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二占遵义城,3月4日,中革军委在遵义县鸭溪镇汪家屋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成立“前敌司令部”,朱德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这是毛泽东自1932年被彻底罢黜军事领导职务以来,再一次名正言顺地获得了对中央红军的指挥权。
然而,前路依旧荆棘密布。蒋介石调集重兵,妄图将红军围堵在川黔滇地区,彻底剿灭这股革命力量。
3月10日,一场关于攻打打鼓新场(今金沙县城)的激烈争论,在苟坝的会议上爆发。多数人认为,攻打打鼓新场能获取物资补给,缓解红军当下困境。但毛泽东却坚决反对,他目光如炬,冷静分析局势:红军历经长期行军作战,早已疲惫不堪,且敌军主力位置不明,打鼓新场的黔军经营多年,防御坚固,一旦久攻不下,被敌军援军包围,后果不堪设想。可他的意见,在会上并未得到多数人的认同,会议最终决定攻打打鼓新场,并取消了毛泽东前敌司令部政委的职务。
夜晚,毛泽东辗转难眠,他深知此次决策关系重大。月色如水,他手提马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苟坝高低不平的小路上,去找周恩来。一路上,风声呼啸,仿佛在为红军的命运而担忧。毛泽东与周恩来彻夜长谈,以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分析,终于说服了周恩来。次日,会议继续,在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支持下,毛泽东的意见被采纳,攻打打鼓新场的计划被取消,他也恢复了前敌司令部政委的职务。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判断无比正确,国民党军队正调集重兵向打鼓新场集结,若红军贸然进攻,必将陷入绝境。
3月12日,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至此,毛泽东正式成为新军事行动的核心指挥者。这一决定,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红军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随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四渡赤水的战役中,将军事指挥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3月16日至17日,红军三渡赤水,佯装北渡长江,成功调动国民党军队加强长江防线。
17日天亮时,毛泽东住进了半山腰一家农民的茅草棚,他让警卫员陈昌奉去弄些吃的来,陈昌奉拿出一只蓝色搪瓷饭盒,倒出一点冷饭,又从另一层里拣出几个油炸朝天椒。毛泽东拿起竹筷,夹起辣椒就往嘴里送。
陈昌奉又从铁皮箱里取出一个酒瓶,说:“昨天我在茅台镇上替主席买了一瓶茅台酒,你走累了,喝一点,舒筋活血。”
毛泽东高兴的接过酒瓶,仔细的端详着,这是一个棕色的土陶瓶子,像一节粗而短的筒子,瓶口用一块猪尿泡皮子紧紧包裹着,酒瓶的商标上印着“赖茅”2字,还有一个飞鹰图案。他说:“这个酒好喝,我以前在长沙见过这个东西,只有富贵人家才买得起。”说罢呷了一口,又朝嘴里送进一只小辣椒,“咝咝”地吁一阵气。“困得很,我睡一会儿,半个钟头叫我。”
毛泽东在门板上约摸睡了20来分钟,周恩来来了,他见毛泽东身边的酒瓶子,笑笑说:“你喝酒啦,这屋子里还有一股酒味。”
毛泽东用手梳理了一下蓬松的长发,说:“到了酒乡,岂有不饮之理,李白到此不须归嘛。”
周恩来微笑着说:“昨天李德喝得酩酊大醉,让人扶上马后还东倒西歪的,惹得大家好笑。”
毛泽东点燃一支烟,吸了一口,吮吮嘴唇说:“李德不但是个烟鬼,而且是个酒鬼。西洋人一般不喝烈性酒,60度的茅台,当然要把他放倒啰,何况他又贪杯。论喝酒我没有他的量大,只有甘拜下风。”
蒋介石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赶紧命令川军、中央军、滇军、黔军向川南调动,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古蔺地区。
敌人没想到,3月21日至22日,毛泽东命令红军突然四渡赤水,杀了个回马枪,再次返回黔北。这一神来之笔,让敌军晕头转向,彻底打乱了蒋介石的围追堵截计划。红军如灵动的蛟龙,在敌军的包围圈中巧妙穿梭,十分巧妙的从国民党军重兵之间,分路与其相向而行,神不知鬼不觉的跳出了蒋介石苦心经营、严密部署、尚未完成的包围圈,一下子将他的几十万大军甩在了古蔺周围赤水河沿岸地区,置于无用之地。
聂荣臻曾经回忆说:“陈毅同志对我说过,毛主席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我也深感毛泽东同志在军事指挥艺术上运用之妙,他确实才思过人,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3月29日,红1军团先遣团红1师红3团,在行进中消灭了援助乌江渡口的国民党军1个营的大部,又消灭了乌江渡口国民党守军1个连,夺取了乌江渡口。
31日上午,毛泽东来到了红1军团前卫红2师,他在路旁一棵大树底下,摊开了云、贵、川的十万分之一地图,向红2师领导人面授机宜。他边说边在地图上用红色铅笔画了一道由贵州向东南,向西,向西南,入云南,经昆明附近至元谋、金沙江畔的大迂回的杠杠,说明了中央的战略意图。
红军主力分别经江口、大塘、梯子岸南渡乌江,进至息烽西北地区,把蒋介石又一次纠集起来准备在遵义地区将红军“一网打尽”的集团重兵,甩在了乌江北岸。
中央红军南渡后又兵分两路,一路兵力佯攻息烽,而主力经息烽以南的潮水场、九庄、石洞、底寨等地,直指贵州省会贵阳,沿途虚张声势,扬言要攻打贵阳,张贴了许多标语:“拿下贵阳,活捉蒋介石!”
毛泽东部署威逼贵阳的作战行动,是为了达到调虎离山的目的,将滇军调出云南,以便红军乘虚进入云南。
毛泽东如此一将,蒋介石着实慌了手脚。此时驻守贵阳的兵力包括宪兵在内不足两个团。蒋介石给滇军孙渡部连发两份“限即刻到”的万万火急电报,命令孙渡速率所部向清镇前进,保卫清镇机场和贵阳的安全,防止红军夺取机场,断了他逃跑的退路。他一面下令守城部队死守机场,一面准备好了轿子、马匹和向导,随时准备逃跑。蒋介石这一着,正是听从了毛泽东的“指挥”。
1935年3月,对于毛泽东和红军来说,是充满挑战与转折的一个月。毛泽东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在重重困境中力挽狂澜,带领红军一步步走向胜利。这段历史,不仅是毛泽东个人的高光时刻,更是红军长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信念,勇于探索,以无畏的勇气和智慧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文/李豫,作者原创投稿,授权红歌会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