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一句理论破产的自白,与一个从不迷航的巨人
“摸着石头过河。”
在中国当代的话语体系里,这句被奉为圭臬的“箴言”,几乎被包装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智慧。它似乎象征着“务实”、“谨慎”、“尊重实践”的一切美好品质。然而,今天,我们必须撕下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用最锋利的马克思主义手术刀,剖开它的内核。我们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智慧”,这,分明是一句“理论破产”的、最可怜的自白!
“摸着石头过河”的真实含义究竟是什么?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它意味着:我不知道河对岸究竟在哪里(丧失了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它意味着:我不知道这条河的水文地质(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理论);它意味着:我不知道除了脚下这块石头,下一步该踩向何方(陷入了庸俗经验主义的泥潭)。这是一种典型的、属于小资产阶级的、充满了恐惧、投机与侥幸心理的“盲人哲学”!
而这种哲学在政治上,必然导向右倾机会主义,因为它放弃了革命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只能被动地应对眼前的状况,其最终,只会被资本主义的暗流所吞噬。
但当我们回望毛主席那气吞山河、开天辟地的一生,我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事实:在他的战略决策中,你几乎完全看不到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犹豫与彷徨。他所发动的,总是一场又一场看似“惊世骇俗”、挑战一切“常规”,宏大而又无比决绝的伟大进军。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抗美援朝的立国之战,再到晚年“反修防修”的悲壮求索——事后被历史反复证明,他所开辟的每一条航线,都是唯一能够通向胜利的航线。他的革命生涯,不是一部“摸索史”,而是一部“开创史”!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毛主席从来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为何他所做的那些惊天动地的“动作”,其根本性的战略错误,几乎为零?他真的是一个从不犯错的“神”吗?
当然不!他不是神,但他手中掌握了最科学的“神兵利器”——战无不胜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他不是不需要“摸”,而是他手中掌握的,是一整套远比“石头”可靠亿万倍的、关于这条名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滔滔大江的“水文地质图”、“卫星导航系统”和“长期天气预报”!
第一章:“指南针”的胜利——紧抓主要矛盾,何须迷失方向?
“摸着石头过河”,其第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彻底丧失了方向感。它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脚下”这个战术层面,而完全放弃了对“彼岸”在何方的战略思考。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用静止、孤立、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毛主席的伟大,首先就在于,他是一位手握“思想指南针”——即唯物辩证法——的、从不迷航的伟大战略家。
一、“摸石头”的盲动与“抓矛盾”的清醒
“摸石头”的人,他们眼中看到的世界,是无数个孤立的、偶然的、需要逐一去试探的“石头”。今天,这块石头滑了,明天,那块石头稳了。他们的行动,是建立在一系列混乱的、不可预测的“偶然性”之上的。这在哲学上,是典型的不可知论和庸俗经验论,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只能被动地、盲目地进行试错。
可毛主席眼中的世界,绝非如此。他娴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这把最锋利的解剖刀,总能于纷繁复杂的乱象之中,一眼洞穿那个在一定发展阶段上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他深刻地阐述道:“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旦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如同拿到了破解一切迷局的“总钥匙”。河流的总体流向、主航道在哪里,便早已了然于胸,又何须一块一块地去“摸”那些无关紧要的、甚至会引人偏离航道的“石头”呢?
二、历史的明证:从分清“友敌”,到“持久战”的科学预言
在中国革命初期,当党内的“集体智慧”还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李立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泥潭中,为“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而争吵不休、四处“摸石头”、屡屡碰壁流血时,毛主席在1925年就写下了石破天惊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如同拨云见日,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清晰地指出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他抓住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这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为整个中国革命,校准了最根本的战略航向。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当党内外的“速胜论”者和“亡国论”者,都在用静止、孤立的形而上学观点,“摸”着眼前的“石头”——即敌我装备和国力的悬殊对比——而分别陷入了机会主义的狂热或悲观主义的绝望时,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里写下了光辉的《论持久战》。他运用矛盾分析法,全面地、动态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科学地预见了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最终断言胜利必将属于中国。
这,不是算命,而是掌握了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规律之后,对未来最科学的“天气预报”!
有了“抓主要矛盾”这个思想指南针,毛主席永远都能站在比同时代人高一个维度的战略层面,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对于他来说,那些令“摸石头”者们头疼不已的无数“石头”,不过是早已被他的战略蓝图所清晰标注的、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小小的、需要被跨越或绕开的“坐标点”而已。
第二章:“地质图”的远见——洞悉历史规律,何须测探深浅?
“摸着石头过河”,其第二个致命缺陷,在于它对河流本身的无知。它将历史的长河,视为一个完全不可知的“黑箱”,只能通过一次次的“试探”,去被动地感受其深浅与流速。
但毛主席,则是一位手握整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地质图”——即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理论家。
一、“摸石头”的历史虚无与“周期率”的历史自觉
“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方法论,其背后,隐藏着一种深刻的历史虚无主义。它不相信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它认为未来是完全偶然的、不可预测的。它实际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论断。
可毛主席,则对历史,尤其是中国数千年的阶级斗争史,充满了最深刻的洞察与敬畏。1945年,他与黄炎培的“窑洞对”,所探讨的,正是那个贯穿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他深刻地懂得,任何一个革命政权,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僚化”、“特权化”、“脱离群众”的问题,就必然会重蹈李自成的覆辙,从“屠龙少年”变为新的“恶龙”。
这种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就是他手中那张最宝贵的“地质图”。这张图,清晰地标注了:在这条名为“无产阶级执政”的河流中,哪里有“腐败”的暗流,哪里有“官僚主义”的漩涡,哪里有“脱离群众”的万丈深渊。他给出的跳出周期率的答案——“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正是对无产阶级专政本质的最深刻理解。
二、“反修防修”:一场超越了时代的“水文预警”
正是手握这张“历史地质图”,并结合对苏联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上台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观察,毛主席晚年,才会对党内日益滋生的官僚主义和修正主义倾向,表现出那般旁人难以理解的、深沉的忧虑。
他所创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以及在此理论指导下发动的十年运动,从最深刻的意义上来说,绝不是什么晚年的“糊涂”或单纯的“权力斗争”。那恰恰是他,这位手握“历史地质图”的总工程师,在清晰地预见到,这座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坝,其内部,已经出现了足以导致“溃坝”(即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裂缝之后,所进行的一场最悲壮、最决绝的、旨在“排险加固”的伟大斗争!
他不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他是在发布一场最高级别的“洪水预警”!他看到,党内已经形成了一个脱离人民的“官僚主义者阶级”,他们在推行一条实际上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的修正主义路线。他试图用一场“人工泄洪”(即放手发动亿万群众,自下而上地揭露和批判党内的阴暗面),来避免整座大坝的最终垮塌。
那些指责他“破坏”的人,恰恰是看不见、或者说假装看不见那正在不断上涨的、名为“修正主义”的滔天洪水的“睁眼瞎”!
第三章:“活地图”的力量——依靠亿万人民,何须孤身犯险?
“摸着石头过河”,其第三个、也是最反动的缺陷,在于它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精英主义和官僚主义方法论。它将人民群众,彻底排除在了“探索”和“决策”的过程之外,将其视为被动的、被管理的“物”。
一、“摸石头”的精英视角与官僚立场
在“摸石头”的图景中,谁是主角?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小心翼翼地伸出脚去试探的“干部”、“专家”、“设计师”。而亿万人民群众,则被物化为了那条被动地、沉默地、被他们“趟”过去的“河流”。
如果这些精英“摸”对了石头,那是他们的“英明”和“功劳”;如果他们“摸”错了石头,失足落水,那么,被冰冷的河水所淹没的、付出失业、贫困、环境污染等惨痛代价的,却是千千万万的人民!这是一种典型的、将人民视为“试验品”和“代价”的、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视角!
它从根本上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二、“群众路线”:一张亿万人民实时绘制的“活地图”
毛主席的路线,与此截然相反。他所依靠的,从来不是他个人的“闭门造车”,更不是少数精英的“顶层设计”,而是那条最伟大、最科学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条路线,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革命实践中的完美运用。“从群众中来”,就是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将群众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和经验,集中起来,进行加工,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化的路线、方针、政策。“到群众中去”,就是将这些来自群众的理论,再拿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宣传、去贯彻、去检验。并在新的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开启新一轮的“从群众中来”。
在毛主席看来,人民群众,不是那条被动的“河流”,而是这张“活地图”的共同绘制者!亿万人民的社会实践,是这张地图上,最鲜活、最准确、最实时更新的“数据源”。
三、“错误”的真正来源与自我纠错机制
所以,我们再回看那些被修正主义者们所津津乐道的、毛主席时代的所谓“错误”,其本质,就豁然开朗了。
那些错误的出现,恰恰不是毛主席本人思想理论的错误,而是在具体的执行层面,一些官僚主义者,背离了“群众路线”这条根本路线所导致的恶果!比如“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共产风”,其根源,恰恰是一些干部,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不再进行调查研究,而是用行政命令,代替了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用主观臆想代替了客观规律。而毛主席本人,一旦通过调查研究(比如他亲自组织调查组,给六级干部写信),发现了这些问题的苗头,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大声疾呼,进行纠正。
他的思想体系,本身就包含了一个最强大的“自我纠错”机制,那就是人民群众的监督与实践。而“摸着石头过河”这种精英主义方法论,则没有任何内在的、来自人民的纠错机制,它只能依赖于“摸”的人的个人感觉和“上面”的指令,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脱离群众,掉进历史的深坑。
结论:舵手的科学与“盲人”的摸索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清晰、最坚定的结论:
“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理论上破产、实践上危险、立场上反动的“盲人哲学”。
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则是一位掌握了最先进科学理论的伟大舵手,为中国这艘巨轮,所开辟的、唯一光明的航程。
他,之所以从来不需要“摸着石头”,是因为:
他手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南针,总能穿透现象的迷雾,看清主要矛盾,从而牢牢把握住战略的大方向!
他手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地质图,总能洞悉历史的客观规律,预见到前路上的一切陷阱、漩涡与风暴!
他心中,装着一张由亿万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实践共同绘制的、最鲜活、最可靠的“活地图”,总能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所以,毛主席那近乎“零战略错误”的奇迹,不是因为他是“神”,而是因为他是一位最彻底、最伟大的“唯物主义者”!他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的胜利!
而那些至今仍在吹捧“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他们的目的,也昭然若揭。他们就是要通过赞美“盲人”的摸索,来反衬“舵手”的“鲁莽”和“激进”;他们就是要用这种机会主义的“小聪明”,来解构那位伟大战略家的“大智慧”。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为自己今天这种放弃了共产主义最终目标、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只顾眼前利益的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过河”方式,寻找历史的合法性!
但是,历史终将证明:一条没有灯塔指引、没有科学航图的河流,其最终的归宿,绝不是什么光明的“彼岸”,而只能是名为“历史周期率”的、冰冷的死亡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