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有这样一个情节,刘备、诸葛亮在新野大败曹军之后,移驻在樊城。曹操为了报仇,分兵八路,亲自率领,杀奔樊城而来。刘备兵微将寡,樊城池浅城薄,诸葛亮料定抵挡不住,便劝刘备放弃樊城,渡过汉水,往襄阳退去。刘备不忍抛弃跟随多时的百姓,就派人在城中遍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可一同过江。”城中百姓,皆宁死相随。刘备令关羽在江边整顿船只渡百姓过江,直到百姓将要渡完,方才上马离去。
刘备在曹操大军追击,情势危急的情况下,不顾众人劝阻,执意携带数万百姓一块撤离樊城,是刘备被称之为仁义之主的一个典型事例。当然这只是一个演绎的历史故事,其真伪性历来受到质疑,相比之下,毛主席在胡宗南进犯延安,情势危急中央机关需要撤退转移的时候,执意带领群众一同撤退转移才是真正的怀大爱之心行大义之道的典范。
1947年3月,党中央、毛主席开始了转战陕北的艰难历程。战争一开始,好多地方来电报催促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过黄河,到山西安全的环境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毛主席都一一拒绝了。他深情地说:“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几年,都一直处在和平环境中,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我无颜面对陕北乡亲,日后也不好再见面。我决定和陕北老百姓一起,不打败胡宗南绝不过黄河!”
6月7日这天,敌人已追至距王家湾几十里的地方。情势非常危急,中央机关决定转移。当时敌人正由西南往东向我逼来。毛主席瞅了瞅响着枪声的方向,不容置疑地说:“我们向西去!”向西?许多人不理解。毛主席的见解总是高人一招:“敌人从西南来,是要压我们往东,逼我们过黄河。我们不能听他的指挥,我们向西冲,神不知鬼不觉地插到他的侧后,就把敌人给甩开了。”
老百姓一听说部队要走,都忙着坚壁清野。毛主席一面指示部队派出一些人去帮助群众,不要给敌人留下一粒粮食。一面特别关照地说:“要有计划地组织老乡撤退,不能让老乡乱跑,把我们的行动方向告诉村干部,让他们带着群众转移。”
有人担心带着一大群老百姓会暴露我们的目标,提议让老百姓向其他方向转移。毛主席一听这话,立即火了:“不行!一定要让老乡跟着我们部队撤退,现在军民已凝成一体,我们应该对群众负责到底。一定要把我们的行动方向告诉村干部,让乡亲们跟上部队转移。”
这时候,民运组的同志跑来报告说,一部分老乡看天阴的很重,害怕下雨,刚才已经顺着东沟走了。毛主席一听,急切地说:“赶快派人把老乡追回来,告诉他们不能往东走!”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东去的老乡被战士们领回来了。他们和原来没走的乡亲们一道,在村干部和民兵的带领下,扶老携幼,吆驴赶羊,进行转移。毛主席站在高处看着老乡们一群一伙地向西走了以后,才放心地回到窑洞。
毛主席走后,敌人占了王家湾。刘戡恰好也住在老乡薛如宪家毛主席住过的窑洞里。转移到山上的乡亲们不明白村里的情况,薛老汉自告奋勇下山侦察,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严刑拷打,要他说出毛主席的去向,他紧咬牙关,不吐一字。敌人剁掉他一根手指头,昏死过去的他苏醒时,只有一句话:“毛主席还在陕北。”
这些事后来都被毛主席知道了,他感慨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老百姓的心是向着我们的。他们分得清好人和坏人,他们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危难之时不丢弃群众,这就是毛主席对人民群众的情义,正是这份情义使得人民群众深信共产党毛主席就是他们的大救星,就是他们的领路人,铁了心的跟着共产党毛主席闹革命求解放,为了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