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问“存在终生贯彻理想的人物或事例吗?”我的回答如下:
为理想而奋斗终生,矢志不渝的人,在我们所熟知的古今中外政治家中,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从将理想付诸实践,始终百折不挠且成效最为突出的角度来看,当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青年毛泽东在给朋友信中对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做过严格的自我解剖,对自己的优点和特点则突出一条——“立志真实”,并且坚定地申明“吾人惟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当他在湖南省图书馆如饥似渴博览群书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时,面对图书馆墙上挂着的世界地图,想到世界上有多少受苦受难的人就像他从小在自己家乡所看到的乡亲们那样遭受着黑暗社会的压迫和摧残,就深感“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并由此立志——”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毛泽东从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吸取了“大同世界”的思想精华。在他26岁时,发表了《学生之工作》一文,阐述了他所理想的新社会模式。在这个新社会里,设有“公共育儿院,公共蒙养院,公共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共银行,公共农场,公共工作厂,公共消费社,公共剧院,公共病院,公园,博物馆,自治会”,把整个社会改造成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新学校”,成为一个人人全面发展,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劳动生活的理想“新村”。为此,他与蔡和森等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身体力行,在岳麓山进行了一边劳动,一边自修的“新生活”实践。“新村”建设计划曾经是青年毛泽东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与践行的中心内容。直到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不推翻反动政权就不可能实行社会改革,转而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推翻反动政权的革命斗争中去。
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没有使毛泽东欣喜若狂,他只是把人民政权的建立看作实现理想社会的第一步。他说:“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如他自己所言,直到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和随之而来的私营工商业改造才使得他真正高兴起来。他期待着,随着新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一个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走向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将会出现在这块广袤而古老的土地上,他从年轻时就向往着的“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将会变成现实。,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舞台上,以夺得权力、登上宝座为人生目标的功利主义政治家或政客比比皆是,但像毛泽东这样始终以改造社会为己任,对构建理想社会矢志不移的政治家却少之又少。正是这种超脱个人利益而以改造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理想主义思想境界使得毛泽东不仅远高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揭竿起义的领袖,而且也高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对人类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
1958年人民公社的出现使时年64岁的毛泽东极为兴奋。他说:“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公社要逐步把社员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技术、有全面才能的劳动者。”“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建立适合公社需要的专科大学。在将来生产高度发展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减少社员劳动的时间,增加他们读书的时间。要使全体青年一代都有大学的政治、文化、技术程度。”他还提出:“经过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全国工业化、公社工业化、农业工厂化”,”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可以看到,毛泽东对人民公社的设想跟他青年时代的志向是一脉相承的。
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毛泽东对人民公社的美好设想并没有获得成功,毛泽东对此作了艰苦的探索和反思。但是,这绝不意味放弃对理想社会的追求。1966年5月中旬,已到古稀之年的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五七指示”。这时正值他着手去做他人生第二件大事的前夜,这一指示深刻反映了他要做这件大事的根本目的——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关于“五七指示”,毛泽东专门谈过一段话。他说:“从远古以来,人类一直没有什么社会发展的长远计划,人类社会发展应该有个远景计划,这才是人类文明。我们讲的人类文明,是共产主义。它是马克思根据现代生产力发展情况设想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等书中讲了一些关于共产主义的具体的设想。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文明社会。” 毛泽东描绘了他所期望的“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的萌芽”:“每个人分工不是那么刻板,一业为主,全面发展。解放军战士除了军事,可以做工,务农,又能学习文化知识,发展艺术才能。劳动者的劳动不要那么紧张,不要一天到晚干活,要劳动与学习相结合,有分工、有合作。做领导的也要劳动,定期劳动一下,和大家打成一片。”当时亲聆毛泽东讲话的戚本禹被毛泽东谈话时那种高昂的兴致深深感染了,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在中南海工作那么多年,参加过的会议无数,却很少听到有哪个领导能像主席那样不断地思考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确实,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始终闪耀着一个“人类社会发展远景计划“的光辉,在这个社会中,人人平等,军民、官民打成一片,三大差别 —— 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趋于消失,整个社会成为每个人都全面发展的大学校。毛泽东为这个理想不懈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曾经与毛泽东共同奋斗创建新中国的战友中,一些人认为打下了天下就大功告成,该是享受胜利成果的时候了;也有不少人转而追求个人的享乐,丧失了原先的改造社会的激情。而毛泽东,却始终坚守对理想社会的强烈向往和执着追求,为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才拥有永恒的精神感召力和人格魅力。
在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的生理期限毕竟是有限而短暂的,但即便如此,毛泽东所做到的已经堪称人类的奇迹。
【文/林之辛,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