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评述毛泽东

刘振起 | 毛主席军事战略艺术(4):持久战,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2025-10-17 11:02:29  来源: 昆仑策网   作者:刘振起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图片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至1945年9月2日日寇投降,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这是国家历史进程的划分,与中国共产党抗战14年的斗争史不相矛盾。

  中国的抗战,是敌对两党联合的抗战,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现象。因此,研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毛主席军事战略艺术,实际上就包括了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二是共产党及其武装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

  全国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是持久战。持久战这一名词,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出自毛主席。持久抗战,是毛主席的一贯思想,并于《论持久战》形成系统理论,要点被写进国民政府作战守则,成为全国抗战的军事战略。

  共产党及其武装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是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一军事战略,自全国抗战开始,毛主席就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并强调,并在1937年8月下旬的洛川会议上正式确定。

  从中国抗战史看,中国抗战之完全胜利,盖是在毛主席军事战略指导下取得的。

  一、持久战战略

  全国抗战的军事战略,毛主席提出了持久战战略。他早在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就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做持久战。”这说明,毛主席早就思考了全国抗战的军事战略这一问题。接着,1936年7月,毛主席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指出,中国的抗战是长期的,要实行运动战,并以游击战相配合。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1937年8月,毛主席在给参加南京国防会议的周恩来等人的电报中指出:全国抗战在战略上要实行持久防御,在战术上应采取攻势;作为主战场的华北战区应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由游击战加以配合。在这个月下旬召开的洛川会议上,毛主席在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后,进一步指明了国家抗战的最基本的方针是持久战。毛主席说:“全国抗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

  1938年5月,毛主席发表《论持久战》,在批判“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基础上,对持久战做了全面的阐述。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不仅指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且提出了怎样进行持久战和如何争取最后胜利的问题。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读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称赞这是国家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并认为它是“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精髓。他主动向蒋介石推荐,还在国民党高层积极宣传介绍持久战理论,随之以军事委员会名义通令全国学习这一战略思想。

  从整个的中国抗战史看,毛主席的抗日战争持久战军事战略,虽然不可能被坚持片面抗战的蒋介石完全接受,但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实际上是起到了全国抗战的军事战略总方针的指导作用,即是说,抗日战争全部的实践的结果,都是在毛主席持久战军事战略的指导下取得的。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描绘了中国抗战的一般轮廓,对中国抗战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抗战,如何争取抗战胜利,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抗战的力量源泉,抗战的战略战术等,进行了精辟论述,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理论灯塔,照亮了中国抗日战争通往胜利的道路。

  王立华说,还没有走上抗日战场之前,毛主席就精准地预见了战场形势和特点,甚至预见了抗战胜利后的局面,并且指明了立于不败之地的正确方向和办法,有如此超前思维的伟大战略家引领是多么幸运!毛主席思想深邃,目光远大,往往不容易被认同,往往是在看到历史展开以后的结果,才会深深地认识到他的思想和智慧无与伦比。

  是啊!我们今天再研究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真是不能不为伟大的毛主席点赞,他的论持久战,真就是透彻到髓的见地,敢说是任何其他军事家都难能做到的,真可谓是军事战略中至宝级的艺术精品。

  毛主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由于敌我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4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毛主席科学地预见,中国抗日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这一阶段,是整个抗日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要坚持抗战,坚决克服投降主义。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毛主席着重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才能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无疑是一个极英明的发现,为中国抗战找到了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

  毛主席强调,必须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这又是毛主席独有的深邃洞见。他说,在抗日战争的全体上说来,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因为抗日战争的最后命运,只有正规战争才能解决。但游击战争是在全战争中占着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的。没有游击战争,忽视游击队和游击军的建设,忽视游击战的研究和指导,也将不能战胜日本。中国的抗日战争,正是在人民游击战争中完成了我弱到我强的转变。

  毛主席以哲学家的视野,确立了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实行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发挥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实行山地游击战,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游击战里操胜券。正是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战术,为抗战积小胜为大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指导。

  回溯历史我们知道,日本当初认为3个月可以击败中国,西方更是普遍认为中国必输无疑,而国民党政府内,或是抗战必亡者,或是日本不经打者,而就当他们认为徐州会战是准决战时,毛主席已开始考虑武汉、广州失陷后如何抗战。这让我们惊异的是,一部抗战史,从始至终看得明白的,手握屠魔妙策制敌者,唯有毛主席。1938年6月,侵华日军获取《论持久战》后,拆列出上百条要点,对照日本的资源一条一条标注出风险,研究出台了对华作战持久化对策,以战养战,以华制华,企图撑到三年后决胜,然而日本军国主义没有撑到决胜,而是在共产党及其武装的全面反攻中宣布了投降。中国的抗战,就在全世界瞩目之持久战军事战略的指导下取得了完全胜利。

  这真就是阳谋,敌我皆晓,我之付至,敌之无奈,何其伟大。

  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是毛主席为共产党及其武装制定的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总方针。基本的表述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在有利条件下打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一部,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

  对于这一军事战略方针,毛主席在会议和电报中有过多次的阐述。例如,1937年8月1日,毛主席在致电周恩来、博古、林伯渠的电报中提出,红军对日军作战必须坚持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8月4日,毛主席在致电准备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的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的电报中指出,对日作战,应实行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游击战以红军与其他适宜部队及人民武装担任之,在整个战略部署下给予独立自主的指挥权。在8月下旬的洛川会议上,毛主席将红军的军事战略方针表述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包括在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于山地。”9月下旬,毛主席在给彭德怀的一系列电文中,反复强调了我军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那么,如何理解这一军事战略呢?毛主席在1940年12月25日为中央起草的指示中指出:“在军事战略方面,是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基本上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理解这一军事战略艺术,有如下几要点:

  一是在战略统一下。即在统一的持久战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这就是说,持久战战略是全国抗战的总战略,当然也是指导共产党及其武装抗战的总战略。换句话说,共产党及其武装的抗战,必须要实行持久抗战战略。正如毛主席在洛川会议上明确指出的,全国抗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持久战,共产党及其武装是在这一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二是独立自主。就是抗战的独立自主,在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下的独立自主,在兵力部署和作战指挥上的独立自主,各根据地在作战指挥和根据地建设上的独立自主。毛主席十分清楚,面对日寇侵略的尖锐民族矛盾,国共两党必须联合抗日,但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因此,共产党必须要保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政治上、组织上保持党的独立性,以免被蒋介石吃掉,重蹈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覆辙。这是非常高明的战略策略。其实,蒋介石就一直企图通过抗战取消和控制共产党及其武装。又加之王明以共产国际的身份,主张军队应交蒋介石统一指挥的投降论调。所以,即使是在王明叫阵而处于孤立的不利情况下,毛主席仍坚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而实际就是,我军既要与日军作战,又要对付国民党顽军,如果没有独立地位,没有自主权,共产党就彻底失去了武装,而一旦失去了武装,进而也就丢掉了共产党生存的权利。试想,国民党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陈兵陕甘宁苏区几十万兵力、不间断的制造摩擦,如果共产党武装不是独立自主的,那还有共产党的存在吗?且,共产党武装是在敌后抗战,各个根据地面临的情况不同,也需要独立自主的去指挥作战和建设根据地。从当时敌、顽、友及国际国内矛盾复杂交织且战场瞬间变化的局域看,正是独立自主一策方以化解了各种凶险。

  三是基本的是游击战。即是说,游击战,是共产党及其武装抗战的基本形式,既是战略,也是战术。1937年9月25日,毛主席就华北工作致电周恩来、刘少奇等指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要设想在敌整个占领华北后,我们能坚持广泛有力的游击战争。要告诉全党,今后没有别的工作,唯一的就是游击战争。”实行抗日的游击战争,是毛主席实时做出的一个重大军事战略转变,以至于共产党及其武装的高层多有想不通,毛主席又不得不在不同场合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反复做工作。而抗战史证明,正是抗日游击战争成为了中日军力强弱转换的枢纽。

  四是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一要点是说,抗日战争在战略上不是运动战,是游击战,但这并不是说绝对不打运动战,而是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就是说在战争中出现了有利进行运动战条件时,才要以运动战的形式去消灭日军。它的要旨是有利条件。那有利条件是什么呢?是确有把握能集中兵力消灭敌人。而毛主席又正是把握和造就有利条件的大师,在推进游击战争的同时,他及时抓住战机,集中兵力以运动战实施了局部反攻,进而在整个抗日战争出现有利局面时,实时调整兵力以运动战发起了全面反攻,歼灭了大量日伪军,解放了广大国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五是到敌后去。就是到日寇占领区去打游击,去消灭日军,去解放被日寇占领的国土,去建立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政权。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表明了毛主席和共产党的伟大民族情怀。不言自明,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就要甘冒数倍风险。但毛主席看的十分明白,共产党的那点儿武装,那样的落后装备,在正面战场是根本起不上作用的,只有到敌后去打游击,才能牵制日军,策应支持正面战场,才能使日寇没有安宁的后方,才能使日寇无法消化占领区。而且到敌后去开辟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还能避免国民党军的无端生隙,维持住抗战的统一战线。8年的抗日战争,共产党共建立了19块抗日根据地,解放了总面积接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阻止了日寇对占领区的消化,克服了国家投降危险。

  六是分散的山地游击战和发展平原游击战。强调分散游击,基本于山地,注重发展平原游击战,都是毛主席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的基本要点。分散游击战,就是由大规模的运动战,改为小规模的分散作战。毛主席讲,为适应游击战争性质,原则上应分开使用,而不是集中使用。因为,只有分散才能放手发动群众,才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才能解决补给,才能发动人民的武装自卫战,而这正是保证军队作战胜利的中心一环;基本于山地,因为深入日占区后方,四面临敌,不着重于山地,红军便没有可靠的依托和周旋余地,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战术特长,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平原地带发展游击战争,毛主席是在河北、山东试点后推动的,要点是先在山地站稳,再向平原发展,使平原和山地相互支撑。河北、山东的平原游击战争,均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发展了人民抗日武装,为最后实施战略反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七是不与日军打硬仗。毛主席曾致电彭德怀,明确指出以我军目前领导的军事力量绝不可与日军打硬仗。这一点绝对是高明的。用大众的话说,你就那点部队,那些破烂枪支,连炮、车都没有,更别说制空权,打了这一仗,打不了下一仗,如果与日军正规兵团硬拼,除了无畏的牺牲外,没有一点点实际的意义。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一直是被奉为圭臬的作战艺术。毛主席看的真切,抗日战争的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这也就是为什么毛主席要把抗日游击战提到战略地位的奥妙。就是要通过持久的游击战去不断的消耗日寇军力,积小胜为大胜,所以不能与日军打硬仗。不打硬仗,不硬打仗,也就在实际上保存了自己,消灭了敌人。从日军要速决,要找中国军队决战,要与中国军队打硬仗,也反证了不与日军打硬仗策略的高明。这还是毛主席的作战艺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我打不着我,我打你把你消灭。这就是毛主席分散游击战的真谛。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的抗日战争,遏制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北进”,也拖延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南进”,限制了其“南进”的范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而这一切,来自于毛主席对中国抗日战争军事战略的创建和有利推动。

  2025年10月16日于北京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