会议,传达毛泽东在永新西乡会议上提出的坚守井冈山的意见。会议讨论了应付敌人的对策。”(《毛泽东年谱(1893-1949)》1928年,三十五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何挺颖同志传达了毛主席的意见之后,会议按照主席的正确意见,讨论了应付敌人的对策。据韩伟同志回忆:“当毛主席在湘南率领红军大队欲归未归的时候,一连和三连在山上,特务连和二连在山下敌人侧背后进行游击活动。黄洋界保卫战打得很好。黄洋界保卫战胜利以后,红军战士还编了一个京剧叫《毛委员的空山计》,我记得有人演唱过《毛委员的空山计》。”(《井冈山斗争口述史》:《访问北京军区韩伟同志谈话记录》)刘型同志也回忆:“黄洋界保卫战是根据主席的指示办的。”(《井冈山斗争口述史》:《刘型同志在黄洋界哨口的谈话记录》)这就是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战役战术上重视敌人、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与战略上藐视敌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是因为“早已森严壁垒”,我军才能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情况下“岿然不动”——战略上的以弱胜强,来自战役战术上的以强胜弱;全局的以弱胜强,来自局部以强胜弱的积累。

  再说“更加众志成城”——这也是主席后来说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我军在毛主席“军民一致”“指战员一致”等等建军思想武装下,激发了阶级觉悟,凝聚成了一股密不可分的强大力量,并与井冈山人民形成了深厚的联系;我军在毛主席“支部建在连上”决策的保障下,成为了党统一指挥的一股密不可分的力量。这样的凝聚力,也是井冈山军民战胜强敌、克服困难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正如主席所说:“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连、营、团都有了士兵会,代表士兵利益,并做政治工作和民众工作。”“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军民一致、指战员一致的政治教育和“支部建在连上”这一组织保障,都是我军“众志成城”的内在原因。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是毛主席对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精确概括。“守卫黄洋界的军民利用悬崖峭壁的地形顽强抵抗,打退敌军多次进攻,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保住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年谱(1893-1949)》1928年,三十五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留守井冈山的何挺颖、朱云卿等,指挥红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凭黄洋界天险抵抗国民党军队四个团的猛烈进攻,后来用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打中敌军冲锋密集区。”(《毛泽东传》:《第8章、上井冈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利用有利地形、通过“空城计”给敌人制造我军主力留守井冈山的印象、集中优势火力到敌人的关键部分从而吓到敌人,是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主要作战方法。“黄洋界上炮声隆”,不仅是迷惑敌人的“空城计”的写照,而且是“集中优势力量,对准关键部位”的战略思想的体现。这一炮打过去之后,敌人吓跑了。

  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不仅是对井冈山军民在黄洋界保卫战辉煌胜利的记录,而且是对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战略总结,字里行间体现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役战术上重视敌人、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军民团结、迷惑敌人、集中优势对准关键部位着一系列经典战略思想。学习、背诵毛主席这首词,不可不深入学习、研究其中深邃的思想内涵。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