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既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其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语言风格,创造性地将理论转化为群众易懂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大道至简”的深邃智慧,而思想深度与语言艺术的创造性融合又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阐释原典,推衍哲理
毛主席对“实事求是”的创造性阐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实事求是”原典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援引自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中将词义的重心从考据学转向认识论,强调“实事”即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即客观规律,“求”即研究过程,构建出“从物到感觉再到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径,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将调查研究作为认知中介的法定地位,是“实事求是”践行的路径,是将认识论转化为“发现问题—分析矛盾—解决方案”的实践链条,形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行动逻辑。
“实事求是”,毛主席仅用这四个字就将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进行了融合创新,既实现了经典概念的现代转换,又创造了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范式。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实事求是”写入新修订党章总纲,持续彰显其时代价值。
提炼要诀,以弱胜强
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哲学深度,其军事用语在简练中蕴含着战略辩证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战争方法论体系。1928年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主席将游击战法概括为“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诀”言简意赅,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它把防御与进攻、退却与反攻、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总体精神是: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利用民众和地形等方面的有利条件,趋利避害、灵活机动地作战,达到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目的。十六字诀凝练着现代军事运筹的指挥艺术;所蕴含的以弱胜强、灵活主动等光辉思想,不仅指导推动了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战役战斗,而且对世界军事史也产生重要影响。
毛主席提出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军事思想,是运动战精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战争实践中凝练的智慧结晶。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3万兵力以日均行军60公里的强度,在川黔滇边界连续穿插成功跳出包围圈。这种“走”与“打”的动态平衡,使红军伤亡率从湘江战役的85%降至3%。
毛主席的这一思想超越了传统阵地战思维,将《孙子兵法》中的“避实击虚”发展为系统方法论,其本质是唯物辩证法在军事领域的创造性运用。在智能化战争时代,这一原则演化为“分布式作战”与“动态聚优”结合的新型制胜机理,持续影响着现代军事理论的发展。
形象喻指,直击本质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是毛主席1946年8月在陕北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时,提出的振聋发聩的论断,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这一论断揭示了反动派外表强大实则脆弱的本质,“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当斯特朗问及美国使用原子弹的威胁时,毛主席说原子弹是“用来吓人的纸老虎”,认为其破坏性无法改变人民斗争的历史趋势,但承认其战术上的危险性,强调人民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而非武器,并进一步强调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1958年,毛主席在《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中进一步系统阐述,将“纸老虎”理论拓展为分析一切反动势力的方法论,强调辩证看待其“既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的双重性。这一论断不仅提振了中国人民的斗争信心,也在全球反帝反殖民运动中产生深远影响,揭示了历史进步的必然规律。
化用古语,战略布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依然不太平,美苏争霸持续,美越战争胶着,苏军侵占捷克,中苏关系交恶……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毛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这是毛主席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的体现。“深挖洞”体现了对国家安全的高度警觉和未雨绸缪,提醒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能放松对国家安危的警惕,要时刻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广积粮”强调了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广积粮也意味着要重视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不称霸”则彰显了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和大国担当。不称霸的承诺,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这一战略方针对今天的战略布局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以“最坏情况”预判筑牢生存底线;通过科技自立对冲“卡脖子”风险;以“不称霸”推动国际秩序改革,争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以上只是简单的列举,诸如此类的精典用语在毛主席的著述中俯首皆是。因此可以说在古今中外众多的语言大师中毛主席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毛主席的文字运用不仅思想鲜明深刻,有着卓越的智慧和深远的战略眼光,而且语言精炼,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质朴自然,即使引经据典,亦是浑然天成。他老人家“大道至简”的语言智慧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文/邓新顺,作者原创投稿,授权红歌会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