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面油彩: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1972年许宝中作。】
论毛泽东以湘潭为起点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及其意义
张作奇张力子
【摘要】毛泽东出生于湘潭县韶山冲,在农村环境下成长。他尊重农民、敬畏农民,对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寻找中国革命力量时,他早期对城市和工人关注较多。1925年回湘潭韶山组织农民运动后,则将目光主要聚焦于农村和农民,写下《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寻找到革命同盟军是农民;1926年,又回到湘潭西乡进行农村调查,写下《中国佃农生活举例》,指出“中国之佃农比牛还苦”,从理论上说明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27年初,以湘潭为中心考察农民运动,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进一步揭示农民革命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支持10万湖南工农义勇军举行“湘潭起义”。毛泽东以湘潭为起点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报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出生于湘潭农村,他在寻找中国革命力量时,早期对城市和工人关注较多。1925年至1926年间回湘潭组织农民运动、开展农村调查,从理论上说明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27年初,以湘潭为中心考察农民运动,进一步揭示了农民革命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他支持湖南10万工农义勇军举行“湘潭起义”。
毛泽东经过在湘潭亲自领导农民运动的革命实践,对湘潭等地农民运动的调查研究,逐渐在理论与实践上认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正是基于对农民问题的正确认识,他清晰地看到了蕴藏在农民中的伟大力量,开始以湘潭为起点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一、毛泽东以湘潭为中心指导开展农民运动
(一)毛泽东是“农民运动的王”(瞿秋白语)
1、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农民运动的领导。
建党之初,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城市,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毛泽东深入分析认为:“湖南工人数量很少,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更少,可是满山遍野都是农民”。因而认为: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并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在1923年6月召开党的三大上,得到李大钊、瞿秋白等人的鼎力支持,大会通过了毛泽东和谭平山起草的《农民问题决议案》。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农民问题的决议案。
2、湖南成为全国农民运动中心。
1923年9月,毛泽东和中共湘区委派党员刘东轩、谢怀德回乡,成立湖南衡山岳北农工会。1925年,毛泽东回湘潭韶山秘密成立农民协会。
1926年12月,湖南省农民运动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湖南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到会指导。
1927年6月,湖南75县有65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会员451万人,占全国同期900万名农民协会会员的一半多,能直接领导的群众达1000多万人,占全省农民总数的一半多。
在毛泽东的领导和指导下,湖南成为大革命时期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和高潮地区。瞿秋白曾称毛泽东是“农民运动的王”。
(二)毛泽东回湘潭指导开展农民运动
1、毛泽东回韶山建立党组织,组织开展农民运动。
1925年2月6日,毛泽东和杨开慧等回到湘潭韶山冲。他以毛福轩等为骨干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发展会员。发现和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秘密成立中共韶山特别支部。
6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在自己卧室的楼上,主持毛福轩(已经入党)、毛新枚、庞叔侃、李耿侯、钟志申(被誉为韶山“五杰”,电影《堡垒》原型)的入党仪式。特别支部代号为“庞德甫”。
同时,组织湘潭西二区(韶山)雪耻会,这年夏天,毛泽东指示地方党组织发动农民开展平粜阻禁谷米斗争。
2、毛泽东到湘潭西乡调查并撰写《中国佃农生活举例》。
1926年,毛泽东回湘潭西乡调查,与佃农张连初促膝长谈,获得第一手调查材料而撰写《中国佃农生活举例》,这是毛泽东现存最早的一篇农村调查报告。
1927年3月,以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丛书发表,作为农讲所主要学习用书。
该文通过详细计算张连初一家正常年份的收支,其中支出“一百六十七元三角六分五厘五”,收入“一百四十七元七角二分”, 相抵亏“一十九元六角四分五厘五”。最后结论:“中国之佃农比牛还苦,因牛每年尚有休息,人则全无。”“这就是中国佃农比世界上无论何国之佃农为苦,而许多佃农被挤离开土地变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
(三)毛泽东以湘潭为中心考察湖南农民运动
1926年2月5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发出第一号通告,宣布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毛泽东为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3日,毛泽东接任续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农讲所招收20个省区的学员327人(其中毕业318人)。
1926年11月上旬,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当年11月15日,由毛泽东主导制定的《目前农运计划》得到中共中央局批准。
1、为什么要考察湖南农民运动。
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极大地鼓动起南方数省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对于这场农民运动,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没有思想准备,而引起极大的争论。特别是湖南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右派和封建地主豪绅的恐慌,他们攻击污蔑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说农民运动“糟得很”。
为了答复党内外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责难,击退土豪劣绅和反动势力攻击农民运动的逆流,促进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村大革命继续发展,毛泽东决计实地考察湖南农民运动。
2、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线路。
其线路是以湘潭为中心进行考察的,其他4县分别在湘潭的东西南北。
1927年1月4日至9日,考察湘潭县农民运动;1月9日至15日,考察湘乡县农民运动;1月15日至24日,考察衡山县农民运动;1月24日,回长沙向中共湖南区委报告湘潭、湘乡、衡山县农民运动情况;1月27日至2月4日,考察醴陵县农民运动;1月25日至26日,考察长沙近郊农民运动;2月5日,在长沙县板仓召开座谈会。
32天行程共计 700多公里。
3、以湘潭为中心考察农民运动的缘由。
选择以湘潭为中心的5个县,一是湘潭农运最为突出。如湘潭县东一区八叠乡(今属株洲)是湖南农运发展最早、影响的最大地区之一。
二是考察自湘潭始,至湘潭终。从湘潭县城和化坛(今属湘潭雨湖)开始(1月4日),在湘潭县东一区八叠乡(今属株洲,2月4日)农运负责人汪起凤烈士家中召开结束会。
三是时间在新历、老历年之中。在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中考察一圈:元月4日,刚过新历年开始考察; 2月1日是除夕,2月2日为大年初一,均在考察现场;2月5日(正月初四)到板仓拜年也在与农民座谈。
四是五县是毛泽东本人和亲友家或工作地:湘潭,自己家;湘乡,外婆家;衡山,俵舅子向钧任职地;醴陵,一师同学湘潭人罗学瓒任职地;长沙,岳母家。
五是农运负责人与湘潭有渊源,杨昭植(湘潭)、邹祖培(湘乡)、向钧(衡山)、罗学瓒(醴陵)均先后任职中共湘潭县委书记,柳直荀(省农协)在湘潭担任湖南工农义勇军总司令。其中4人为革命烈士。
4、考察湘潭县农运时指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1926年12月28日长沙《大公报》关于毛泽东即将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的报道。
1927年1月2日,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秘书处通告各县党部:“中央党部执行委员毛泽东,拟于日内分赴湖南宁乡、新化、衡山、衡阳、湘潭、醴陵、宝庆、攸县、武冈、新宁等十余县巡视党务状况。湖南省党部决定派戴述人(中共党员)偕往,并请毛泽东将湖南方面所要调查的六项内容会同考察。”
1月4日,毛泽东在戴述人和湖南省农协特派员韩伟的陪同下从长沙来到湘潭县城和化坛、塔公祠,先后听取杨昭植、郭咏泉、毛新枚等的汇报。
1月5日下午,抵达中共银田寺区委、湘潭县第一区农民协会所在地——银田寺白庙。晚饭后召开了有200多人参加的欢迎大会和一个有30多人参加的座谈会。宁乡三仙坳高露乡农协徐太山等也参加了座谈会并反映:高露乡党部搞的是“二民主义”。毛泽东不解,忙问什么叫“二民主义?”徐解释说,他们取消平粜米,就是不要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嘛,所以大家都叫它是“二民主义”的区党部。
1月7日上午,在湘潭县特别区(韶山)第一乡农协会所在地——毛震公祠座谈时,毛泽东在会上说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农民运动就是要激烈点,革命还要大爆发。
1月8日,毛泽东在上屋场强调:建立农民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5、考察湘乡县农运时指出:“不团结就没有力量”。
1月9日早饭后,毛泽东由毛福轩等陪同,离开韶山冲上屋场。当天晚上,毛泽东来到邻近韶山的湘乡县徐家湾,毛泽东在城前支部地下党员座谈会上说:一双筷子折得断,一把筷子难折弯,不团结就没有力量。要积极发展党的组织,把真正受苦的人吸收到党内来。
1月10日,毛泽东等经过沙田街、上山岭、石磴子,过直冲坳,到达湘乡县城。当天晚上,召集县农民协会主要负责人开调查会。
11日至12日,毛泽东在湘乡饭店的客房里分别接见了县工会,县商会、县学联、县妇联以及青年社等革命团体组织的负责人,称赞说:“你们做得很对!”
12日晚上,又参加了在昆仑桥南岳庙附近召开的中共湘乡地方委员会扩大会议指出,要争取党的公开指导,使农民晓得革命的方向。要建立农民武装,发展和扩大农民梭镖队,对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一定要镇压几个,树立革命的正气,压制反革命的邪气。
二、毛泽东以湘潭为起点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一)湘潭志士开展救国救民探索对少年毛泽东的感染和影响
毛泽东从小就能看到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而一批又一批湘潭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率先作出艰难探索,都让毛泽东“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始终忘不掉”,并影响到他的一生。
1、戊戌变法——王闿运弟子参加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运动。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其中杨锐、刘光第系著名经学家、湘潭人王闿运是四川尊经书院的弟子。
2、君主立宪——杨度主张不废君主且消除不必要的流血革命。
湘潭人杨度主张的君主立宪,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不采用共和政体。1906年,他与梁启超代端方、载泽等五大臣撰写考察各国宪政文,成为“宪政专家”。后来主编《中国新报》,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1911年12月,袁世凯组阁,杨度主张南北和谈,消除不必要的流血。1915年,杨度为筹安会六君子首领,力推帝制,失败后转向民主共和。1922年,在上海加入国民党。1929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潘汉年介绍,伍豪即周恩来批准)。1975年冬,周恩来重病时说:“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
去世前杨度自挽联: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3、实业救国——梁焕奎、禹之谟等在湘潭城区开办工厂。
1915—1919年间,湘商之魂、湘潭人梁焕奎创办的华昌锑业公司,曾是湖南乃至全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其生产的双环牌钝锑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在长沙南门外面湖桥建厂以赫伦士米法炼锑,在湘潭城区东坪镇以土法建人字炉24座、反射提纯炉19座、反射烘砂炉15座。据有关资料:华昌锑业公司锑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近80%。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实业家、湘乡人禹之谟为救中国而死的湖南革命实业家。1900年初,参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失败。1900年冬天,东渡日本。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提出“空谈不足以救国”的主张。 1903年, 在湘潭设立“湘利黔织布局”(厂址在湘潭江西会馆内,有职工60多人)。1905年,禹之谟受黄兴之托,在长沙组织同盟会湖南分会。1907年2 月,清政府残酷地将其杀害。
4、会党起义——马福益、刘道一、秋瑾联络会党策划武装起义。
湘潭人马福益领导“甲辰起义 ”。1904年(甲辰年)初春的一个夜晚,黄兴、刘揆一、马福益秘密会见于湘潭县茶园铺矿山一岩洞中,共议反清大计。商定十月初十(慈禧70岁),趁机起事,夺取省城。黄兴吟诗:结义凭杯酒,驱胡等割鸡。以黄兴为主帅,刘揆一、马福益分任正副指挥。9月初,被人告密,起义流产。
湘潭人刘道一领导萍浏醴起义。1906年秋,刘道一从日本回国,于十月十九日领导萍浏醴起义。相持月余,起义失败。被杀害于长沙,年仅22岁。孙中山挥泪写挽诗一首云:“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湘潭媳妇秋瑾领导光复军起义。1907年正月,秋瑾回婆家湘潭王家筹措革命经费三千两银圆。4月,组光复军,自任协领,由于内奸告密,浙江巡抚派新军包围大通学堂,被捕。六月初六(7月15日)凌晨4时,在绍兴县城古轩亭口就义,时年32岁。孙中山题写“巾帼英雄”!
5、辛亥革命——投身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直接参与辛亥首义的湘潭人:
马福益死后的会党领袖冯廉直,湘潭下湾人。在湘潭筹饷招兵被湘潭县知事余屏垣杀害。
周瑞龙、周瓒父子率凤凰驻军于1912年元月起义成功,实现湘西光复。
章笛秋,韶山人,1911年11月支持江苏巡抚程德全成立中华民国江苏军政府。
王度、张焌、罗继山、龚铁铮、黎丹、何海清等数十名湘潭人直接参加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后的10月23日,湘乡知县陈宝书日悬白旗,以示反正。10月27日,余屏垣进驻湘潭县衙正式宣布“湘潭反正”。
(二)湘潭籍党员在中共早期作出巨大贡献
1、新民学会被誉为“建党先声”。
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中国重要的革命社团之一,被誉为“建党先声”,是中国共产党长沙早期组织的策源地。
其初旨为“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后确定“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方针。要求每个会员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
1918年4月14日在蔡和森住处创建,成立之初有会员20余人,毛泽东当选为干事。最多时有会员70余人,其中湘潭(含湘乡)人占近三分之一。
新民学会是赴法勤工俭学的领导中坚。
2、蔡和森最先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
1920年7月6日至10日,赴法国的新民学会会员20余人召开“蒙达尼会议”。会上,蔡和森主张组织俄式共产党。
1920年8月13日,蔡和森给毛泽东写信提出:“我以为先要要组织党——共产党。”1920年9月16日,他又写信给毛泽东:“明目张胆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并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
1920年12月及1921年1月,毛泽东给蔡和森回信中表示“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后来,他又评价:“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3、湘潭(含湘乡)籍早期党员占全国党员总数的近六分之一。
湘潭(含湘乡)籍党员1921年底有11人,占全国近1/6(中共一大全国党员57人,1921年底60多人)。
1923年底,湘潭籍党员51人,占全国近1/8(中共三大全国党员420人)。
4、湘潭(含湘乡)籍早期党员绝大多数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
湘潭(含湘乡)籍早期党员中有3人曾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含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蔡和森、罗亦农、彭公达、易礼容、林蔚、罗学瓒、宁迪卿8人曾担任过省委书记(含代理省委书记,8人中烈士5人)。
湘潭籍早期51名党员中烈士近40人。
(三)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开始中国革命道路探索
1、在湘潭等地开展农村调查撰写三篇光辉著作。
1925年春,毛泽东回到湘潭韶山组织农运活动,开展平粜减租斗争。于1925年12月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6年毛泽东回湘潭西乡调查佃农张连初,写下《中国佃农生活举例》。经过算账,张家收支相抵,亏损严重。结论:“中国之佃农比牛还苦。”所以,中国农民最具革命性。
1927年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农民运动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
2、支持湖南工农义勇军举行“湘潭起义”。
长沙“马日事变”后,毛泽东召集湖南到武汉向国民政府请愿惩办许克祥的中共党员和农协骨干近200人开会,指出马日事变是右倾机会主义造成的,“要求大家回到原来的岗位,恢复工作,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命。”
1927年5月23日,中共湖南省委、省农协主要负责人在湘潭城区和化坛召开“湘潭军事会议”,并成立湖南工农义勇军,同日发出了“漾日电报”,组织湘潭周边县区四路人马共10万工农义勇军围攻长沙,举行“湘潭起义”。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湖南最早爆发的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正式组建了一支工农革命武装——湖南工农义勇军。起义失败后,有许多队员后来又参加了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
毛泽东没有直接参与湘潭起义,但湘潭起义确实是在毛泽东的影响、支持和领导之下发动的。有资料记载,“在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之下,湖南十万农军怀着对反动派的无比仇恨,进抵长沙。”湘潭起义爆发,见证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初步尝试。
3、提出工农武装“上山”思想。
1927年1月,毛泽东在考察湘潭、湘乡农运时说,要注意到农民武装问题。在《报告》写到要“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
1927年6月24日,回湖南任省委书记,要求各地工农武装作出“上山”安排,并一再强调:“要用武力来对付反动军队,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1927年9月9日,组织发动秋收起义,并且上了井冈山。
三、以湘潭为起点开展道路探索的重要意义
1927年3月5日至4月3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全文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刊物《战士》周报连续刊载。
3月12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第191期和随后的汉口《民国日报》的《中央副刊》先后发表了“考察报告”的第一章,第二章的一、二节。3月28日,《湖南民报》开始连载。
4月11日,汉口长江书店将考察报告以《湖南农民革命(一)》为书名出版单行本,瞿秋白为该书作序,高度评价毛泽东和他撰写的报告,热情提议“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该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
(一)考察报告公开发表并产生重大影响
1、考察报告受到共产国际的广泛关注。
1927年5月27日和6月12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机关杂志俄文版和英文版的《共产国际》先后以《湖南的农民运动(报告)》为题予以转载。
编者按说:“在迄今为止的介绍中国农村状况的英文版刊物中,这篇报道最为清晰。”报告得到斯大林同志的充分肯定。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布哈林说,“我想有些同志大概已经读过我们的一位鼓动员记述在湖南省内旅行的报告了”,这篇《报告》“文字精炼,耐人寻味”。
2、在国共两党重大会议上提交有关农民问题决议案。
1927年3月10日至17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召开。会议通过了《农民问题决议案》,并通过了《对全国农民宣言》。经会议指定恽代英、邓演达、吴玉章、毛泽东等9人组成审查委员会修订,其中不少观点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致。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五大在武汉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共历史上第一个旨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文献《土地问题决议案》,决议案“将耕地无条件的转给耕田的农民”的土地革命原则。会前,毛泽东曾邀集彭湃、方志敏议定出一个广泛地重新分配土地的方案,毛泽东将这个方案提交到大会。
3、推动农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为农民运动调查奠定了基础,为革命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大革命运动的继续发展。
1927年2月,在邓演达建议下,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成立农民问题讨论委员会,主要研究农民问题理论、农民实际生存状况、农民运动策略等重要问题。
1927年3月27日,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在汉成立。邓演达、谭平山、陆沉、毛泽东、谭延闿为常务委员。
1927年4月2日,国民党中常会召开第五次扩大会议,决定在武汉成立国民党中央土地委员会,毛泽东、邓演达、顾孟余、徐廉、谭平山五人为委员。
(二)早期道路探索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1、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在开展湖南农民运动考察之前的1925年春,毛泽东回到湘潭韶山养病,组织农运活动,开展平粜、减租等斗争。于1925年12月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章是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左”倾、右倾两种错误倾向而写的。
1927年3月,公开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充分肯定了广大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热情地支持了蓬勃兴起的农民反封建斗争。
这两篇名著论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和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既相一致又有所区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雏形。两篇重要著作的发表,标志毛泽东思想自此萌芽。
曾任西班牙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的费尔南多·克劳丁赞扬说:“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确实是第一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社会政治现实生动而充分的‘结合’。”
2、开始寻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
1925年2月,毛泽东回韶山休假,成立中共韶山支部。他说湖南农民变的非常有战斗性。
1927年1月,毛泽东考察湘乡农运时说,农民要组织自己的武装,在全县组织农民自卫队。并指出,“应使每个青年壮年农民都有一柄梭镖”。在衡山县考察时,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农民自卫军的领导。在《报告》写到要“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毛泽东回湖南任省委书记时强调:“要用武力来对付反动军队,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在八七会议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组织发动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军撤离湘东地区,向南转移,坚定地向井冈山进军,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要争取党的公开领导”。
一要在农民协会组织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1927年2月16日,毛泽东向中央写出报告提出:“准备不久要来的革命,我们党都需要一个大大的发展,至小数目湖南党在六个月内要发展到两万人(现才六千)。”
二要在农民协会内迅速建立党组织。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湖南制定了《发展党在农民中的组织计划》,决定“每乡农协成立一个支部。”
三要培养干部,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要紧密结合起来。1927年1月21日,毛泽东出席中共衡山地委召开的新党员宣誓大会并讲话:“你们工运和农运这批骨干,许多是在岳北农工会到水口山或安源经过斗争又回来的。你们替他们输送了干部,他们又为你们培养了干部。”
四要公开领导农民运动、土地改革和武装斗争。1927年1月12日晚上,毛泽东参加了中共湘乡地方委员会召开的扩大会议,指出:“要争取党的公开领导,使农民晓得革命的方向。”
4、关注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发展。
1927年,对湖南农民运动实地调查后,毛泽东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写到:“农民问题只是一个贫农问题,而贫农的问题有二个,即资本问题与土地问题。”
在考察农运时,他就提出创新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综合发展农村事业。如对湘潭、湘乡农民协会兴修水利、修筑道路等作法给予高度肯定。依托党领导的农村基层政权,发挥农民的主动性,依靠农民运动,以土地问题为突破口,集中力量解决十四件农村大事。
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5、响亮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是我党最早倡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从各地的实际工作实际考察中引出一个详细的具体的全国的调查来”的。每到一处考察,他就召集地方执委、农会和工青妇负责人座谈,研究如何加强领导,扩大农协组织,发展农民武装,建立和巩固农民政权。
1930年5月,毛泽东写下了《调查工作》。1964年,他将标题改为《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其中最著名的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在它的先头”等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下去了,不要走马观花,不要蜻蜓点水,不要前呼后拥,而是要深入基层群众。”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6、打造以韶山为代表的经典红色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近年,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意见》,提出打造以韶山为代表的经典红色名片等五张名片。从2023年4月开始,全面实施“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让学生置身其中,使更多红色资源“热起来”“活起来”。
毛泽东以湘潭为中心开展实践活动促进了他人生观、实践观和革命观的形成。毛泽东以湘潭为起点开展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为此后构建毛泽东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作者:张作奇,湘潭市政协原常委、原研究室主任、原一级调研员;张力子,湘潭市人社局四级主任科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红歌会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