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的川西北高原,云层低垂如墨,将一片广袤的沼泽草地笼罩在诡异的寂静中。这里是松潘草地,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纵横数百里的泥潭、腐草与毒水交织成“死亡陷阱”。而在这片绝境边缘的毛儿盖小镇,一场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博弈正在悄然上演——毛泽东,这位身材高大、目光如炬的红军领袖,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和钢铁意志,引领红军穿越生死线。
一、风暴前夜:会师后的暗流涌动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与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会师,本应是革命力量壮大的契机,却因张国焘的分裂野心埋下了隐患。张国焘仗着四方面军人数占优,公开质疑中央北上陕甘的战略方针,主张西进青海、新疆或南下川康,妄图另立山头。
进入8月,局势愈发紧张。蒋介石调集薛岳、胡宗南等部在松潘、漳腊一带构筑封锁线,意图将红军困死在川西北;南线川军刘文辉部也步步紧逼,党坝、耿达桥相继失守,红军后方告急。
8月3日,中革军委制定《夏洮战役计划》,决定攻取陈坝,迅速北进夏河流域,突击敌包围线之右侧背,向东压迫敌人,以期于洮河流域消灭遭遇之蒋军主力,形成在甘南广大区域发展之局势。
夏洮战役计划确定后,张国焘又节外生枝,要求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解决“政治路线”问题。
4日,中共中央不得不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喇嘛寺里召开政治局会议。陈昌浩和红4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在会前拿了一个名单来找毛泽东和张闻天,上面写着哪些人进中央委员会,哪些人进政治局。他们还说:这是张国焘提的名单。毛泽东知道张国焘的目的是要向中共中央要党权,他笑着对张国焘说:“你这是开的督军会议。”
决议再次否定了张国焘的退却逃跑主义,重申了两河口会议关于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战略方针的正确性。
8月6日是会议的最后一天,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为团结和争取红4方面军的干部,在组织问题上作了让步,同意在红4方面军工作的一些干部进中央,但不能进这么多。最后增补3人为中央委员,3人为中央候补委员,其中陈昌浩、周纯全又增补为政治局委员。
这样,即使是召开中央委员会,毛泽东等人与张国焘等人的比例也仍然是9:7,就是召开政治局会议,张国焘也只有3个人。张国焘当然不会满足,他说:“在坚决提拔工农干部上,还可以多几个人嘛。”
毛泽东说:“4方面军中有很好的干部,我们现在提6位同志,是很慎重的。照党章规定,本来政治局不能决定中委,现在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其他干部不进中委,可以更多的吸收到各军事、政治领导机关工作嘛。”
沙窝会议后,中革军委为执行《夏洮战役计划》,将红一、红4方面军混合编队,组成左右两路军北上。
1935年8月7日晚间,毛泽东去看望高烧不退的周恩来,当即派人到红1军请来最好的医生为周恩来医治。
毛泽东对此次草地行军极为重视,因为中国有史以来还从没有那支军队在这草地上走过。他到前敌总指挥部,与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一起研究右路军北上的具体部署和行军路线。
红军所要经过的草地,是在从四川北部阿坝的马尔康、黑水到甘肃玛曲的一大块沼泽地,又称水草地。它纵横数百里,人烟绝迹,飞鸟不行,很多地方常年积水,淤泥深不可测,不管是人是牲畜,一旦陷进去,绝无生还之可能。
毛泽东决定派叶剑英为过草地的先遣司令,由红1军2师4团为过草地的先遣团。
但张国焘公然违反沙窝会议决议,他提出要左右两路分兵北进,左路军西出阿坝,北占夏河、洮河,向青海、甘肃边远地区发展。在张国焘的授意下,陈昌浩在右路军这边,也对东进提出异议,他也提出了右路军要西进,要占领西宁。
面对张国焘的阳奉阴违,毛泽东深知必须以理服人、以势压人。他与周恩来、张闻天等同志彻夜分析敌情地形,敏锐洞察到:若按原计划兵分两路经阿坝、班佑北上,不仅行军路线拉长易遭分割,且国民党军正加紧封锁洮河流域,时间窗口稍纵即逝。唯有集中主力走班佑一线,方能抢在敌堡垒线形成前突出重围。
二、毛儿盖会议:定乾坤的战略抉择
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一座简陋的藏式木屋里召开扩大会议。摇曳的油灯下,毛泽东身着灰布军装,颧骨高耸,目光如剑,正在作关于红军行动方针的报告。出席这次会议的政治局成员有:张闻天、毛泽东、博古、王稼祥、陈昌浩、凯丰、邓发。周恩来因病没有参加。列席会议的有:李富春、徐向前、林彪、聂荣臻、李先念。张国焘、朱德、刘伯承因指挥左路军未能到场,但他们的分歧却如乌云般笼罩着会场。
毛泽东从四个维度剖析西进之弊、东进之利,他的战略论证掷地有声。
敌情:黄河以西多为草地沙漠,人口稀少,敌人可轻易封锁黄河渡口,将红军困死边陲;而向东可依托陕甘广阔地域机动歼敌,开辟新根据地。
地形:洮河流域(尤其东岸)背靠草地、临黄河,便于依托地形作战,且可作为向东发展的跳板。
经济:西北气候严寒、物资匮乏,而陕甘地区物产较丰,利于补给与长期斗争。
民族:黄河以西多为回民聚居区,强行西进可能激化矛盾,难以扩大红军影响力;向东则能深入汉族人口密集区,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
他语气坚定地总结道:“主力必须向东,向陕甘边界发展!我们要迅速占取洮河流域,以此为支柱,一步步向陕西推进,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向西是退却,向东才是新生机!”徐向前、陈昌浩等将领纷纷点头赞同,认为西进实为“军事与政治的双重退却”,唯有东进才能破局求生。
会议最终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明确红军主力应迅速夺取以岷州为中心的洮河东岸地区,彻底否定了张国焘的西进路线。这份决议如惊雷划破长夜,重申了两河口会议确立的北上方针,也为后续右路军北上扫清了思想障碍。
然而,张国焘的分裂阴影并未消散。会后,他仍坚持左路军“经阿坝北进”,甚至提出“单独西进青海”的主张,公然违抗中央命令。毛泽东清醒地意识到:红军的分裂危机尚未解除,但至少在战略方向上,正义与真理已站在了北上东进这一边。
三、跨越死亡陷阱:草地行军的领袖身影
毛儿盖会议结束后,红军立即整编为左右两路军:右路军(红1、3、4、30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从毛儿盖出发穿越草地向班佑前进;左路军(红5、9、31、32、33军)由朱德、张国焘指挥,向阿坝开进。8月21日清晨,毛泽东拄着木棍,与战士们一同踏入了这片“魔毯”般的草地。
王开湘和杨成武率领红4团首先出发,紧随其后的是右路军3万多大军,走在大部队前面的是林彪的红1军主力,继后是中央机关、红军大学;中间是红4方面军的第4军、第30军和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前敌总指挥部。毛泽东、张闻天、博古随第30军行动;生病的周恩来、王稼祥随彭德怀的红3军殿后。毛泽东对彭德怀说:“想办法也要把病重的恩来、稼祥同志抬出草地。”
毛泽东随着第30军向草地出发,他们进入草地的第一天,正遇上风雨交加,毛泽东和警卫战士们都湿透了衣服。这天晚上,大家在一条小河边宿营。战士们想让毛泽东避避雨,就把一条被单试着往一棵小树上栓。此时,毛泽东来了,他让警卫战士们把他担架上避风雨的油布支起来,笑着对大家说:“来,咱们挤在一起睡吧。”警卫员们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和他一起挤在油布下面睡了一夜。
8月24日,毛泽东在草地行军途中,见张国焘依然按兵不动,就和张闻天反复商量,如何才能使张国焘转弯。毛泽东主动找到徐向前、陈昌浩说,如何催促张国焘带左路军上来。徐向前说:“如果他们过草地困难,我们可以派出1个团,带上马匹、牦牛、粮食,去接应他们。”
于是,毛泽东、徐向前、陈昌浩联名致电张国焘,要他率左路军速出墨洼,向右路军靠拢。并令4军31团准备粮食,待命前去迎接。
任是老谋深算的张国焘,至此也不得不率领左路军向草地前进。
过草地的第5天,是长征中最艰苦的时候,部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已经断了几天炊,红军指战员们粒米未沾牙,个个饿得头晕眼花;毛泽东也只剩下了几小块青稞饼,这还是他一路上吃野菜节省下来的。
毛泽东正行之间,发现两个战士无声的倒在路边,原来他们已经两天没吃东西,实在走不动了。
毛泽东掏出仅有的那几块饼,送到两个红军战士手中,一字一顿地说:“吃吧,再走一天,就可以出草地了,无论如何要走出去。”
毛泽东让警卫员牵过自己的马,让其中最弱的那个战士骑上去,另一个让人搀着向前走。
为鼓舞士气,毛泽东常在行军间隙给战士们讲革命故事、唱红军歌曲。经过一条湍急的小河时,他脱下鞋袜,赤脚蹚过刺骨的河水,还帮助体弱的战士过河。当战士们疲惫不堪时,他高喊:“同志们,走出草地就是胜利!陕北有刘志丹的红军在等我们,那里有粮食、有窑洞,还有抗日的烽火!”
四、胜利曙光:走出草地与包座之战的前奏
历经七天七夜的生死跋涉,右路军终于在8月27日抵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当战士们看到远处的山峦和零星的藏寨时,不禁相拥而泣——这片吞噬了无数生命的“魔毯”,终究没能阻挡红军北上的脚步。据统计,仅右路军过草地便损失数千人,许多战士长眠在这片寂静的沼泽中,化作了永恒的路标。
然而,张国焘的分裂行径并未终止。他拒不执行中央“左路军靠拢右路共同北上”的命令,反而借口“阿坝粮多”“道路难行”,率左路军南下川康,公然另立“第二中央”。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虽痛心疾首,却也清醒认识到:必须先打开北上通道,站稳脚跟,再与分裂主义作斗争。
就在右路军走出草地两天后,8月29日,徐向前、陈昌浩指挥红30军、4军发起包座战役。至31日,红军攻占了包座,又毙伤其援军师长伍诚仁以下4000余人,俘敌800余人,缴获长短枪1500余支,轻重机枪70余挺,电台1部,七八百只牦牛和马匹,以及大批粮食和弹药。
蒋介石接到败报,顿时大怒,他立即下令将受伤的49师师长伍诚仁撤职查办;又急电兰州朱绍良,令新编第14师鲁大昌扼守岷县及腊子口;令胡宗南部速回甘肃西固堵截;令王均部在岷县、天水、武山地区防堵。
毛泽东在前线指挥所密切关注战况,当得知红军歼灭胡宗南第49师、攻占包座、缴获大批粮食弹药时,他激动地说:“4方面军干部战士英勇善战,打得好!这一仗打开了通向甘南的大门,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了!”
包座大捷不仅为红军补充了给养,更粉碎了敌人封锁腊子口的企图,为后续北上陕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历史坐标:8月抉择的深远意义
1935年8月,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
毛儿盖会议确立的“向东发展”方针,为红军指明了突破重围、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正确方向,直接影响了后续长征的终点选择(陕北)和中国革命的重心转移。
面对张国焘的分裂挑衅与蒋介石的重兵围剿,毛泽东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和人格魅力,凝聚了中央领导集体,稳住了军心士气,展现了扭转危局的核心作用。
过草地的壮举不仅是军事奇迹,更是革命精神的熔炉。毛泽东与战士们同生死、共患难的经历,铸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长征精神内核,成为激励后世的永恒标杆。
当历史的镜头回望这片苍茫草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泥泞中的脚印和倒下的身躯,更是一位领袖在绝境中燃烧的信念之光。毛泽东在1935年8月的抉择与行动,不仅挽救了红军,更改写了中国革命的走向——他用战略的雷霆、意志的火焰和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深情,在川西北的水草深处,镌刻下了不朽的精神史诗。
【文/李豫,作者原创投稿,授权红歌会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