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毛泽东 > 评述毛泽东

伏牛石:感喟伟人的三位老师

2025-11-23 17:15:03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伏牛石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一

  伟人幼时就读于居家侧旁的南岸书屋私塾,因天赋异禀,聪慧过人,深得老师赏识。

  其中,第二位私塾老师邹春培教伟人两年多后,发觉伟人智力超常,具有非同一般的强大接受能力与自悟感知能力,因而自感学力不足,怕如此下去耽搁伟人。随找到伟人父亲毛顺生老先生,由衷感慨道:润之了不得啊,他的才学比我高,我已经教不了他了。他建议伟人父亲,一定要把伟人送到有利于他成长发展的地方求学,将来必成气候。

  自此,伟人离开南岸书屋,转学他处。

  这里,令人感佩的是邹春培老师。他不仅有自知之明的豁达,更有实事求是的品质。这正应了孔子那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中的“知”,这里不妨增加一层解读,应为识人的慧眼、胸怀、智慧。

  一切为师者,面对强于自己的学生,一定要满怀赏识,绝不能嫉恨打压。这样,你才算是名副其实的好老师。

  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一旦发现自己做不到这一切,就应该向邹春培老师学习,正视自己,放飞学生,鼓励其另谋高处。万不可让其窝在自己的狭小天地中,泯灭了天赋,迟滞了前程。

  

  符定一先生,是伟人在湖南省立一中求学时的校长,卓有成就的学者,著名爱国民主人士。

  1912年,符定一担任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时,从应考学生一篇作文里,一眼看出该学生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的有用之才。 当时的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是遐迩闻名的名校,前来报考的学生很多。一个叫毛润之的考生入学国文考试成绩名列第一,在万千考生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符定一发现,该考生所写文章立意高远,气势磅礴,纵论天下,文笔洒脱,汪洋恣肆,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文章所阐述观点切中时弊,高屋建瓴,无人可比。欣喜之余,符定一不觉隐隐产生一丝疑虑,如此年龄,如不借鉴甚或抄袭他人,能写出如此高质量文章吗?为了释疑,符定一特命负责考试的国文老师,将毛润之叫到自己办公室,当场命题,让其再写一篇文章。

  很快,符定一疑虑尽消,大喜过望。毛润之面对老师当场所命题目,从容镇静,略作思索后,摊开纸墨,眨眼之间,一挥而就。

  自此,符定一坚定认为,这位叫毛润之的学生,若假以时日,经过磨炼,将来必能成为国之栋梁。他按捺不住内心激动,伏案奋笔,亲自为毛润之的文章写下如此评语:历观该生作文,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人之气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矣!

  符定一果然慧眼识才,他的学生毛润之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几经砥砺,仅仅过了三十七年,便将一个屡受外侮、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翻转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繁荣的新中国。

  身为校长,符定一能把总揽一校之思转而凝聚到其中的一个学生身上,足可见他的惜才之情可谓痴矣,识才之能可谓高矣,洞察之敏可谓强矣。

  

  杨昌济先生,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教授,湖南板仓人。伟人的岳父与恩师。

  伟人当年报考湖南四师时,校长是孔昭绶,他竭力邀请好友杨昌济到湖南四师任教。可惜,杨昌济彼时已接受北京大学邀请,正准备动身北上就任。临行前,杨昌济去四师与孔昭绶道别,恰逢孔昭绶与学校几位负责招生的老师正为一个问题发生激烈争论。双方争得不可开交之时,见杨昌济到来,不觉大喜。于是,双方暂时搁置争议,一齐请杨先生决断。

  原来应届招生考试中,有叫毛润之和蔡和森的两位考生,作文都写得出类拔萃,无可挑剔。围绕应该确定谁是第一谁是第二问题,彼此间产生意见分歧,且各执一端,互不相让。恰在此时,巧遇杨昌济到来。孔昭绶灵机一动,对大家说:杨先生学富五车,堪为湖湘学界翘楚,我们姑且搁置争议,由他来决断如何?众人一听,纷纷表示赞同。

  杨昌济没多说话,立马端坐案头,一口气读完两篇文章。略作深思后,对在场所有人说道:若论文笔细腻圆润,蔡生确实盖过毛生。若论文章立意与气势,毛生文章大气磅礴,气度非凡,应在蔡生之上。以我愚见,今日之中国,正需要毛生这样的有为青年,以非凡之势,图谋国家民族之未来。

  众人一听,纷纷表示赞许。于是,发布考榜,毛润之名列第一,蔡和森位居第二。一桩公案,就此了解。

  然而,故事并未到此结束。正是看了毛润之的文章,杨昌济犹如暗夜里看到一束期待已久的光亮。他坚定认为,这个毛润之的学生绝非等闲之辈,而是自己几十年孜孜以求的救国救民之路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有如此天纵之才站在自己面前而不教之,岂不白白辜负了苍天大地馈赐?

  接着,杨昌济不假思索地对孔昭绶说:我决定了,辞掉北大教职,接受您的邀请,来四师范任教。

  一位海内闻名的大学者,因了一个来自偏远山区韶山的学生毛润之,毅然辞掉了待遇优厚的名校教职,自愿到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师范学校任教。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什么理念?这样的精神与理念,如何不让人感佩?如何不让人敬仰?由此可见,杨昌济先生作为真正的爱国学者,身上拥有着多少人望尘莫及的高尚与纯洁、伟大与崇高!

  对杨昌济舍高就低的做法,许多人表示不理解。杨昌济闻听后,淡然一笑,用一幅对联作答:自闭桃园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

  后来的事实果然没有辜负杨先生的一片痴心。他“自闭桃园”的坚守没有白费,在他去世二十九年后,他的得意弟子毛润之,终于成为“柱长天”的“大木”,撑起了岌岌可危的国家与民族大厦,将一个焕然一新的中国重新屹立在世界东方。

  1920年,杨昌济因病去世。大去之前,他依然心心念念着自己的学生毛润之、蔡和森,寄望着他们能有所作为,为国家民族的全面复兴做出应有贡献。他在给好友章士钊的举荐信中,如是说:吾郑重语君,此二子海内奇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伟人一生遇到过太多赏识他、擢拔他、激励他、寄希望于他甚或毕生追随于他的好老师。这些老师都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给予他极大的教诲、极大的鼓励,极大的支持,极大的期望。这里,无论如何都该说一说他们的名字:毛宇居、徐特立、袁吉六、李大钊、黎锦熙等。尤其徐特立,一生紧跟自己的学生毛泽东,矢志不移,英勇无畏,终成为新中国开国元勋。

  珠峰虽远,人人可望;一木昂然,众木簇拥。伟人一生,不同时段,不同地点,遇到了太多识他、懂他、爱他、寄希望于他的好老师。这是他成就伟大事业不可或缺的必要前提,也是他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更是他奋发有为的不竭动力。

  中国因了伟人,日渐崛起,不断强大;伟人因了诸多老师,登堂入室,伟岸高大。

  我们爱伟人,我们也应爱伟人的老师。

  2025.11.23

  【文/伏牛石,红歌会网专栏作者】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