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评述毛泽东

毛主席与老师的故事

2022-08-31 11:52:33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韦保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先生引路:坚强的老战士

  这篇文章的标题“坚强的老战士”,是毛主席1947年1月在延安为老师徐特立70大寿时的题词。时间拨回到10年前的1937年1月,毛主席为60大寿的徐特立老师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祝贺信,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里表达了毛主席和徐特立先生跨越半个世纪的师生情。古人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的“教书匠”,而要做学生成长引路人的“大先生”。毛主席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正规教育,主要是六年的私塾和五年半的湖南一师学习,他很幸运地遇到了这样的“大先生”,主要有他的启蒙老师毛宇居、毛麓钟和导师杨怀中、徐特立等先生。

  毛主席在韶山读“6年孔夫子”的私塾里,一共换了6所私塾、跟了7位塾师,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毛宇居和毛麓钟两位先生。他们俩学识渊博、师德高尚,对学生严管厚爱、诲人不倦,既教学生知识,又教学生怎样做人,毛主席称赞他们是“教书育人很有办法”的老师。

  毛宇居比毛主席年长12岁,除了师生关系外,论辈份的话,两人是没有出五服的堂兄弟。毛宇居为人正直,极富才华,有“韶山一支笔”“韶山纯儒”的美称。1906 年秋,13岁的毛主席跟毛宇居开始读私塾。毛宇居对这个聪颖的堂弟抱有很大期望,所以,对他的管束和教育比其他学生都要严厉。有一次,毛主席偷偷地跑到山上去摘栗子,毛字居发宇后就罚他以“天井”为题作诗,毛主席答道:“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毛宇居对毛主席敏捷的才思十分称奇,就改变了传统的私塾教学方式,对他因材施教。他把自己的藏书借给毛主席阅读,尽可能地帮助他拓宽视野,培养他的自学能力。在毛宇居的指点下,毛主席阅读了大量的如《左传》《春秋公羊传》等史书,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古代汉语和古文写作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阅读毛主席的文章,经典妙语俯拾即是,与这一时期毛宇居严宽相济的指点是分不开的。后来,毛主席从事革命事业,毛宇居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一直到1964年毛宇居在韶山病逝,两人始终保持着联系。

  1910年,16岁的毛主席跟毛麓钟读私塾。毛麓钟是毛主席的堂伯父,也是毛主席的最后一位塾师。毛麓钟是韶山屈指可数的秀才,毛主席十分仰慕他的学识和为人,因此,也不再淘气,刻苦攻读,学识长进很快。毛麓钟看到毛主席天分极高,对他格外器重,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给他点读、辅导《史记》《贞观政要》等经典,为毛主席打下了较为全面的文史知识基础。毛麓钟对古典诗词有很高的造诣,他辅导毛主席阅读了大量的诗词名篇,并教毛主席作了许多诗词。在毛麓钟的熏陶下,诗词成为毛主席一生的最爱,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毛麓钟还在思想方面对毛主席进行教育和启迪,向他宣讲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道理,向他推荐一些时论文章,如梁启超所办的《新民丛报》,毛主席读了这些道理新鲜、文笔流畅的文章后,开阔了思想,对他后来走上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10年,父亲毛顺生打算要毛主席辍学,到湘潭的一家米铺做生意,但毛主席很想到东山高等学校去读书。毛麓钟听说后,就极力劝说毛顺生同意毛主席继续读书。毛主席后来到湘乡、长沙等地求学,每年寒暑假,都要到毛麓钟家里拜访求教。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韶山,在同毛宇居叙旧时,深情地说:“那时我能读书,可就是不好好读,后来到了二伯(毛麓钟)手下读书,才晓得用功了。二伯不愧是韶山的秀才,教书育人很有办法哩!”几十年过去了,毛主席还一直记得毛麓钟先生。

  从1913年春到1918年夏,毛主席在湖南一师上学期间,不但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而且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了初步的社会活动经验。毛主席曾回忆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老。”

  1936年,毛主席在和斯诺谈话时说:“他(杨怀中)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毛主席提到的杨怀中,就是杨昌济先生,是杨开慧的父亲,也是毛主席在湖南一师教授伦理学和哲学的老师。他是一位贯通古今、融合中西、思想开放的学者,被誉为“长沙大儒”。他工作认真、热情诚恳、生活朴素、治学严谨,十分注重从道德伦理和为人做事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求学生要“高尚其理想”,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他鼓励学生要不断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做有益于社会的人。杨昌济先生以高尚的人格、廉洁的节操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赢得了毛主席衷心的敬佩与爱戴,认为他“弘通广大,最为佩服”。毛主席从他那里,初步确立了思想、志向和抱负。据说,毛主席洗冷水澡的习惯,就是受到了杨昌济的影响。1936年,毛主席与斯诺谈话时,曾回忆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杨昌济……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一个公平正直、品德高尚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在他的影响下,我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原理,而且在这部书的启发下,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杨昌济)高度赞赏我那篇文章,给了一百分。”据有关资料介绍,杨昌济给毛主席《心之力》作文打了一百零五分,就是在满分一百分的基础上加了五分,由此可见,毛主席的这篇作文写的是多么的优秀!杨昌济对毛主席非常器重,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毛主席不断地阅读进步刊物,成了《新青年》的热心读者。杨昌济在1920年1月病逝前,致信好友章士钊,介绍毛主席与蔡和森的“学、品、行”,赞扬毛、蔡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杨昌济先生独具慧眼,不愧为近代的伯乐。

  徐特立先生被称为湖南教育界的“长沙王”,从1913年到1919年,他在湖南一师任教6年,主要教授教育学、各科教授法和修身等课程。徐特立先生渊博的知识、进步的思想、高尚的品德,对毛主席的学业和思想影响很大。徐特立教育学生,非常注重言教与身教相统一,要“用教育来改革人心”他因办学欠了不少外债,人们给他取了一个诨名“徐二镥锅”,但毛主席认为:徐先生办长师,不顾利害,不怕牺牲,牺牲自己的一切,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情。这是那些自命聪明,善于计算的人所不肯做的,所以笑他傻。徐先生常常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担在自己肩上,惯于摆烂摊子,顶烂斗笠;在没有一间房子、没有一个钱的情况下,居然创办一所规模不小的师范学校,这真是镥锅精神。这种对他的讥笑,实际上是对他的赞扬。毛主席十分推崇徐特立老师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勤做笔记,在杨昌济讲授的《伦理学原理》中,写了一万两千字的批语;听课时记了万余言的《讲堂录》,当时他听课、自学、摘抄、随感和日记等笔记本,积了好几网篮。徐特立非常敬佩他的这位有着救国救民理想的学生,一次,徐特立听见有人对他孙女说:“你爷爷是毛主席的老师。”他连忙摆手说:“快莫这么说,快莫这么说,毛主席是我的老师。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听过我的课,我只是他的一日之师,而毛主席则是我的终身之师。”徐特立不居功,不扬己,不以主席的老师自居,而是处处以身作则,教育身边的人。徐特立和毛主席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中,这对师生互为导师、相互影响,他们为中国的前途殚精竭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苦苦求索,共同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毛主席在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中,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外,正是遇到了像毛宇居、毛麓钟、杨怀中、徐特立等这样的“大先生”,才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学识、志向、思想、信仰,乃至修身、爱好的基础,从而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世界伟人。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应该见贤思齐,自觉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在三尺讲台上,真正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学生叫你一声“老师”,让学生自觉地把你永远记在心中。

  【文/韦保新,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