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毛泽东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上乘之作。其情绪之乐观通达;思想哲理之深刻;艺术上的含蓄蕴藉;意境之浩渺辽阔;文词之优美新丽,在古今诗词中并不多见。
1925年毛泽东因病回到家乡韶山,一边休养治病,一边发动、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活动。他在韶山的工作卓有成效,引起反动军阀和地主们的警觉。这年8月,湖南军阀赵恒惕阴谋下令逮捕毛泽东。毛泽东紧急离开家乡,去长沙向长沙区委汇报工作情况,并经长沙去广州工作。就是在长沙停留期间,他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词。此词正式发表于1957年1月创刊的《诗刊》,让我们先来看全词: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
长沙,这是毛泽东走出农家韶山冲,奔向外面的广阔世界开始的地方,是青年时期读书、生活,最终走向革命的地方。他在这里曾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列主义、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做早期的准备工作。如今故地重游,并即将从这里奔向当时中国革命洪流的中心广州工作,这自然会使毛泽东产生许多感慨与遐想。这是《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精髓所在。本文试从这个视角,再解本诗,供读者和专家参考。
(二)
诗的上阕写诗人独自站在当年经常游览的地方橘子洲头,观赏秋天的山水景色。一个“独立”,表明作者即将离开长沙的境遇和复杂心情。但这并无一丝颓废悲戚之情,我们看:诗人笔锋一转,一个生气勃勃的长沙之秋呈现在读者面前!从“看”开始的“万山红遍”以下七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独特的秋景图:仰视远方,一层一层的枫林都被染成了红色,群山一片火红;俯看湘江,满江的秋水碧绿透明,许多船只在江上飞驶竞渡。山上的红叶与江中的碧波交相辉映,色彩鲜明。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二句是对山和水的广阔空间的“充填”,使整个世界充满了勃勃生机。秋天,在古代许多诗人的眼中,充满凄凉、肃杀的气氛,因此多是悲秋之作。可是作者笔下的长沙之秋,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景象。就在读者沉浸在无限生机的画意之秋的意境当中的时候,诗人接着吟出“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一句神来之笔,一下就把前面所描绘创造的意境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它告诉读者:世界不仅人(百舸)、鸟(鹰)、鱼是有生命的,就是山、林、水,也似乎是有生命的。运动是世界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在运动着。这是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乐观主义的精神上升到对世界哲理的认识和思考!这已经突破了一般写景诗词的局限。

所谓警句迭出的好诗(词)总是在警句之后再出警句。毛泽东的许多诗词都有这个特点,这首《沁园春·长沙》亦是这样。当我们正浸沉在由这幅生气勃勃的秋景图在我们展开,它的意境之美被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而上升到哲理的层面,引起我们品味的时刻,诗人又接着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语出惊人,在读者的意料之外,细品又顺理成章,把诗的思想境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前面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在为诗人这一问服务。这是惊天一问,是划时代的一问!此问不由让人们想起屈原的《天问》。但屈原的《天问》仅仅是“问”,缺乏诗的意境,又对所问无明确的“答案”,给人以渺茫无助之感。而毛泽东这里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在“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样一种哲理的概括之后的一问,不仅问得自然,而且内涵丰富。两句话,就把诗的意境由一般的歌咏描述长沙秋景,提高到哲理的和政治的双重高度。这是青年诗人划时代的“天问”!
更可贵的是,诗人对他提出的“天问”,在词的下阕作了含蓄的、但又是明确的回答!下阕表面是回忆当年的生活和一群生气勃勃的青少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当年诗人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的时候,常和友人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罗章龙等到橘子洲一带游览,议论国家大事,畅谈革命抱负,发表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革命真理的文章,把当时有权有势的军阀政客看成如粪土一般的“万户侯”。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这种充满革命豪情的回忆和怀念的背后,蕴藏的深意是诗人在委婉地回答“谁主沉浮”?这才是这几句的真正用意。他们当年所做的一切,不正是要“主沉浮”的表现么?但仅仅这样的回答还是不够的,其精彩结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自问句,是回应上阕的“谁主沉浮”的一问,也是全诗(词)的“诗眼”和“高潮”。至此,全词戛然而止。我们再回头读前面的景、情、问、思,浑然一体,深刻的哲理蕴含于辽阔壮美的意境之中。这是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这也是作为青年革命家和诗人的毛泽东即将离开故地长沙的临别感言!
(三)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是本诗(词)的灵魂,有必要再单独议论几句。
这是时代的最强音,是划时代的一问。我们看一下当时写诗(词)的背景,对此问的意义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当时正是北伐的前夜,处于革命高潮之际,中国大地各派势力争雄,而中国政府却被各派军阀轮流控制。中国面临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关心中国命运的毛泽东,自然会想到在中国的大地上,究竟应该“谁主沉浮”这一问,表现了作者矢志改变旧世界的革命情怀。
“谁主沉浮?”这是毛泽东通过诗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唯物史观,毛泽东在以后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他的许多诗文中都可见这个思想。人类社会如长江大河,滚滚向前。毛泽东就经常说,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社会就是在大风大浪中过来的。在社会的大变革中,我们应该有所作为,要做社会发展的主人。早在1922年9月5日,毛泽东亲自筹建的长沙泥木工会成立的时候就曾庄严地宣告:“我们是生产者,是创造世界的主人,应该是世界的主宰。”这个唯物主义命题,不仅在毛泽东后来的许多著作中有阐述和运用,就是在他的许多诗词中仍然有多处表达。毛泽东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中提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49年写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出“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唯物史观命题;再后来,1963年写的《咏史》中提出要树立英雄史观,认为真正创造历史的“风流人物”是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的领袖;到了1973年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等诗中,提出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人物、事件问题。概言之,提倡唯物史观,用历史唯物史观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指导工作,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核心。
毛泽东正是以这样一个成熟的革命家的姿态,立即南下广州,参加国共合作的工作,创办农民讲习所,开始了革命人生崭新的一页。国共合作破裂以后,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在革命运动中无产阶级掌握运动领导权的主张;再后来,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无产阶级要有自己的武装,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等等一系列思想。其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即与此诗(词)中所表达出的唯物史观和思想是相通的。
(四)
再从艺术视角作些分析,《沁园春·长沙》也堪称上乘。一些专家仅仅从形式上品读,说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交融云云。这是用一般的诗词标准套用此词。
毛泽东一向主张诗词应该从平易中见精深。这首词也有这个特点。全词没有晦涩难懂的词句或典故。明白如话,通俗易懂,看似平易,实则精深。据有的学者考证,全词中化用、借用、引用古诗文中的词汇不少,但都恰到好处,化晦涩艰深为晓畅易懂。例如,“层林尽染”中的“尽染”是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全词的可贵之处,在于用通俗而练达的语言创造了一幅辽阔高远的诗的意境。如前所述,整个上阕犹似一幅秋景图:诗人笔下的山、江、林、水、鹰、鱼、船,统统是“活”的。“尽染”把山写活了;“碧透”把江写活了:一个“鹰击”一个“鱼翔”,更是妙笔生辉,令人回味无穷。这是极赞天蓝水清的一种自然生态环境。以动写静,亦动亦静,山、林、水、船统统写活了。文辞之美妙锦绣,意境之开阔浩渺、给人的美感,叹为观止:这里用“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及“击”“翔”“竞”等动化形容词和动词,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五光十色、缤纷绚丽而又极富动感、充满活力的艺术境界。
“文如看山不喜平”,诗词亦然。《沁园春·长沙》整个词构思严谨而又曲折跌宕、含蓄蕴藉,尽显构思之严谨而精妙。从全词总体结构上看,上阕问,下阕答。上下两阕,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但细读又不尽如此。上阕,有景有情,先景后情,情景交融;下阕,看似抒情,其实也是先景(百侣活动)后情,“独立”对“百侣”,上下阕紧密呼应。古人主张诗词应“委婉曲折,意蕴深远”。意即谋篇曲折多转,以达含蓄蕴藉之妙。明末清初文学家贺贻孙在《诗筏》中说:“古诗之妙,在首尾一意而转折处多,前后一气而变换处多,或意转而句不转,或句转而意不转,不转而转,故愈转而意愈不穷;不换而换,故愈换而气愈不竭。善作诗者,能留不穷之意,蓄不竭之气……”《沁园春·长沙》即是如此。始句“独立寒秋”,似给人以秋天之孤独,但笔锋一转,整个的山、林、江、船、鹰、鱼,都在“竞自由”,既无“寒秋的凋零肃杀”,也无“独立”之感,一扫凄凉。这是一转,正当我们欣赏万物“竞自由”的时刻,又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一个哲理层面,又上升一个更高的政治层面!按正常所谓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诗词一般逻辑,应该紧接着抒情,但是,下阕接着的“百侣曾游”,是遥对首句“独立寒秋”,接下并不是“抒情”,而是很自然地一转,转到“百侣”当年的活动,这又算一种写“景”。词的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又一转,含蓄而明确地回答“谁主沉浮”,一语双关,完成了上阕的划时代之问。全词回荡婉转而又主题明确,堪称同类词作佳品。

        红歌会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